【阅读悦读丨散文】王文静《与故事有关的田野土地名》

阅读悦读年度选编《悦读时光·我们的2017》选稿开始了

文/王文静

【作者简介】王文静,初中语文老师,以读书、文史、绘画欣赏等文化随笔见长,文章常见于《羊城晚报》《深圳商报》《中国商报》以及全国各类报刊。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秋风起,秋意浓。月到中秋,故乡月明。佳节每至,格外思乡。

熟悉的地方,勤劳耕作在田野的父老乡亲,长在心底的田野地名,也该高粱红、大豆黄、玉米香。每到八月初,那些乡村地名,故事丰满,情节生动,结局有一些苦涩,一些爱恋,一些悲壮,一些百转难忘。像一条乡村的河,清澈流淌。

昨夜,故乡的少年朋友,在同学群纷纷晒出老家快要成熟的玉米地。我们这些沦落在城市的他乡人,羡慕,嫉妒,思念,向往,多想回到小时候,在故乡田野日出而作日落而归。

问起一个邻村发小男生,他们村南,隶属我们村的那块土地。他说,一块洼地,问这干嘛?我说那块地的名字,是叫“葛家洼”,还是叫“葛家坑”?

他,很长时间不说话,大概是在快速回忆。然后用可爱的头像表情拼命摇头:“NO,NO,NO”又答复我说,读书上学,毕业参军,考军校,下连队进辽宁,离开家乡,辗转二十几年,世事沧桑,哪里还记得起来呦!

我给他“一洼”、“一坑”,让他从中二选一,他张口答:“那肯定是就是葛家洼呗!”不对,王村人管自家那块地叫“葛家坑”。他说那为啥让我跳进我们村,分给你们生产队里的大坑地呢?

于是就兴致勃勃地,跟他聊起,那些与故事有关的一些老家田野地名。

故乡老家,冀中高保公路黄金地段,一路十八桥。十八座姓氏桥名,桥挨桥,村连村。田野围绕着村庄,村庄与村庄用大片的田野,相互连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就是我离开二十几年的故乡。土地大粮仓,滋养着故乡的一辈又一辈的老少男女。

春夏秋冬,生长庄稼的土地,除去那些春种秋收的蔬菜粮食,镌刻在我骨骼,融入我血脉的,就像一个个跳跃在故乡田野版图上的精灵,经常在这个即将丰收的季节,在某些睡不着的秋夜,跳出脑海,纵身一跃,藏进我手不忍释的书卷中,捉迷藏一样,搅得我思乡情更重。

那些根植于心,念念不忘的乡村田野土地名,词连句,句断行,压成韵脚,谱上曲,用老家的韵味方言小调哈哈腔随口唱,那准是世上最动听的好歌声。

“南园里”名字中有点呜咽,有点凄凉。最靠近村庄的南头,曾经是生产队的菜园子。那里盛产全村老少饭桌上的瓜果菜蔬。可我记忆深处,少年时,有个瘦高的大爷,每日背着筐,扛着锹,在自家菜园忙碌之余,不停地从村头到路尽头,修理平整那条被驴马车,风里雨里碾得坑洼不平的村南土路。

一个天天甩鞭子放羊,矮个子爷爷,在秋日里,抱着甩羊的长鞭,任由羊儿在河坡吃草。他抽着旱烟袋,有时帮背筐修路的大爷一把,有时候就戳在他身旁,用我们一路十八桥的方言土语,有一搭没一搭地扯着闲话。

闲话内容,重点提到一个台湾老兵。他当年投笔从戎,保家卫国。在国民党队伍里,人在曹营,心系国家,潜伏在敌人内部,做卧底。国共抗日,冒着杀头的危险,想尽办法给共产党投递消息,暗暗保护了大批冀中抗日游击队员。

一九四八年,接头的暗线,被叛徒出卖谋杀,新婚第三天,不得已,随国民党败军南下。坐最后一批航班,离开大陆,去了海峡对岸。杳无音信,一去经年,新婚妻子,无奈再嫁。走的时候,血气方刚,三十年后,鬓霜银发。在南园里,这个台湾老兵,辗转回到家乡,回到古老的辘轳井台边,抱着当年亲自送他离开时的放羊哥哥,在南园里的羊肠岔路口,嚎啕大哭。细细打听他曾经新婚别离的年轻媳妇,她再嫁何处,哪村哪家,他回大陆第一时间就想看看,他的结发妻子如今身在哪里?家乡老兵身边是他漂亮的第二任太太。

村庄东头,地势从高到低,是村庄与村庄之间大片庄稼地。父辈们管这片地,叫“小东洼”。那是我儿时快乐的游戏场,春天,打野菜喂圈里的猪;夏天割青草拾麦穗;秋天掰棒子拾柴禾;冬天冒着冷风在精耕路两边搂树叶。

小苦大快乐,一群年龄相仿的半大孩子,一半劳作,一般贪玩,采野花,摘野果,在浇麦子时的柴油机里煮麦穗;玉米地里撅甜棒,刚刨完的红薯地里烧山药;冬天,跟着一群十七八岁的小伙子,在雪地里捉野兔子。过去的时光,曾经一起打野菜割青草的童年男孩,学了医,毕了业,舍不得离开村庄,舍不得这块叫小东洼的地方。在村边地头,当年机耕路两旁,盖起三层楼,一边是红红火火的乡村医院,一边是正在建设的农村养老院。

穿过村庄一条河,河东都姓王,叫“王村”。河对岸大多姓葛,却不叫葛村叫“仁庄”。我们村南的菜地叫南园里,他们的菜地偏叫“葛家坑”。小时候,河东河西,常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隔着一条干枯的河对骂吵架。王村地广人少,家家菜地里的葱蒜吃不了,仁庄人多地少,王村的菜地里,经常夜里白天不是丢棵葱就是少头蒜。

河底有水时,大家共同拥有,不分彼此,王村地广,为种几头蒜,几颗葱,几垄土豆,几沟白菜争个脸红脖子粗。虽是邻村,极少有男女成亲。后来不幸的,我家亲姑姑就看中了仁庄一户老实人家,当生产队小队长的父亲,竟然许多年不理姑姑。也不让我们姐妹们过河去看亲姑姑。我们姐妹,只好按奶奶的旨意,趁父亲不在,经常跑到葛家坑看姑姑。偷偷抱去我家大葱大蒜倭瓜扁豆。换回姑父种的能换钱西红柿。父亲在饭桌上吃着炒鸡蛋的西红柿,明知道西红柿的来路,故意装聋作哑。毕竟他们还是一个屋檐下一母同胞的亲兄妹。

提起老家村北土地名,更是集聚了父老祖辈们的机智灵动活泛幽默。土地是父老乡亲赖以生存的根,每一块自己名下的地名,都是汗珠子摔八瓣浇灌出的粮食庄稼。这些粮食庄稼,又喂养了他的子孙后辈,唐河边上的这片土地,留着他们骨子里的乡村传统。那些载入记忆中乡村的地名,就是他们写在大地上的词牌诗名。

西洼地,井字田,包产到户,各分到家。“龙头山”,龙,华夏民族的精神图腾。冀中平原,哪里来的山,不过地势稍微高些罢了。又位于出村不远,三岔路口的制高点,紧挨着浇灌的出机耕水井。怀有敬意,神明一般,驴马骡车,敬它畏它,一到此处,一定放慢速度,缓慢绕行。向阳地块,土壤当然丰腴非美。

母亲说,那是个撮合年轻人成亲的“好地方”。当年,远房大伯家,女儿成堆,个个长相俊美。老大老二老三,哪个丫头不是嫁得非富即贵。到了老六丫头谈婚论嫁时,说什么非要嫁给任庄的穷小子。就像当年我姑姑,任谁也不嫁,偏认准那小伙子。

原因就在龙头山那块责任地。父母年迈,弟弟年幼读书。六堂姐,姐姐们出嫁后,一个姑娘家扛起家里种地的大梁,从播种到丰收,一个姑娘家到男人一样。苦和累,只有她知道。直到,大伯家的那块地里,从夏到秋,少不了一个年轻人的壮实身影。除草,打药,浇地,收割,哪样劳作都帮衬着。其实,月下老就在她西洼地龙头山的机井旁。

“石桥道”顾名思义,地里有一条道,蜿蜒曲折,一直走下去,就到了东石桥。东石桥村外有一座四十孔桥。上了桥,就是高保公路。那条国道,能直奔保定城。

石桥道的那块靠天收的贫瘠土地上,少年时候年年种高粱。要想自家高粱长势好,那得在盛夏劈高粱秆的叶子,透风强,高粱结的秆粗,才长得高长得壮,结的高粱穗大。跟着当队长的父亲,去地里帮忙劈高粱叶子。自己家的高粱叶没劈成,倒是离东石桥越来越近,父亲在地里大声训我:“丫头呀,你好好读书吧,你的本事没在土地上!”

“小东洼的麦子,西洼地的棒子,小台湾的花生,莲花山的黄豆,石桥道的高粱。赤橙黄绿,染透了我二十几岁的青春光阴,读书,写作,代课村小,教一帮学龄儿童语文算术。到了谈婚论嫁时,偷偷爱恋上城里的一个文艺青年。诗歌流行的八十年代,他写长长的诗歌,夹在书信里,寄到我代课的村小。秋天,有人登门提亲,我不再回复他的书信。

他,大老远地骑了单车,来我代课的村小看我,一个人偷偷地躲在破旧的教室门后边,听我讲课,等我中午放学,对他说些什么。

我,很茫然,困惑。一个乡村代课女教师,不可能与他有任何结果。可是,二十几岁,我必须面对相亲恋爱结婚。我送他离开,告诉他,从此我们再不见面,各自东西。从村小上乡村大路,再到高保国道公路。在石桥道边,我们分手,我送他远行,从此不要再来。然后,为回村小,不耽误孩子们上课,抄近道回学校。我看他骑车远走,一个人推着自行车,怏怏地拐进和父亲一起干活的石桥道。在唐河大堤上,那个叫“石桥道”地头柳树下热泪直淌。

三年,相亲,定亲,毁婚。然后,辞了教职,一个人,拎了行李,坐上了大巴车,进了保定城。因为我忘不了,石桥道大堤上,一个男孩子,在路的尽头,扶着单车和我一样,满眼泪流。爱情没了,还有梦想。就像父亲预言的那样:“丫头,你的本事,不在田野土地里,好好读书,石桥道的尽头,有一座桥,叫四十拱桥,上了桥就是高保公路,那里直通城市。”

今年春上,我的小学同学,儿时的老班长,把我们几个,一个班几个城里的伙伴聚拢到一起。我们没去酒店餐厅饭馆,我们回到他建在老家唐河边上的公司厂房。在那个春天的夜晚,我们迎着乡村的风,站在唐河大堤上。借着汽车的灯光,向南不远地方眺望——龙头山,向后不远——小台湾,左手一指大水泉,右手一挥石桥道莲花山。

所有的思想空间,都被这些乡村土地名占满。顷刻之间,似乎有流星划过天空,坠落心底,照亮故乡田野每一寸土地。绿油油的大片麦田,携带着麦苗的清香,好像海的波浪,突然就那样扑面而来,奔涌而至,充满身体每一寸思乡柔肠。

又到一年中秋时,家乡,田野,和故事有关的乡村土地名。那些故事,我也在其中,家乡版图上的诗意精灵,开始跳跃,开始舞蹈,犹如天籁之声,此起彼伏,跃然纸上。

(图片来自于网络)

(0)

相关推荐

  • 第一书记风采|王坟镇侯王村王子轩:大山深处 扶贫有方——潍坊市总工会精准帮扶青州市王坟镇侯王村侧记...

    大山深处  扶贫有方 --潍坊市总工会精准帮扶 青州市王坟镇侯王村侧记 在青州市王坟镇侯王村,每当提起"潍坊市总工会"这个名字,当地群众总是不由自主地竖起大拇指,纷纷为这一真帮.真 ...

  • 张建文:坝上新村/令人心动的美丽乡村

    坝上新村 张建文 坝上新村,一个让人心动的名字,一个让人振奋的美丽乡村. 坝上新村目送着旧时那远去的背影,迈着新时代矫健的步伐,进入了崭新的里程. 坝上,是一个醉梦.飞梦的美丽乡村,她的记忆永远是坝上 ...

  • 【第二届“望安杯”全国征文大赛038】程斌||窗外(诗歌)

        主编:非   鱼 站起身,望一眼窗外 是我的家,我的村庄 粉刷一致,整齐排列的民居 整洁的柏油路,两旁花木成畦 美丽乡村的面纱慢慢打开 站起身,望一眼窗外 是我的家,我的村庄 小清河绕村而行 ...

  • 潍城古树:二甲王五百年三株古槐

    友情提示:本文1242字,阅读约需5分钟 [原创文字不易,感谢关注本公众号] 每一株古树,都是活的文物.它们见证了我们这个城市的历史变迁和不断发展,它们遍布在城市和乡村的角落里,有的在大街一侧,有的在 ...

  • 最后一个人民公社,~伶仃洋畔崖口村三访

    艾草 前天 阅读 762 关注 来自话题 #迷人的乡村美景 1884篇 中山南朗镇崖口村位于伶仃洋畔,村史可追溯到南宋,与孙中山故居翠亨毗邻,与深珠港澳隔海相望.地理位置.历史文化及文天祥<过零 ...

  • 曹庵镇:一处别致的美丽乡村

    曹庵镇,隶属于淮南市田家庵区,是淮南市的南大门.在曹庵镇的北端有一处别致的美丽乡村--宋王.这个行政村的交通比较便捷,合淮阜高速公路与206国道穿境而过,市内公交24路车在宋王停靠. 为了欣赏美丽乡村 ...

  • 中国十大最富有乡村

    我们国家有很多富有的村落,当地的村民依旧当地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经济,提高本村的整体的收入,有的村落的收入甚至超过了大城市的平均水平,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哪些比较富有村落. 中国十大最富有乡村 1.南山村 ...

  • 【阅读悦读丨散文】沈雁萍《屋后的田野》

    <阅读悦读>首届大赛(小说)征文启事 文/沈雁萍 [作者简介]沈雁萍,民勤一中语文教师,网名落英缤纷,平时喜欢阅读写作.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回乡的几天,人感到特别的放松.早上睡到自然 ...

  • 【阅读悦读丨散文】王文静《老茶壶,旧时光》

    [阅读悦读丨书讯]<时光流沙·红颜殇>新鲜出炉! 文/王文静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老茶壶,旧时光,氤氲茶香,故事悠长. 回老家,没看见桌上摆放的那把旧茶壶.莫非摔了,碎了,还是卖给下乡 ...

  • 【阅读悦读丨散文】王祖芳《母亲的退休生活》

    <阅读悦读>首届大赛(小说)征文启事 文/王祖芳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母亲从教师岗位上退休已二十五年整,但一直是退而不休,"不教一日闲过"! 刚退休那几年,第三代相 ...

  • 【阅读悦读丨散文】王德会《关于火柴的记忆》

    <阅读悦读>首届大赛(小说)征文启事 文/王德会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前几天,和一个年近花甲的朋友谈论起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生活紧张.物质匮乏.生活清苦的情形,朋友颇不以为然,说那时候确实 ...

  • 【阅读悦读丨散文】王琴《那个少年的1989》

    <阅读悦读>首届大赛(小说)征文启事 文/王琴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1989年,可能还是春天,我记得从我家屋后的山脊梁上挥舞着树枝赶着一头黄牛飞奔而下的二哥,穿了件宽大的黄色上衣,那件 ...

  • 【阅读悦读丨散文】王琴《歌者阿阳》

    <阅读悦读>首届大赛(小说)征文启事 文/王琴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再次听到阿阳的消息,是在本地的晚报上. 晚报有篇写他的稿子,我才知道他叫"阿阳"而非" ...

  • 【阅读悦读丨散文】王德会《难忘,那份刻骨铭心的回锅肉》

    文/王德会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多人都听说过,就是教育小孩要学会孝亲敬长,懂得尊敬,懂得谦让,礼让他人,不要只想着自己不想别人,不要自私自利. 故事毕竟是故事,而我 ...

  • 【阅读悦读丨散文】王夫敏《卷起煎饼想起娘》

    <阅读悦读>首届大赛(小说)征文启事 文/王夫敏 [作者简介]王夫敏,枣庄市薛城区作家协会副主席,枣庄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摄影家协会会员,徐州市美容美化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散文在线,中 ...

  • 【阅读悦读丨散文】王德会《又见桐籽花》

    <阅读悦读>首届大赛(小说)征文启事 文/王德会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桐籽树是亚热带地区广泛生长的野生阔叶落叶乔木,在我国长江流域十分常见.也是一种经济树种,据说桐油用途非常广泛,是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