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驾车」空调暖风快速升温方式&安全使用方式详解
问题核心:
外循环
内循环
在寒冷的冬季如何使用暖风才能快速提高车内温度?相信这一问题困扰过很多新手司机,然而有效升温的方式实际非常简单,首先并不是如何控制内外循环的切换,而是如果提高「热车效率」。
燃油汽车的暖风系统比较特殊,与家用空调利用压缩机配合制冷剂进行形态转变,同时利用电辅热模块加热的原理完全不同;普通汽车的暖风是“水暖系统”,制暖依靠的是发动机的防冻冷却液的流动,利用高温溶液加热暖风水箱,之后再通过鼓风机将低温空气吹过高温水箱,以低温物体吸热升温的原理制造暖风,原理参考下图。
知识点:暖风水箱升温的基础是防冻冷却液(简称冷却液),但是在低温冷启动时冷却液不仅温度很低,而且并不会流动到水箱;因为冷启动的加热阶段中,控制系统为快速提升机体与冷却液温度,采用的是「小循环」流动模式。
也就是冷却液只流经缸盖吸热,而不切换到前置散热水箱降温;直到温度达到90℃左右后,节温器的石蜡融化并膨胀,挤压关闭小循环水道并打开大循环水道后,冷却液整体温度才会得到提升。同时将空调温度调整到高温或扭转到红线区域,此时打开风挡才会打开暖风水箱管路的阀门,也才会有暖风开始出现,所以如何加速冷却液的温度才是核心问题,否则不论如何循环都没有暖风。
高效率热车方式&技术包括:
1:缸盖集成排气歧管,这是目前主流的快速热机技术。内燃机燃烧时的尾气温度非常高,达到排气歧管后的温度仍然可高达900℃左右;那么利用这种高温气流则可以快速提高缸盖,以及流经缸盖的冷却液的温度了。
所以新手在选车环节可以重点关注这项技术,国产汽车诸如长城、长安、吉利、比亚迪等都有使用,合资汽车也有通用、宝马、奔驰、奥迪、大众、菲克等品牌使用。
2:启动后随即正常驾驶,这是快速获取暖风的有效方式。内燃机的做功基础是燃烧燃油,燃烧必然会产生热能,这是让冷却液升温的基础;然而冷启动的怠速转速不过1200rpm左右,四冲程发动机是曲轴转两圈做功一次,也就是怠速只是每分钟加热600次左右。
但是正常驾驶却是以2000~3000rpm的转速行驶,取平均2500转为标准,每分钟做功1250次是不是会让热车速度倍数级提升呢?所以想要快速获得暖风,最佳方式就是不原地热车;而原地热车只是化油器时代因低温燃油无法理想雾化而不得不进行的操作,近20年来生产的电喷汽车均无必要原地热车,润滑也只是在几秒钟内形成,少听所谓的老司机忽悠。
空调循环模式:
「高效升温·内循环」是正确的选项!所谓的内循环是空调系统不将外部空气加热后送入车内,而是通过鼓风机在车内形成气流,空气通过风口进入暖风水箱被加热,之后再送入车内进行升温。
任何低温物体都会吸收高温物体或环境中的热能,但是车内空气本就没有多少升,这些空气在短短的时间内都从暖风水箱流动一次而升温;那么能够吸收空气热能的就只剩下驾乘人员和车内饰板以及车窗等,降温的速度显然是会很慢的。
然而外循环是抽取车外的低温空气加热后送入车内,且不论加热结果会比内部温度稍高的空气更差;重要的是车内空气此时大部分还是低温,结果则是送入车内的热空气会被迅速降温,实现整体的缓慢升温,效果必然是会比较差的了。
「长途通勤·内外循环交替使用」是安全的方式!内循环虽然能够让温度快速提升,并且维持相当高的标准;但是车内人员的呼吸会快速地改变车内空气的比例,比如二氧化碳在正常空气中的占比仅为0.03%,而呼出气体的二氧化碳浓度却高达4.2%!
所以即使在每次呼吸实际只消耗4%氧气的前提下,二氧化碳以140倍的程度快速增长,结果会是单人呼吸一小时就会让车内空气的二氧化碳浓度提升到2.131%左右(标准≤B级轿车或SUV)。这就会让驾驶员感觉有些昏沉了,因为吸入空气的氧浓度因二氧化碳的提升而降低,说白了就是缺氧。
很多自动挡汽车单次行驶数百公里并不会达到疲劳驾驶的程度,疲劳只是因为缺氧,下车呼吸新鲜空气后的状态变化足以说明问题。
如果满载通勤则会有更明显的疲劳感,要知道这种气体虽然没有毒性,但是浓度过高也是可能无法呼吸的;所以长途驾驶建议每隔1~2个小时,将空调系统切换到外循环,以外部进入车内的空气将车内原有空气挤压出车外,交换后的新鲜空气会让人为之一振的。关于冬季用空调的话题就聊到这里,供参考。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