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范式转换与公众美学
我们以博弈论为基础,研究绘画的周期,确定了纳什均衡现象是绘画高潮衰落的根本原因,我们也指出因此“逆势博弈”中有可能孕育着下一次高潮的种子。
如果用库恩的术语来叙述,那么高潮期就是“常规时期”,常规时期的绘画范式就是那种顺势博弈。而“逆势博弈”就是某种“反常”。
我们发现,美学范式转换是两次西方绘画大周期的主要范式转换,分别是从路易王朝绘画高潮转向印象派崛起出现的第三次高潮,以及现代主义绘画发端的转向美国当代艺术高潮。这两次美学范式转移对我们目前的绘画发展影响极大。
说到“美学”,我们又一次遇到很难定义的概念。这里涉及到“美”是什么?中国曾经有过两次美学大论争。一次是1950-60年代,一次在1980年代。这两次论战与西方美学范式转换没啥关系。但是足以说明“美学”概念的争议之大。
西方的美学范式,从意大利文艺复兴开始的“古典主义”美学范式,在画家群体中确立的是“表现美”的美学范式。所有画家都在努力用绘画和雕塑表现“美”。
莫奈等人开始的印象主义绘画,总的美学范式依然是“表现美”,但是开始脱离了“古典美学标准”。到后印象主义,也就是丹托所划分的“现代主义时期”,画家开始注重“表现自我”。大部分人还是在表现“美”,但是已经各自有“自我”的理解和表达方式。
从表现主义开始,特别是蒙克的绘画开始,表现自我的绘画不再表现“美”。到了“达达主义”,就是“反对表现美”的阶段开始了。
西方美学范式从此开始“反美学”,当代主义艺术以“反美”作为主旨。直到1993年,美国的艺术评论家Dave 希基发表了《神龙:美学论文集》,提出“回归美”。参见金影村的文章:艺术史|| 艺术还能是美的吗?——从希基与丹托之争说起
在这里引述金影村的文章中的一段话:““美”(beauty)这一重要的美学属性,在阔别艺术界近一百年之后又重新回到了当代艺术批评话语的视野中。”
该文还介绍了阿瑟丹托的反驳文章《美的滥用》。丹托再一次重申了当代艺术的原则,,并且认为希基的“回归美”的预言失败了。
我们在这里介绍美国的这个“美学辩论”,就是证明我们所指出的西方美学范式发生的转换。我们不打算讨论丹托的艺术哲学观点。我们要指出希基的“回归美”是当代艺术时期的“反常”。
我们新东方主义油画对顺势博弈没有太多研究,我们研究各种逆势博弈,也就是“反常”。所以我们主要把希基的观点整理一下。还是回到金影村的那篇文章,另外还有一篇():金影村 | 从丹托到希基:美的滥用,还是美的回归?,我们归纳一下希基观点:
希基的观点主要是三点1.艺术的土俗性,2. 古典绘画审美趣味, 3. 审美民主。
艺术的土俗性指的是艺术品引发观众“舒适(ease)和愉悦(pleasure)”; 审美民主,或者希基的说法“美国式审美民主”指的是大众的审美,而不是艺术精英的审美。
我们觉得应该用一个术语概括一下希基的观点,就是“公众美学”。我们把“土俗性”也改一下,用“朴素美学观”。“古典绘画审美趣味”我们扩展一下,包括印象主义,梵高,马蒂斯,米罗,康定斯基等等,当然也不是一个明确的范围,只是一个大概的范围。这些绘画我们认为属于公众比较普遍认为“美”的绘画。
公众美学也不是一个可以精确定义的概念,我们也不打算这么做。换句话说我们可能已经扩大了希基的概念。
我们要指出的是希基实际上是在主张回归到“公众美学”。所以希基和丹托,一个代表的是公众,主张画家回归公众美学。一个代表的是艺术界,坚守已经100多年的当代主义艺术。
从我们新东方主义油画的角度看,希基代表了一种逆势博弈的思想,而丹托则代表的是顺势博弈的思想。
同时我们认为公众是偏向于公众美学的,与丹托所代表的当代艺术美学,呈现出背离的趋势。当然我们说“趋势”,也只是我们的感觉,我们无法找证据来论证。
希基的文章最大的作用,是把二者的背离给挑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