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浅解
下下人与上上智
六祖惠能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惠能虽并不识文断字,但却能出口成章,妙诵偈句,这也启示人们当明心自性之时,下下人亦可有上上智。而且他言简理当,让人们能够更直观的通晓义谛智慧。有后人评价,是由他真正完成了佛学的中国化,也由此而助推了中国思想极大的丰富,从而形成了中国思想集合有儒释道各家智慧的博大文化根基。
世事洞明皆学问
佛学禅宗所蕴藏的智慧博大,即使长日修习也未见得能够完全了悟,但这不妨我们通过翻读《六祖坛经》粗浅领略一二。
无以伦比
在《六祖坛经》的悟法传衣部分中,曾有两次提及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次是惠能在为客店送柴时偶然听得客人诵经时提到此句,惠能心即开悟,并且由此引出辞亲远赴黄梅,礼拜五祖惟求作佛的故事。再一次就是五祖在三更独为惠能讲解《金刚经》时,当讲到此句时,惠能言下大悟,明白了一切万法不离自性的道理。并且向师祖一连感慨说了五个“何期”,也就是何曾想到: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宇宙即吾心,本体早自在
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让惠能悟到了本性,并接受五祖衣钵成为第六代祖,可见这句所指的关键。五祖弘忍对惠能说,认识不到自己的本心,空学佛法的形式语言没有益处。如果认识到了自己的本心,见到自己的本性,就可称为大丈夫、天人师、佛。
随它流行而去
对于“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该如何理解,其实惠能的五个感叹讲的已经相当明白。其实在儒学经典《中庸》里,也有与之非常神似的表述,“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当喜怒哀乐未发之时,也就是王阳明所说的“无善无恶心之体”,当无所执著、滞留时,由此而生起灵动自在的心,发而皆中,从而更易达到“知善知恶是良知”,做事和判断也更近于天理的境地。
语言无定义
对于国学的理解和认识,好多时候我们都在盲人摸象,总难找到一个总体的枝干,常常只是通过品读遇到的几句看似有些哲理的字句,来做些点点滴滴的拼凑。不过总体我们从传统文化中所获得的,多是在围绕来滋养我们的生命情感中捡拾,而兜兜转转却发现,我们找到的可能是表述不同,却是同一个问题的答案,也就是如何来安住自己的本心。
贵人语迟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内在的是一颗对什么都无所纠结之心,外显的就是自信、自立、自强之心。如我们能够安于本心做人做事,那也就是很大的智慧了。其实,安于本心做人做事是最不容易达到的,那境界可谓高了去了。
可以轻易解决问题的才叫模式,一招解决问题,就是组织宝塔尖里的牛人。
(文/屯心 德本咨询战略咨询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