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皆知“男女授受不亲”,其实后半句才是作者本意,被误解千年
“男女授受不亲”是一句世人皆知的俗语,尽管现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很难见到,但是在一些古装影视剧,以及思想老派的人旁边还是可以听到,意思就是说男性跟女性之间,不能够过于直接的亲密,无论是赠与她人礼品还是接受他人礼品,都不能够直接进行。
至于身体肌肤上的直接接触,语言问题上的直接交流,那就更是不被允许的行为了,根据儒家四书五经之《礼记》中的记载“男女不杂坐,不同施枷,不同巾栉,不亲授,嫂叔不通向……”意思就是男性跟女性不能够坐在一起,不能够在一起洗漱,不能够亲自赠与物品,嫂嫂与弟弟之间不能够有太多的直接交流。
这也是“男女授受不亲”的源头,但是真正明文出现还是在战国时期的《孟子》中,当时有一个著名的雄辩家叫做淳于髡,他对《礼记》中的那一套不是很赞同,于是特意去问儒家的亚圣孟子:“男女授受不亲,礼与?”意思就是说男性跟女性之间,不能够有直接的交流,这是符合儒家礼法的吗?
淳于髡的这个问题其实很巧妙,因为大家都知道孟子是儒家的典型人物,他不可能直接反对儒家经典上所记载的道理,于是淳于髡得到了孟子肯定的回答以后,继续问道:“那么现在嫂嫂打水时掉到了井里,作为弟弟的要不要去救呢?”这个问题就显得很有杀伤力,因为按照“男女授受不亲”的原则来看那是不能够救的。
然而孟子非常愤怒地回答说:“如果不去救,那不就是禽兽吗(嫂溺不援,是豺狼也)”,随后孟子极为详细地解释了这两者之间的区别,从而诞生了“男女授受不亲”的名言,那就是“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之所以说男子与女子需要保持一定距离,那是礼法的要求。
但是人的生命肯定是比礼法更加高贵的,所以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有权宜之计,这是一位古人在古老的年代里,在那一个普遍认为男女之间需要保持距离的情况下,对于男性与女性行为的认知,也就是确实需要保持距离但并非不可以变通,在很多情况下有些东西远比礼法更加重要。
不过随着时间的流传,后世的人们大多只知道“男女授受不亲”这一句话,从而认为作者孟子也是一个极为拘泥于礼法的人物,但其实后半句才是他的本意,只是被误解了上千年。世人皆知“男女授受不亲”,其实后半句才是作者本意,被误解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