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训:无事心不空,有事心不乱;大事心不畏,小事心不慢!
无事心不空,有事心不乱;大事心不畏,小事心不慢。不管发生什么,都不要放弃,坚持走下去,肯定会有意想不到的风景。
当年苏轼被贬谪惠州,惠州在岭南,当时属瘴疠不毛之地,远非黄州内陆可比。但他在这样的一个地方,也没有让自己的内心空下来。
在其期间,他不仅作诗词、杂文多达587篇,还引发了当地文化的飞跃性发展,并且为当地老百姓做出了很多贡献。
苏轼见当地水稻种植方式落后,不但令农人身体痛苦不堪,而且小腿因长期浸泡水下多生“疮烂之疾”。于是他在百姓中推行新式农具“秧马”,不但解决了农人劳苦问题,而且提高了水稻种植效率。
眼见当地军政混乱,官、军时有扰民、害民之举,苏轼建议建营房三百余间,以肃“军政”,使民安居。
这些不仅为当地老百姓做出很大的贡献,还能驱除自己心中的悲愤。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空洞,当你无事可干碌碌无为的时候,空洞会越来越大,我们的孤独感也会越来越浓重。
我们虽然只是一个日复一日过着平淡生活的普通人,但我们也可以找寻自己的爱好,可以是吉他、琵琶和钢琴,也可以是读书、画画和书法,也可以是散步、篮球和骑行。
心不空才能在平淡的日常生活中,也能拥有有趣的灵魂和丰富多彩的内心。
遇事慌乱,事坏一半。慌乱会影响我们的主观判断和身体行动,难以细心地把事情干好。
越王勾践当年战败后,在吴国受辱三年。但是勾践没有被失败的愤怒和耻辱吞噬从此一蹶不振,而是冷静地分析怎么做才能强大越国。凭借着超越常人的冷静和卧薪尝胆的毅力,最后越国成功转弱为强。
反观吴王,仅仅因为越王屈服于他的虚名和西施的美貌,就狂妄自大,失去了冷静,放虎归山,最后殉命。
遇事冷静可以说是一切后续措施的基础,要不被其他因素影响,冷静做出自己的判断。特别是面对各种诱惑时,更需要十足的冷静来保持自我。金钱名利的诱惑是让我们失去冷静的有力手段,一旦沉浸于此,就步入了毁灭的深渊。
唐玄宗时期的宰相杨国忠就是权势的奴隶之一。753年,关中地区曾经连续发生灾害,但已经被金钱蒙蔽了双眼的杨国忠毫不在乎人民的死活。
唐玄宗担心灾害会影响庄稼的收成,杨国忠便叫人专拿好庄稼给玄宗看,唐玄宗就这么被蒙骗过去。这样国库里的钱就省下来让杨国忠自己肆意挥霍。
最后,激烈的矛盾使得安禄山发动了以讨伐杨国忠为名的运动,也就是安史之乱,杨国忠最终死在了逃亡的路上。
诸葛亮《诫子书》有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只有拒绝诱惑才能看清自己的志向,只有内心冷静平淡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面对诱惑,要保持冷静,坚持自我。心静才能听到万物的声音,心清才能看到万物的本质。
害怕是我们都会有的一种情绪,当我们害怕的时候,我们就会分泌肾上腺素,呼吸加快,心跳加速。但是困难是欺软怕硬的,你越畏惧它,它愈威吓你。你愈不将它放在眼里,它愈对你表示恭顺。
著名的故事“荆轲刺秦王”中,当初去刺杀秦始王的还有一个人,叫秦舞阳。
史书上记载中,这个秦舞阳十三岁就杀了人,目光凶恶的都不敢让人直视,是个亡命徒似的人物。所以被选中当荆轲的助手,负责刺杀秦始王。
但当秦舞阳捧着督亢的地图,一步步走上秦国朝堂的台阶时。他一见秦国朝堂那副威严样子,不由得害怕得发起抖来。
最后秦始王怀疑,便只让荆轲进了宫。最后结果大家都是知道的,刺杀计划失败。
相比秦舞阳,荆轲就表现出了“大事心不畏”,他面不改色,不仅在秦王怀疑之时,打消秦始王的疑心,还能一个人去完成任务。在临死之前还嘲笑侮辱了秦始王一番。
虽然任务最终失败了,但也正是他的勇敢,沉着与智慧使他的故事流传百世,而遇大事畏惧的秦舞阳却少有人识。
当我们遇到大事时,不要害怕,越是害怕越坏事,我们应沉着应对。
心不慢就是不怠慢,无论事情多小都要认真去做。细节决定成败,任何巨大的工程都是由无数个细节造就的。
老子曾有言:“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细节总是容易为人所忽视,所以往往最能反映一个人的真实状态,因而也最能表现一个人的修养。
做好这四个“心”:无事心不空,有事心不乱,大事心不畏,小事心不慢,让自己的内心强大起来。
无事可干的时候,内心不孤独而独特;遇到诱惑的时候,内心不缭乱而坚定;遇到重要的事情,内心不畏惧而冷静;做小事的时候,内心不散漫而认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