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未来创新人才?三大变革、六大“解放”不可不知

本文共4170字,仔细阅读需11分钟
今天的中小学生,几十年以后,他们面临的是一个当下未可预知的社会形态。首先,我们必须坚信,每一个学生都有天赋的创新潜能,只不过没有被开发,处于“休眠”状态。

其次,我们应该反思,我们的教育是否注重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今天我们学校教育依托的主要是学科的教材,而学科教材的内容绝大部分是“过去式”的,这是我们的前人对自然、对社会认识的结晶,固化在今天学生学习的教材之中。
然而,生活经验告诉我们,我们的许多知识和能力,不是在前人写的书中学到的,而是在生活实践中习得的。我们今天要培养的学生是“将来式”的人才,因此仅仅用过去的知识,让学生去应对无穷变化的未来,这些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所以,今天我们在思考教育改革的时候,既要关注传承历史的文明成果,更要关注未来社会对人才的特殊要求。
那么未来的教育和创新人才是什么关系?我认为,适应未来需求的关键能力就是创造力,当今的学校教育必须积极回应未来社会的呼唤
比较东方的教育,就可以看出当今东西方科技发展的现实差异。东方教育的代表是我国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孔子,西方的教育大家是苏格拉底。
几千年前,他们分隔在遥远的东西方,各自在创立教育体系,却具有先天的差异。他们对教师角色的定位也相当不同。
韩愈的《师说》开篇即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所以,教师是“传道者”,既是“传道者”,其职责则是传授、灌输、记忆,重在固化知识。

西方人认为,学校是一群不同的人讨论问题的地方,是寻求解决问题的地方。因此,教师只是一群人之间的一个。苏格拉底给教师的角色定位是“助产士”其职责则是组织讨论,多为采用启发、讨论、思辨和质疑的办法,重在激活思维。
东西方的教育从发端到发展,都有着自身的特点,并无优劣高下之分。今天,我们来谈论教育改革,就是将东西方的优势进行互补,去创造一种新的教育样态。

培养学生的创新力,需要去改变单一的“传道”的方式,更要关注“论道”的方式。

为什么要关注未来?

我们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三个不同阶段来看。
农业文明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获取财富主要靠体力。那时候的教育是个别化的精英教育,应对的是科举。
到了工业文明时代,机器产生了。机器比原始的生产工具获取财富更有效率。机器的生产和使用需要大批的技术人员。只要有知识,就能掌握技术,就会操纵机器。
生产力的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发展需要大批能够操作机器的标准化人才,于是诞生了“标准化的集中教育”模式
进入了信息化时代,特别是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产生,人类在创造信息的同时,也在使用信息。所以,人要适应未来,最重要的技能是对信息的驾驭
今天的教育要适应新形势的变化,我们的教育形态一定要变,标准化的教学是不够的。大众化、高水平、创新型的教育时代已经到来。新时代的教育既要关注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培养,更要关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我们的教师、校长如果不能敏锐地把握社会变革就将落伍。这个世界正在残酷地惩罚不改变的人。

未来的社会对于教育发展

对于学校提出的要求是什么?

1.0版的学校教育为学生提供“升学通道”。这类学校就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升学的成功者,所以方法是考什么教什么,升学是唯一的追求目标。

2.0版的学校教育为学生提供的是“选择机会”。学生在学校里既有课程的选择,又有学习内容的选择,还有考试方式的选择,还有个人兴趣爱好的活动平台的选择。所以学校的教育不是单一的围绕升学,是围绕着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

3.0版的学校教育为学生提供的是“私人订制”。为不同的学生规划个性化的成长路径,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创新的教育

应对未来人才的培养,未来的教育主要应实现三大变革:

1

教育资源重构

教育资源不仅课内学习的教材和课后的习题,更丰富的是教材以外能给学生提供什么样的学习资源。许多学习资源是需要教师从线上下载和现实的教材内容进行整合,要进行重构。
所以,光教那些教材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新高考改革已经从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变,更关注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所以要让学生的视野更广,知晓面更宽,学习领域更多元。

2

教育空间再造

创新的学校教育就是打破原有规格化的模式,新型学校的教育空间是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变化的,是富有个性化的,是反常规的。
学习是需要有情景的,情景需要在空间中设置呈现。教材不是学习的全部,学校不是成长的全部,社会才是全部,世界才是全部。

3

教育样态创生

传统的学校教育是一种传授式的教学。为了应对考试,教师认真备课,将学科的知识循序渐进、循规蹈矩地传授给学生,以便于学生去应考,并取得高分。
由于教学功能的单一性,学习成为一种简单的模仿,机械的训练。体验式学习、沉浸式学习、情景化学习、项目化学习等学习方式是新的教学样态。
当然,我们还要关注信息技术的赋能,关注教育评价的改革等问题。
上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的基础教育阶段强调“双基”,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到上世纪80、90年代开始提出了“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到2017年,国家推出新一轮课改,提出了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的提出意味着学校的课程与教学从“知识本位”转向“素养本位”,开启了新时代的知识观和学习观。
20多年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从素质的角度来说,抓住它的重点,就是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
曾有学者说,“人类之所以进步,主要是因为下一代不怎么听上一代的话”。此话有一定的道理。如果我们的下一代只听我们的话,那就超越不了我们。
下一代如果按照上一代所有的要求去做,他们就永远超不过上一代。所以,时代需要创新的人才,我们的人才观也要发生改变。
模仿是跟着别人走,创新是领着众人跑。校长要领着众人跑,那就需要创新。
教育培养的人才今后都是在不同的劳动领域。工业化时代之后,机器劳动部分取代了人力劳动。到了今天,智能化的机器人越来越多地要取代人力劳动。
怎么样把新的劳动力引向更高端的创造劳动形态,这就要求学校教育要高度关注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创造劳动会改变人力劳动,也会改变机器劳动,所以创造劳动是最高位的。造型的人才就是善于“无中生有”。
雕塑的本质特征是什么?静止不动的。英国的一位经历神奇的雕塑家创作了一尊雕塑,颠覆了雕塑千年不变“静止”的样式。一尊雕塑一天中有不同的形态。从形态的小变化扩展了雕塑的大内涵。
早年,陶行知先生提出了让学生的能够得到“六大解放”

1

解放头脑,使他能想

陶先生讲的解放他的头脑是他的思维要激活。思维激活以后,他想的东西不仅仅是学习的问题,还有生活的问题、社会的问题。这是培养他的思维力,背后是要关注学生思维力的培养

2

解放双手,使他能干

孩子的双手成天埋头于解题、埋头于学习,不能去做一些其他动手实践的东西,就缺失了实践动手能力

3

解放眼睛,使他能看

现在我们学生的眼睛都聚焦在教材、习题、考卷。能不能从书本中解脱出来,看一看大千世界万物的日月星辰、四季轮替、名山大川和世间冷暖。这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4

解放嘴巴,使他能谈

这培养的是学生的独立见解和思辨能力

5

解放空间,能到大自然里取得学问

现在的多数学生两点一线,禁锢在有限的、逼仄的空间里面,接触自然的机会就太少了。接触自然机会太少,缺失的是一种观察力和探究力

6

解放时间

解放他的时间,要给他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学一点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自己高兴干的事情。这就是一种创造力的培养方式。
当下,我们都应该全方位地关注学生创新力的培育。创新力培育有三个层面
创造力的教学生成有以下四个环节,即两个连接与两个转换

1

创设情境

情境创设解决知识与经验的连接。生活的场景、社会的场景、智能的场景,知识和经验连接的时候,才能转化为应对生活的技能。

2

问题创设

问题创设解决知识与思维的连接。一个人的思考是由问题开始的,发现了问题然后开始思考,思考然后想办法解决。问题创设是在非教学中的非常重要的手段。

3

活动创设

活动创设解决知识向能力的转换。教学活动不是一种单向的我讲你听,而是通过生动的、多样化的、多元化的路径来实现综合性的学习活动。因此,活动一定是我们教学设计非常重要的环节。
活动可以将知识向能力进行转换。收集资料是一种能力,提出观点也是一种能力,演示也是一种能力。知识向能力的转换,一定是教育教学的活动设计,是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的体现。

4

迁移创设

这是解决知识向素养的转换。这里的素养是指的学科素养。这个素养的转换,关键是品格和能力。所有的教学,知识都是载体,最终是品格和能力的问题。当我们今天谈论创造性人才的培养,主要是就人格、思维和技能而言。
这两张图形象地表现了教育的两种不同的模式。左图代表传授式的教育,这样的教育把学生的脑袋当作一个容器,教育就是往容器里灌输。学习是接受式的,学生是被动的学习。
右图代表生长式教育,教育只是把智慧的种子播散在学生脑中,在生长的过程中,教师给与学习的各种帮助。因此,好的教育除了灌输只是以外,更关注学习者自我认知的生成。
创新源于教育。中国未来的社会是否有创造力,寄希望于今天在校的学生。我们一定要用创新的理念改变当今的学校教育

来源 | 中小学校长论坛

(0)

相关推荐

  • 为了每个人的教育

    第01篇回顾 前言 放弃牛津的offer,来到三江源头成为一名志愿者:通过一次戏剧舞台的尝试,找到属于舞台的自己:黑掉学校电脑,被推荐成为科技创新后备人才-- 这些都是北京十一学校同学们的故事. 北京 ...

  • 大力培养科技创新人才

    党的人才工作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继承我国传统优秀人才思想.吸收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人才理论,立足中国实际,不断推动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人才理论得到了不断丰富和发展. 进入新时代,我国人才发展面临新的发展 ...

  • 西安交大-华为首届“HarmonyOS菁英班”启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西安讯   4月15日,西安交通大学-华为技术有限公司"HarmonyOS菁英班"座谈会暨"HarmonyOS菁英班"招募宣讲会在创新港举行,标志着西安交大-华 ...

  • 人才培养 | 高潜力人才辨识的六大特质

    人才对于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现在当下的国内一片白热化的红海市场下,对人才的争夺将是下一轮竞争的焦点.然而HR却发现招到优秀的人才变得越来越难,尽管有些人有足够的经验,也有很高的学历,却始终产生不 ...

  • “STEM ”教育实践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

    ■教育管理创新③ 在培养"有中国灵魂.世界胸怀的现代人"的目标引领下,南外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努力推进实施指向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的"STEM+"教育,即在STEM ...

  • 主动变革加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高耀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第二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简称"拔尖计划")2.0基地2020年度入选名单,该名单在2019年首批遴选建设的104个基地基础上,再新增95个基地,拔尖 ...

  • 张志敏:未来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教育功臣.特级校长.正高级教师  张志敏 今天的中小学生,几十年以后,他们面临的是一个当下未可预知的社会形态.首先,我们必须坚信,每一个学生都有天赋的创新潜能,只不过没有被开 ...

  • 中国教育最大的成功是培养出了像张海亭这样的创新人才

           教育的根本出路在于"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的创新.        现行教科书长期照搬西方人的进化论.渐变论.相对论,不是说猴子变成了人,就是喊板块每年下插数厘米,或者迷信 ...

  • 中国黄金协会与同济大学合作签约,共探黄金市场人才培养未来

    5月22日,由中国黄金协会与同济大学经管学院共同主办的"2021中国黄金市场发展论坛暨中国黄金协会与同济大学合作签约仪式"在上海同济大学隆重举行.本次论坛聚焦后疫情时期黄金市场价格 ...

  • 如何修炼学习的三大层次,培养高质量人才?

    学生时代是人一生中学习的黄金时期,在这个阶段内,我们会经历知识技能的增长,言行举止的成熟,心智思想的蜕变,学习如同修炼,也分层次境界,只有修满了每一阶,取得"功力"的晋级提升,最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