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著的捣蛋?——艰难梭菌,广谱抗生素应用下不得不关注的肠道定植菌
正常人的肠道仿佛一个村庄,里面居住着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肠球菌、艰难梭菌等“土著”菌群,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定植菌。当肠道菌群失调,最常见于广谱抗生素应用后,则可能引发艰难梭菌感染,导致腹泻、甚至伪膜性肠炎。
艰难梭菌之所以“艰难”,主要是由于其作为一种革兰阳性厌氧杆菌,在普通培养基上很难生长分离。分为产毒型和非产毒型(10%-30%),这些产毒的菌株就是“罪犯”了,它们通过释放A毒素(“肠毒素”)和B毒素(“细胞毒素”),与肠上皮细胞上的受体结合,引发结肠炎及腹泻[1]。
目前用于诊断艰难梭菌的实验室方法主要有培养法、酶免疫法及分子生物学方法,特点如下:
① 培养法需在厌氧环境下进行,阳性率低,难以区分产毒型和非产毒型;
② 毒素A/B酶免疫检测法(A/B-EIA),直接检测大便标本中的毒素A/B,是目前最常见的方法,特异性好,但敏感性较低,原因可能是样本中合并存在产气荚膜梭菌,以及样本保存与运送条件不当造成的蛋白降解或抗原变异,等。
③ D-EIA法也属于酶免疫检测法,是在检测A/B毒素的基础上增加检测了谷氨酸脱氢酶(GDH)抗原,GDH是艰难梭菌表面大量存在的保守抗原,其稳定性和灵敏度较高,最大优势在于有很高的阴性预测值。
④ 分子生物学的方法,采用PCR扩增艰难梭菌特异性基因tpi和毒素基因(tcdA/tcdB),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更好,但也更为昂贵[2]。
随着更多耐药菌群的出现,广谱抗生素应用越来越多,随之艰难梭菌感染率也逐年增加,甚至是导致重症患者死亡的“最后一根稻草”,因此对于艰难梭菌的快速诊断及治疗成为临床需要关注的问题。
由于单一检测方法存在不足,采用多种检测法组合检测的方式则获得更高的灵敏度、特异性及准确性。在何英[3]等人对于艰难梭菌5种检测方法的研究中,考虑临床快速、经济的检测需求,制定了“二步法”的检测方案,引用其流程图供大家参考:
参考文献:
1.UpToDate-“Clostridioides (formerly Clostridium) difficile infection in adults: Epidemiology, microbiology, and pathophysiology”
2.何英, 陆学东, 李海静, et al. 检测艰难梭菌感染的五种方法比较[J].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10, 33(12):1139-1144.
3.王丽志, 陈丽丹, 肖斌, et al. 3种艰难梭菌感染检测方法的比较[J].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17, 37(12):1648-1653.
本文为原创文章,属医家小二首发,作者:猩猩族,感谢作者来稿!为尊重作者版权,未经授权请勿转发。
每日一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