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社工如何介入涉罪困境青少年个案
出品 | 社工客(ID:shegongke)
作者 | 钱梦琴
单位 | 深圳市福田区启航公益服务中心
我爱这艰难又拼尽了全力的每一天,我会怀念所有的这些曲折。
——朴树《空帆船》
服务对象小阳(化名),男,17岁,湖南人,小学文化,13岁父亲胃癌去世,留下母亲和3个孩子相依为命,母亲是缅甸人,文化水平也不高,小阳是家里唯一的男孩子,便辍学外出打工,吃了很多苦,没赚到钱,也很想念家人,特别是父亲。
后来某次跟家里打电话时听说母亲想改嫁,小阳很伤心,于是赌气跟家里断绝了一切联系,母亲也带着姐姐和妹妹一起去了云南,一别就是两年。
这两年,小阳就处于打工和流浪的状态,2016年11月初,小阳从同乡处打听到母亲和妹妹来了深圳,于是连夜买了火车票到深圳,还没出火车站,行李包就被偷了,手机、钱包、身份证都没了,没钱又没地方住,困顿交加、饥肠辘辘的小阳在街上游荡了几天。
傍晚时分在公园僻静处瞄到了路人的手机,愤恨加冲动之下实施抢夺,后被公安机关抓获,因涉嫌抢夺罪被羁押于深圳市某看守所,后检察机关转介给司法社工进行介入帮教。
认知偏差。在此次涉罪事件中,小阳在悔罪认知方面始终是外归因,觉得自己是受害者,“我所有的家当都被偷了,我没办法了,只能去抢别人的。”
觉得社会不公平,自己身世已经够惨了,还被小偷偷了自己的全部家当,并且觉得如果从新选择一次,自己可能还是会做出同样的选择。
创伤应激障碍。短短的4年的时间,小阳经历了父亲去世、房子倒塌、辍学外出打工、亲人失散、踏上寻亲路、被小偷扒窃、抢夺被捕等一系列的人生变故,尤其这次被关押进看守所对他的打击非常大。
经过社工心理测量和访谈,发现小阳有中度抑郁倾向,并伴有躯体化症状,例如时常感到绝望,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对很多事情失去兴趣,睡眠不足并伴有闪回,在看守所有过自杀的念头等。
家庭支持系统薄弱。由于小阳长期处于与家人失联的状态,家庭支持系统薄弱,回归社会后立即会面临生存和生活的困境,容易产生孤立无援的心理失衡状态,这也是青少年犯罪的高风险因素,容易诱发再次犯罪。
司法社工通过进行收集信息,挖掘小阳现有的资源,认为其帮教期间主要有三个方面的需求:
一是进行认知矫正,确保不再犯罪的需求。
针对涉罪行为,社工需引导小阳看到自己行为背后的偏差认知,明晰自己在其中应承担的责任,以及行为的代价和后果,调动小阳的内在改变动机,坚定以后不再犯罪的信念。
二是心理健康发展的需求。
针对小阳在羁押期间出现的应激障碍症状,社工需要对小阳做相应的心理辅导和信心重建。使小阳从过去的创伤阴影以及涉罪事件的打击中走出来,在以更加积极的心态面对今后的生活。
三是顺利回归社会的需求。
涉罪未成年人的帮教应始终着眼于服务对象“回归社会的需求”,链接社会资源,给与支持。
一方面在回归社会初期,小阳面临过渡期的经济困难;另一方面,缺乏的工作技能,自食其力,过上有尊严、有安全感的生活的能力有待提升。
基础目标。进行涉罪行为矫治,具体指涉罪认知调整,确保小阳3年内不再因为生存或生活困难而选择用抢夺他人财物的方式去应对。
中层目标。协助小阳疗愈心理创伤,提高自尊自信,提升生活工作技能,能够在社会上自食其力。
高层目标。协助小阳找到自己生活的目标和人生的梦想,并朝着目标努力奋进。
第一阶段:给予关怀和温暖,建立专业信任关系。
由于联系不上父母,检察院指派了社工充当小龙的合适成年人进行陪同讯问。
初次见到小龙的时候,戴着手铐,隔着防护栏,简单的应答,没有对抗、没有求情、没有眼泪,身上透漏出一股麻木和绝望的气息,对于社工是否能帮到他,也是不太相信的。
社工坚持每2周去见孩子一次,用平和、淡定、温暖的姿态与小阳面谈,倾听他的想法,了解他的成长经历、现状及需求。
一个半月后,小阳开始愿意更多地分享自己对涉罪事件、对生活的一些看法,以及自己家庭内部的一些比较隐私性的信息,感情也不再麻木,说到难过的往事也会显露出自己脆弱的一面,见到社工笑容也多了起来,对社工的信任度也随之提升。
第二阶段:评估问题和需求,制定帮教计划。
首先是进行社会调查,通过面谈收集小龙的基本信息,了解家庭背景、成长经历、教育和工作经历、涉罪经过和原因,和小阳探讨自己今后的打算和需求。
其次是对小阳进行心理测评,发现小阳有中度的抑郁倾向并且有躯体化症状,包括情感麻木,对很多事失去兴趣,难以入眠并伴有闪回,甚至有过自杀念头。
小阳告诉社工,他时常午夜梦中惊醒,感觉恐慌而无助,仿佛又回到了当初那个父亲去世、母亲失联、在外无依无靠,仿佛被整个世界遗弃的时刻。
再次,与小阳案件的承办检察官、民警进行沟通,尽力寻找和联系小阳的家人,评估家庭及社会支持系统状况。由于小阳能够提供的家人的信息过少,经过多番尝试,仍然没有能够找到小阳的家人甚至亲属。
综合以上,社工评估小阳涉罪的最直接的原因为认知偏差,在遇到生存困境的时候不知道应该如何正确应对,并且因为被别人偷而产生了去抢别人的冲动性的想法。同时为小阳制定了矫治干预和顺利回归社会的帮教计划。
根据社工提交的社会调查报告以及帮教计划,检察院对小阳做出了附条件不起诉决定,在为期6个月的帮教考察期内必须在限定范围内接受监管,随传随到,同时必须接受社工的定期帮教辅导。
第三阶段,链接资源,解决现实困境,稳定生活状态。
根据回归社会的帮教计划,小阳回归社会的首要难题就是生存和生活问题。
针对这个需求,社工和检察官联合向检察院、妇联、团委等单位申请了困境儿童的救助,最终小阳得到了一笔救助资金。
同时社工鼓励小阳靠自己的力量通过求职网站寻找到了一份上夜班的兼职服务员工作,小阳的生活有了保障。
通过就业倾向评估,社工了解到小阳对美容美发感兴趣,于是通过深圳市检察院的未成年人观护基地资源库寻找到了一家美容美发培训学校,小阳可以免费接受正规培训,同时有了学校的监管,避免了流离失所,小阳的再犯风险性会有所降低。
于是,就这样小阳一边学习,一边打工,生活逐渐规律起来,在学校里也遇到了很好的老师,和一起奋斗的同学,感觉有了归属感。
第四阶段,矫治疗愈,走出阴霾,重塑生活信心。
首先是进行自杀风险评估和危机干预。
在被羁押及帮教初期,小阳有过自杀的念头,但是只是一闪而过,并没有实施行为,社工在对其进行了风险评估后72小时内进行了危机干预,通过强化其内在对于家人的牵挂和亲情的渴望,来覆盖其负面的情绪和想法,通过干预,小阳坚信自己以后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不会选择自杀的方式解决问题。
其次是进行犯罪认知的矫正。
通过贝克认知疗法的代价收益法,引导小阳认识到犯罪行为所造成的代价和后果;同时通过场景再现,使用寻解疗法激发小阳探索正确解决生存困境的方式,同时也让他看到自己在此次涉罪事件中所承担的责任,是自己在当下的不正确的选择和应对方式造成了涉罪事件。
再次是提升小阳的自我认同感,重塑生活的信心。
小阳因为父亲去世、母亲想改嫁、家人离散、自己被关押等的一连串变故的而造成心理上的“被抛弃”、“没人爱”等无价值感。社工采用叙事疗法,引导小阳通过自我叙述生命历程,丰富和唤醒其中被忽略的部分和细节。
例如父亲之前对他无微不至的爱,以及临“走”前交代他要好好照顾妈妈、姐姐和妹妹,以及他自己只是听说母亲想改嫁而并没有得到母亲的确认。
并且自己单方面切断了跟家人的联系等,从而激发小阳发现自己故事中新的视角,产生新的态度来面对自己目前所遭遇的困难,:那就是他知道了家人的爱从未离去。
社工的一句“你是值得被爱的”让他当场痛哭流涕。
在帮教的末期小阳终于通过网络联系上了家人,也才得知原来其实家人也一直在等他。
经过6个月的考察帮教,小阳遵守帮教规定,工作生活状态平稳,无再次违法犯罪行为,同时还参与了6次社会公益服务,检察院通过评估,最终对小阳做了不起诉决定,小阳得以不带标签地回归社会。
结案后小阳一直跟社工保持着联系,并且成功地成为了一名美发师,他说很感激这一段经历,让他看到了国家和社会的温情,也让他看到了自己的责任和能力,相信自己以后会越来越好。
对于此类困境青少年的涉罪帮教,通常的难点都是家庭支持系统薄弱甚至断裂,对此社工运用的策略是两个方向:
一是链接资源,对外寻求社会性支持力量解决其现实性困难。
这里的资源是相对于家庭支持来讲的,包括检察院、团委、妇联、民政局等国家资源也包括社会团体、爱心企业等资源,为困境青少年的顺利回归社会提供必要的临时性物质和经济支持,以及创造自食其力的条件;
二是激发潜能,挖掘其自身改变动机。
包括矫正直接导致其产生犯罪行为的偏差认知,同时进行心理辅导,卸下阻碍其积极生活的心理负担,重塑生活信心。
缺少了家庭的庇佑,青少年就像风暴中的小帆船,社工要做的就是创造条件,积极增能,陪着孩子筑造自己的避风港。
你可能对这些文章感兴趣: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社工客平台立场。
穿越风暴,筑造自己的港湾。暴风雨路上,社工一路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