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皇李氏六宰相
在赞皇县城西北十五公里处,有一个叫许亭的村子。这个村庄虽然地方不大,但在历史上名气却不小:在唐代,这里前前后后出了六位宰相,可谓是“宰相之乡”。在如此闭塞的山野乡村能够走出如此多的名相,在河北历史乃至中国历史上都是罕见的。其中,要数李吉甫和李德裕父子最为著名。
从武后到晚唐的150多年时间里,赞皇县许亭村一连出了李峤、李绛、李吉甫、李德裕、李珏、李固言六位宰相。其中,李吉甫和李德裕为父子宰相,李吉甫和李绛为唐宪宗时的同殿宰相,李德裕和李珏为唐武宗时的同殿宰相。
在这六位李姓宰相中,要数李吉甫和他儿子李德裕的名气最大。李吉甫著有传世之作《元和郡县图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地理总志。李德裕辅佐武宗皇帝,让腐败衰弱的晚唐出现了“会昌中兴”的繁荣局面。李德裕被大诗人李商隐赞为“万古之良相”,清人评价李德裕“其才不在诸葛亮下”,近代梁启超曾评价李德裕为中国历史上六大政治家之一,与管仲、商鞅、诸葛亮、王安石、张居正齐名。
□本报记者 杨惠玲 通讯员 安献峰
乡野小村寻旧迹
许亭村是赞皇西北最大的一个村庄,现为许亭乡政府所在地。
赞皇县境先后出过三位状元、六任宰相、三十三个进士,史称“文星聚秀之地”,因其为河北乃至全国出状元最多的县,人称“状元之乡”。同时,又因是河北历史上出宰相最多的县,又称“宰相之乡”。因此,在许亭村民的心中,用“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来形容许亭一点也不为过。
走进这个带有几分传奇色彩的村庄,六宰相的遗迹依稀可见。
在许亭村东街,有一棵树身粗大、紧贴村民院墙的老槐树。据园林部门考证,这棵古槐已有1300多年树龄,三个成年人手拉手也不能合抱。村里的老人们说,相传这棵树是李氏所栽,因此,在他们心目中,这是一棵“树神”。
村民曹换平老人和他的儿子曹磊等人一直热心于研究李氏家族的历史演变、收集相关资料,并且在村里开设了许亭六宰相资料陈列馆。
李德裕的家族史称“山东旧族”(太行山以东),早在秦朝时赵郡李氏就已是高门大户,具有贵族名望。两晋南北朝后,该家族出任高官的有200多人,仅唐代就出过11个宰相。其中,就包括来自赞皇县的李峤、李吉甫、李德裕、李绛、李珏、李固言,而李吉甫、李德裕父子最为著名。
李氏家族在当地为名门望族,李德裕却不是一个纨绔子弟,他最感兴趣的是家中的书库。由于出身贵族,加上天资聪慧,被拜为唐相后,他建起了庞大的书院。这位宰相勤于学习、体恤百姓、精于政务、运筹帷幄,为晚唐中兴贡献良多。
历经一千多年,李德裕的古宅早已寻不到任何痕迹,但许亭村民代代相传,都能大概说出这位名相的宅居所在。而在书院遗址,残碑上“平泉书院”几个字还依稀可见。
李吉甫忧国忧民
李吉甫(758—814),字弘宪,唐代著名政治家和地理学家。
唐德宗建中年间,李吉甫以门荫入仕任太常博士,先后兼任屯田员外郎、驾部员外郎等职。后来,他又历任郴州(治今湖南郴县)、饶州(治今江西波阳)刺史,政绩都很突出。
元和元年(806年),唐宪宗即位,李吉甫升翰林学士、中书舍人,从此深受宪宗的信重,其政治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次年,李吉甫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职衔),代杜黄裳当国执政。拜相后,李吉甫提出一系列削弱藩镇的举措,又平叛了镇海节度使李锜叛乱,因功晋爵为赵国公。
唐代后期,朝廷官员多结为朋党,朋党之间经常发生诉讼事件。李吉甫拜相后,也被卷入朋党之争,连续遭到两次诬陷,不得不辞去宰相职位。
元和六年(811年)正月,宪宗再次征拜李吉甫为宰相,兼集贤殿大学士、监修国史。李吉甫力主裁汰冗官,裁减内外冗官800多人、冗吏1700多人,减轻人民赋税负担。
元和九年(814年), 李吉甫病逝,终年57岁。宪宗悲痛不已,追赠司空,谥号为忠懿。
李吉甫一生具有强烈的忧国忧民之心,并力图拯教危局,复兴统一大业。特别是在两度拜相期间,革除社会时弊,连续取得几次讨平藩镇叛乱的胜利,后世史学家称之“元和中兴”。
李吉甫还利用监修国史而掌握大量资料的有利条件,撰写了《六代略》《百司举要》《元和国计簿》《元和十道图》《元和郡县图志》等著作。《元和郡县图志》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全国性地理总志,被誉为“体例最善”的一部地理学著作。后世的各种志书,大多仿效和遵循了该书的体例,“虽递相损益,无能出其范围”,足见其影响之深远。
李德裕革除弊俗
李吉甫之子李德裕(787—850),字文饶,晚唐著名政治家,历穆、敬、文、武四朝,对晚唐政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唐宪宗末年,李德裕出任太原府掌书记,后又任监察御史。唐穆宗即位后,李德裕以文才出众而受到重用,拜翰林学士,兼中书舍人,负责起草朝廷诏令,时称“大手笔”。
李德裕刚刚得到朝廷重用,就因为牛僧孺、李宗闵、李逢吉等人结为朋党,竭力报复其父李吉甫而被迫卷入党争之中,史称“牛李党争”,并深受其害,从翰林学士被贬为御史中丞,又被贬为浙西观察使。
唐文宗大和七年(833年),李德裕拜相,进封赞皇县伯。李德裕拜相后,本想重振朝纲,无奈文宗宠信奸佞,他又被贬为镇海军节度使,后又辗转多地任职。开成五年(840年),唐武宗即位,李德裕回朝复相,仕途发生了根本转变,其政治才能得到了发挥。
李德裕秉承父亲的主张力主削藩,平定了刘稹反叛,对于维护国家有着重要意义。李德裕遂以功勋卓著受到武宗褒奖,晋封为卫国公。
李德裕还十分重视政治改革,精简机构,裁汰州县冗官2000多人。同时,他还力图改革当时科举考试中存在的流弊,主张进士试议论而不试诗赋,禁止进士与主考官互认“门生”“座主”,在一定程度上杜绝了朝廷官员利用科举朋比为奸、结党营私的恶习。
会昌六年(846年)三月,唐武宗卒,继位的唐宣宗重用牛党人士,李德裕连续被贬为荆南节度使、东都留守、潮州(治今广东潮州)司马、崖州(治今海南琼山南)司户。大中三年十二月(850年初),李德裕含恨死于崖州贬所,终年63岁。
李德裕是唐后期雄才大略且文武兼备的实干家,不论治理地方还是入朝执政,都政绩显著。尽管身陷党争泥沼,但他始终以国家利益为重,革除弊俗。《旧唐书·李德裕传》赞曰:“公之智决,利若青萍。破虏诛叛,推枯建翎。功成北阙,骨葬南溟。呜呼烟阁,谁上丹青?”
李德裕还是晚唐杰出的文学家,一生创作了不少文学作品,有《次柳氏旧闻》《会昌一品集》《李文饶文集》等著作流传于世。清代文学家王士禛盛赞他的文章“骈偶之中,雄奇骏伟”。此外,李德裕还能吟诗作赋,并与当时的著名诗人元稹、刘禹锡等人多有唱和。
一门六相传佳话
在许亭六宰相资料陈列馆里,陈列着曹磊和父亲收集的有关六宰相的历史资料、画像和传说。“在中国历史上,像赵郡李氏这样,一门出了这么多的政治家确实罕见!”曹磊说。
李峤曾三度为相,是初唐著名文学家,为“文章四友”之一。
李吉甫两度拜相,平叛“削藩”“裁减冗官”,史称“经纬之臣”,而且还是著名的地理学家。
李绛是有名的谏臣,直言陈奏,“知有国而不知有身”,宪宗皇帝称他“绛言骨鲠,真宰相也”。
李珏,唐穆宗李恒即位时得信用,任翰林学士,赐紫金服,又加屯田员外郎,有“内相”之称。
李固言,唐宪宗元和七年壬辰科状元及第,连续被聘请在江西等地任职,后任工部侍郎、尚书右丞。
李德裕,李吉甫之子,唐穆宗时擢为翰林学士,累迁中书舍人、御使中丞,后封赞皇开国伯、卫国公。作为杰出的政治家,他辅佐武宗皇帝,使一个腐败衰弱的晚唐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会昌中兴”的繁荣局面。李德裕南贬崖州而卒,现海南省还有他的不少后裔。如今,在海口市的“五公祠”内还立有李德裕(五公之首)的塑像和牌位,供人祭祀瞻仰。
史载李德裕在报国无路时曾写下《秋日登郡楼望赞皇山感而成咏》一诗:“昔人怀井邑,为有挂冠期。顾我飘蓬者,长随泛梗移。越吟因病感,潘鬓入悲秋。北指邯郸道,应无归去期。”抒发了他对故乡赞皇的深切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