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酉藏书”的前世今生
“学富五车,书通二酉”,为中华文明传承中的一个典故,是华夏文化传承的一个关键节点所衍生,更是作为辰溪文化品牌的一张最靓丽的文化名片。那么到底什么是“大酉藏书”呢?包含了什么内容呢?今天参加了县里举办的大酉之魂善卷德文化研讨座谈会的启动仪式中,在向各位前辈学习的同时,对大酉藏书的前世今生也有了一些新的认识与感想。
一个地方的“传说故事,人文典故”的由来必有其出处,绝不会像科幻片一样凭空而生。丢了东西,要写寻物启事;走失了人,要贴寻人启事。几百年来,因岁月沧桑,历史变迁,具有几千年历史文化的辰溪像一个迷失了回家路的游子,像一个走丢了孩子的母亲而失魂落魄,只因辰溪人弄丢了一个承载大酉文化之魂的大酉洞的所在处。直到近年,大酉洞的再次横空出世,“大酉藏书”的史实再次浮现在世人眼前,方知“学富五车,书通二酉”之典故的出处。那么,“大酉藏书”因何而起?始于何时?始于何人?究根溯源,应始于三皇五帝之时归隐的“善卷”先生。
据辰溪的县志所载及暑期大酉山实地调查所识:大酉山自尧舜时期便有善卷在此归隐,布衣天子的高尚品德为天下人所推崇,之后的历朝历代名士们争相朝拜。自西周穆王,好游,喜欢修炼成仙的道术,想学黄帝那样乘车马游遍天下的名山大川。为弘扬善卷高尚的德行,便追寻善卷的脚步开始南巡,沿着善卷的脚印,乘着最有名的驭手造父驾驭的八骏出游辰阳,开启了大酉洞藏书的先河;至宣王时,又因太史之言效仿之;秦时焚书坑儒时的儒生们再第三次藏书于此。这一切,都是因为仰慕善卷而来。
话说当年,周穆王正在南巡中,伯益的小儿子若木,率东夷三十六国军队攻进中原,迫使周穆王承认他为东方盟主。穆王不从,退守南岳沅江上游清水江。穆王退守清水江天柱山地区,将西周记录夏、商、周三朝的大部分国史子集、文书、古籍等大批中华经典史料藏于大酉洞中。他决心继承祖宗武王灭商的雄心壮志,几次率军进入中原征战,……就是在去世后亦葬于大酉山中。
穆天子后,西周第十二位王帝称宣王,名姬静。他听从太史之言宫中藏书有火灾,效仿穆王之藏书的先例,又一次藏书大酉洞中。
转眼又到两千多年前的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于公元前213年,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凡博士官及以外所藏《诗》、《书》、《百家语》也在焚烧之列。有敢谈论《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灭族,官吏知情不举者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者判黥刑。秦始皇焚书坑儒时,京城咸阳儒生惨遭坑戳,经书古籍行将灭迹。一时之间,全国上下到处浓烟滚滚,秦前文化面临灭绝。当时儒生百般无奈之际,又想起了穆王藏书的大酉洞。朝廷博士官著名儒生伏胜为拯救中华文化,冒着诛灭九族的危险,将千卷书简运出咸阳,经水、陆多次辗转藏于大酉山大酉洞和小酉山小酉洞中。大酉山这个南楚的要地,九峰嵯峨,树大蔽日,交通方便,而且还有后洞,可称藏书万无一失。
直到秦朝灭亡,才将全部藏书取出献汉。汉高祖刘邦在获得所献大量秦前书简时大喜,亲自将辰溪大酉洞封为“文化圣洞”,从此大酉山就成为天下圣迹,成为读书人毕生向往和万里朝拜的地方。自此,在读书人中,便有了“不到大酉洞,枉读圣贤书"的不成文的信条,屈原,王阳明,刘禹锡等等名家纷纷慕名前往大酉山行顶礼膜拜之礼。
又到宋朝时,宋真宗封禅大酉山,在大酉山上重修善卷墓,善卷祠,封禅台上举行了盛大的封禅仪式,敕封善卷为“高蹈先生”,大酉洞为全国道教三十六洞天福地之第二十六洞——华妙洞天。至此,大酉山成为天下名山,大酉洞成为了文化圣洞,而大酉洞藏书的故事更因“学富五车,书通二酉”而华夏皆知。
不到大酉洞,枉读圣贤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