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和司马懿的权臣之路
这才是真正的诸葛亮(57)
蜀汉建兴九年(公元231年)春,诸葛亮北伐曹魏,再一次来到了成功的边缘。
在这次北伐中,诸葛亮面对司马懿占尽上风,不仅抢收了曹魏大量军麦,而且在卤城大破曹军,司马懿被迫退守上邽。诸葛亮则趁胜大进,准备一次性搞定士气低落的司马懿军。然而很可惜,在这关键时刻,诸葛亮又被猪队友给坑了。
而这一次,是后勤运输出了问题。
其实曹魏方面的后勤问题也不小,毕竟上邽的军粮大多被诸葛亮洗劫一空了,但魏明帝相当给力,他不仅没有因此给司马懿施加压力,反而“前后遣兵增宣王军,又敕使护麦”(见《三国志 明帝纪》注引《魏书》),持续增兵保护上邽附近仅存的一点珍贵麦粮,而雍州刺史郭淮也凭借其多年积攒的威望,从羌氐部落中挨家挨户征来了一些粮食,堪堪帮助司马懿渡过了难关。但随着夏秋之际的连绵雨季来临,曹魏与蜀汉的后方粮草运输都出现了巨大困难。曹魏方面在魏明帝曹叡的亲自过问下,尚能勉强支撑,而蜀汉这边负责后勤运输的骠骑将军兼中都护署丞相府事李严却已感觉力不从心,于是写信问诸葛亮怎么办,诸葛亮列了上中下三计,上计是让李严带兵从散关故道进军,一举拿下陈仓,切断魏军从关中来的粮道,然后与诸葛亮两面夹击,将司马懿困死在陇西;中计是让李严再坚持一下,能运多少运多少,尽量拖到最后一刻,看两边谁先绷不住。下计是直接退兵返回汉中。
诸葛亮这三计,李严只要选择了上中任何一计,蜀汉的这次北伐就大功告成了,因为据《华阳国志》记载,此时,曹魏搜刮羌氐得来的粮食也快吃光了,“时宣王等粮亦尽”,只要再坚持坚持,陇西恐非曹魏所有。
可惜,缺乏魄力的李严最后选择了下计;并为了撇清责任,派来他手下的参军狐忠、督军成藩,向诸葛亮假传圣旨,说既然粮运困难,皇帝命令大军撤退。诸葛亮长叹一声,只得领旨。唉,大好局面,再次功亏一篑,没办法,只能等下次机会了。
其实李严这个人,在政治上没有大问题,但就是私心太多,是个官场老油条。刘备安排他做诸葛亮副手,他却不好好工作,常常要官要爵才肯配合。如今因为下雨导致粮草运输出现了问题,不想办法解决,却只想退缩,其实这也没关系,好好解释一下,最多算是工作不力,受两句批评也就是了。偏偏李严在官场混惯了,中了权谋的毒,干什么都喜欢两面三刀,这边假传后主的名义让诸葛亮退兵,那边却跟后主说诸葛亮退兵是为了诱敌深入,反正要把自己撇干净。为了推卸责任掩盖证据,李严甚至还想杀掉督粮的将领岑述。要知道岑述曾任蜀汉司盐校尉,那可是诸葛亮长期以来重点培养的经济后勤官员,李严可谓丧心病狂!这下诸葛亮真受不了了,于是与数十位蜀汉大臣联名弹劾李严,后主大怒,遂以矫诏之罪将李严罢官流放。李严万没想到自己身为托孤大臣骠骑将军领丞相府事,到最后居然没一位蜀汉大臣肯站在自己这边,就连东州派的老兄弟吴懿吴班等人都反对自己,这下可真没得混了,只好乖乖认栽。
虽然如此,但对于李严,诸葛亮还是觉得相当可惜的,蜀汉本来就人才匮乏,但凡有辙,他真不想搞这些内耗,所以他仍重用了李严的儿子李丰为中郎参军,并专门写了封信给他,春风化雨,勉励他不要因为父亲的事情而有什么思想负担,要继续为国立功尽力,并希望李严能够好好反省,改过自新,有问题随时可以找自己或蒋琬通气,日后仍有起复的机会;我诸葛亮一心如秤,不为人作轻重,你们不必担心前程;最后,诸葛亮还充满感情的写道:“亮别无他言,只愿明吾用心,临书长叹,涕泣而已。”诸葛亮真是厚道啊,像李严这种人,若是落在司马懿孙权手里,不知要被灭族多少遍!
总之,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李严看完信后,感觉自己惭愧,从此老老实实做人,三年后,诸葛亮在五丈原去世,李严闻听,心知除了诸葛亮没人敢用他,感觉自己仕途无望,竟伤心郁闷而死。
从这件事也可以看出,诸葛亮的政治智慧与处理复杂政治关系的能力是相当强的,甚至可以说是史上第一。我们看中国历史,几乎没有一个权臣能够全身而退:要么变成王莽曹操司马懿,违背初心,走上一条权力的不归路;要么变成商鞅诸葛恪严嵩,被权力反噬而身败名裂;哪怕是得到了善终的霍光张居正,死后也不免被清算,或灭族,或抄家,还差点被鞭尸;即便是号称圣人的周公旦,身为周成王的嫡亲叔叔,也不免遭到流言的攻击与声讨!正所谓“周公恐惧流言日”,权力这头恶兽,就连圣人都感到恐惧,诸葛亮为何独独能够守住底线,守住最初的承诺,而不被它吞噬呢?
更何况,诸葛亮手握兵权,连年同魏国交战,更是犯了“五大不在边”的大忌。所谓“五大不在边”,意思说有五种大人物应该待在朝中,而不应在边疆带兵。否则,若战胜则声势愈盛,猜疑的人更多;若战败则丧师辱国,弹劾之声难免;即便不打仗,兵权就是原罪,蒙恬又招谁惹谁啦?
总之,权臣难做啊,即便你权谋通天,只要处理稍一不当,便是身败名裂。然而诸葛亮在接受托孤的十余年中,上辅弱主,下安黎民,外拒强敌,内修庶政,除了李严敢使点小绊子,其他就连周公的谣言都没发生过。这除了诸葛亮此心如秤,诚挚无私之外;其他类似李丰书信这些细致的善后工作,诸葛亮究竟花了多少心血,我们又何尝真正知道。司马懿说他“食少事烦”,又何若止日常的军政事务而已。
事实上,诸葛亮一死,霍光张居正的身后危机也发生过。首先跳出来的安汉将军李邈,他上书后主,说:
“吕禄、霍禹未必怀反叛之心,孝宣不好为杀臣之君,直以臣惧其逼,主畏其威,故奸萌生。亮身杖强兵,狼顾虎视,'五大不在边’,臣常危之。今亮殒殁,盖宗族得全,西戎静息,大小为庆。”
然而,霍光张居正的悲剧并没有继续上演,后主看了这上书后,勃然大怒,当场将李邈下狱诛死。
李邈乃益州名士李氏三龙之首,且身任安汉将军,这可是刘备时期国舅爷糜竺的职位,可见其在蜀汉朝廷地位之高。但刘禅说杀就杀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刘禅生性宽柔,很少诛杀重臣,此次杀人,目的还是要坚持孔明路线不动摇。毕竟李邈也太自不量力了!诸葛亮即便身死,其余威都能吓跑司马懿,何况是在其遗泽遍布的蜀汉。事实上,就算蜀汉快灭亡了,蜀汉吏民们还在孜孜以求的争取给诸葛亮立庙。李邈这么做,只能犯众怒。后主聪明,当知如何表态。
而另外一边在曹魏,张郃的运气就没有李严好了。
当时,诸葛亮奉旨退兵,司马懿就让张郃前去追击。张郃本来是不想追的,《魏略》记载了他最后一句话:“军法,围城必开出路,归军勿追。”但司马懿早被失败冲昏头脑,竟以军法严令张郃出战。
大概司马懿觉得,自己新官上任,占据数倍于敌的实力,坐拥最精锐的关陇骑兵,却损兵折将,让诸葛亮在魏境内来去自如,这也太丢人了,必须打场胜仗挽回颜面,并告诉天下,我大魏国可不是你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的!当然,就算没打成胜仗,也可让张郃跟自己一样也输场惨的,他不是觉得自己挺能嘛,就让他能去吧!这样司马懿也好回去跟魏明帝交代——你看,不是我一个人烂,张郃比我还烂,不怪我。
张郃身为老江湖,自然知道司马懿的心思。但他却没有办法抗命。因为司马懿拥有生杀予夺的“假黄钺”之权(注1),可斩杀“使持节”、“持节”、“假节”等三个级别的节将(注2),而张郃只是“假节”而已(注3),这次司马懿又下了死命令,他不得不听。
结果,一代名将张郃,就这样孤独的踏上了自己人生的终途,想他这一生戎马倥偬,为曹魏江山流血厮杀三十年,最终换来的只是无话可说,无处发泄的委屈。对他而言,这注定是一个无法归家的冷雨夜,冷雨纷飞,箭雨扑面,暖暖的血泪跟寒雨混成一块,眼前的色彩,忽然被掩盖,谁会愿意接受这最痛的意外……
这一次,诸葛亮也算是为弟子马谡报了仇。更重要的是,张郃此人“识变数,善处营陈,料战势地形,无不如计,自诸葛亮皆惮之。”除掉这位曹魏牛人,日后的仗就好打多了。
顺便说一下,诸葛亮为张郃选择的死亡之地名叫木门谷,位于今天水市秦州区西南80华里牡丹木门村附近。因其东西两山对峙,状若天然门户,故名。此处河谷地势险要,荆棘遍地,怪石峥嵘,今右侧山坡上除了春草萋萋,只孤独地立着一块“木门道”石碑,一片荒凉之中,似乎还飘荡着那个冤屈的灵魂,如泣如诉,长歌当哭。
另外一边,听闻张郃战死,魏明帝也感到相当惋惜,不由长声叹道:“蜀未平而郃死,将若之何!”司空陈群同感悲伤,说道:“郃诚良将,国所依也。”
卫尉辛毗却道:'陈公,是何言欤!当建安之末,天下不可一日无武皇帝也,及委国祚,而文皇帝受命,黄初之世,亦谓不可无文皇帝也,及委弃天下,而陛下龙兴。今国内所少,岂张郃乎?'
陈群见老前辈辛毗站了出来,立刻怂了,忙道:“亦诚如辛毗言。”
聪明的魏明帝曹叡却从这番辩论中一下子看出了门道:颍川老士族辛毗竟然不待见他老乡陈群,反而更支持司马懿?看来,这帮士族要变天了,陈群身为颍川集团的领袖,又担任着司空录尚书事,却连个司马懿都制衡不了,实在令人失望。曹叡又想起一年前先帝的老臣吴质曾对自己说“骠骑将军司马懿,忠智至公,社稷之臣也。陈群从容之士,非国相之才,处重任而不亲事。'(注4)看来这帮老臣大多还是抱了司马懿的大腿啊(注5),想到这儿,曹叡不由心情复杂,忍不住揶揄陈群道:“陈公可谓善变矣。”
从这段对话也可以看出,此时虽尚未到两晋,但士族门阀已然暴起,甚至已经到了可以将张郃这样鼎鼎大名的寒门宿将抹去而不起波澜的地步,实在令人发指(注6)。其实这也是魏晋之际寒门名将的宿命了,比如另一位功勋卓著的曹魏名将邓艾,除了略有居功自傲的迹象外,实无反叛之情,却被众士族构陷迫害,甚至连申诉的机会都没有就被半路杀死,其家属也很惨,“余子在洛阳者悉诛,徙艾妻子及孙于西域。”而其部寒门将士也受到牵连,他们如此艰险偷渡阴平,建灭蜀之首功奇功,却被司马昭以“州郡将督,不与中外军同”为借口剥夺了其应得的封赏。还有伐吴的首功寒门名将王濬也被多次构陷,若不是司马炎还算宽大,恐怕也他会被士族们联手害死。就连司马师的心腹石苞,也因出身低微而屡次被属下轻侮并诬陷谋反,还险些酿成了第四次淮南之叛(见《晋书 石苞传》与《晋书 孙楚传》)。
事实上,司马氏建立的西晋王朝,之所以建国之初便暮气沉沉,纷乱不断,并很快崩溃,正与西晋统治阶层的组成有关。司马代魏,主要的支持力量就是曹魏官僚集团的贵二代贵三代,他们凭借父祖的功荫支持司马氏上位,目的就是要垄断他们的政治既得利益,为此他们同其声类,抱团排斥出身低微、后起的司马氏集团成员,从而堵塞了统治集团内部的上升渠道,造成了司马氏集团中结构性的矛盾。这在司马懿祖孙三代的强势领导下尚能维持平衡,可一旦帝系孱弱,则各集团的矛盾纷起,这便是西晋乃至整个南朝短促灭亡的最大诱因。
注1:见《晋书 宣帝纪》:“太和四年(公元230年),迁大将军,加大都督、假黄钺。”
注2:“使持节”可杀二千石以下文武大员;“持节”则可杀无官位之人与两千石以下武将;而“假节”权力最小,只能杀干犯军令之武将。
注3:见《三国志 张郃传》“太祖在长安,遣使假郃节。”
注4:吴质一生,桀骜不驯,曾折辱董昭,报复崔林,贬低陈群,羞辱曹真,可以说是个刺头,却偏偏讨好司马懿,可见士族之向背。后来吴质因生前肆意妄为,树敌颇多,死后被谥为“丑侯”。其子不服,持续上访数十年,直到司马氏掌权后才为其翻案,谥为威侯。
注5:士族们大多投靠了司马懿,除了因为他能力出众外,也因为河内司马氏人丁兴旺,组团出道,势力遍布朝野。如司马懿共八兄弟,号称“司马八达”,其中除司马朗、司马恂早卒于曹操时期,其余六人皆在曹魏任高官,封侯爵;而司马懿又有九子,其弟司马孚亦有九子,其中大部分都还算优秀。汉晋时期最重视家族,颍川陈氏虽名望高于司马氏,但人丁稀薄,实在无法与河内司马氏这个超级男团抗衡。
注6:更悲哀的是,战后魏明帝还不得不派使者到前线劳军,并为战败的司马懿增加封地。见《晋书 宣帝纪》:“天子使使者劳军,增封邑。”
全文完,感谢将粉们的耐心阅读,顺手点个“在看”让我知道你在看~
公众号主笔简介:
朱晖,文史作家,笔名闲乐生,中国古代名将狂热爱好者与研究者,王者荣耀项目指导,“凯叔讲故事”之《凯叔三国演义》及《三国博物学》历史与文学顾问,专注中国古代战争史领域十余年,出版历史作品近两百万字。
关注中国战争史,关注烈烈名将中国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