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朋友聊起电视剧《小欢喜》,她抱怨:这个剧名明显误导人啊,三个家庭各种压抑和坎坷,哪里来的小欢喜?尤其是英子,可谓是从第一集开始憋屈,十几岁的年龄,不为学业所困,却屡屡迫于母亲爱的压力,夜不能寐。几次三番折腾后,她对自由的追求,对天文的理想,都一步步摧毁在了堪称“伟大”的母爱之下,甚至决定要用死亡来结束这一切……
很多人觉得当了妈妈,就得放弃一部分自我。好妈妈和好女人,两个角色之间似乎天然相斥。而从剧中的3个妈妈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有一种女人,她可以既是一个称职的妈妈,也是一个活得漂亮的女人。心理学家说:要给孩子无条件的爱。很多人都以为自己做到了,比如英子的母亲宋倩。和丈夫离婚后,她再无结婚的打算,并辞掉稳定的工作,原因都是“为英子着想”。前者是不希望改变家庭结构影响女儿的心理健康,后者则是要腾出更多时间给女儿全方位的照顾。不仅如此,她也口口声声说为了女儿,自己做一切都心甘情愿,不求回报。但只要仔细观察她和英子的互动,就能看出她对英子的高要求和高期待。而且,每当英子的行为不符合她的要求,她的愤怒和失望就喷涌而出。而著有《零极限》一书的修蓝博士说:如果你在养育过程里,有牺牲自我的表现,那么你的孩子接收到的不是爱,而是学会了牺牲。在英子家里,妈妈克制了自己的需要,为女儿付出时,女儿也在隐忍着自己的需要,来回馈妈妈。所以,与其说是妈妈给了孩子无条件的爱,不如说是妈妈在胁迫女儿唱一曲双簧,一曲“爱”的双簧。在这个双簧里,女儿必须隐去自己的真面目,而且全程只能张嘴不能出声,一切的剧情发展全由背后那个妈妈来操纵。在《母爱的羁绊》这本书里提到,自恋型的母亲往往会成为女儿的羁绊,她们总以为自己有能力给女儿最好的人生,也是女儿最好的榜样。而这样的母亲,大多诞生在父亲缺位和离异家庭里面。显然,英子的家庭就是如此,当父亲疑似出轨,母亲带着满腔怒火和丈夫离婚那天起,母亲在情感上有了巨大的空虚。尽管拼命工作,但弥补不了一个女人对于情感的本能需要。那么,这个空洞从何处填补呢?女儿,成了最大的索取捷径。所以从意识层面上,她事无巨细的照顾着女儿的需要,全方位满足女儿从生活到学习的需求,但从潜意识里,她是通过这一系列付出,希望和女儿建立一种羁绊,谁都拆不散,分不开的情感纽带。这一点,在剧情多处展露无遗,比如宋倩经常对英子说:妈妈就只有你了,无论什么时候,妈妈都是这个世界上最爱你的那个人。那份既深情又忧心忡忡的表白,已经超越了一个母亲的健康表达范畴。又有一次,当英子疑似和方一凡早恋,童文洁只是担心时机不对,影响高考,恋爱可以延缓到大学进行,而宋倩则明显不同,她连女儿大学谈恋爱,都仍旧接受不了。这就是单方面与女儿产生情感纠缠的母亲,无法和女儿分离心理表现。“ 这个女人就是在离婚后,把女儿当成了恋爱的对象。可怜的是,女儿还多次在母亲的情绪和眼泪攻势下,不断地自我攻击:都是我不好,妈妈全都是为了我,而我却要让她失望。
甚至为了回应母亲的需要,把唯一能给到她心理营养的父亲都从小区请走了。从此,她的自由更加成为了奢望。著有《原生家庭》一书的苏珊说:当父母在情感中不能独立,孩子就会沦为他们情感的奴隶。父母会利用自己的付出,希望换取孩子的依赖,感激和愧疚。这正是病态亲子关系的发展过程。有人说,世间所有的爱都为了相聚,唯有亲子只爱,是为了分离。可是,很多的父母并不能接受这一点,他们从小就给与孩子过度保护,特殊照顾,孩子因此失去独立的能力,然后父母就认为孩子无法离开自己,就单方面执意要孩子留在自己身边。对此,《一念之转》的作者拜伦.凯蒂就说:其实不是孩子离不开母亲,而是母亲离不开孩子。一个女人,她这一生会扮演很多角色,从女儿,妻子,媳妇,妈妈,甚至是奶奶……,看起来,每个角色都代表一种身份,也代表一种责任。所以,一个健康的母亲她不该把做好某个角色作为追求,比如做一个完美的妈妈。而是首先要认同她自我这个角色,本来就是足够好的。她既不需要一个所谓完整的家庭来加持,也不需要孩子的好成绩来标榜。这样,她在应对家庭变化时会从容,也会更能够接纳孩子的不同表现和想法。
英子的母亲时常情绪失控,是因为她除了方一凡妈妈以外,无任何可以信赖和支持的人。除了上课和做饭,再无其他滋养身心的活动。这样就导致她把情绪和情感的压力全都转移给女儿,这对女儿来说是很大的伤害。作家六六说,高中生的父母,与其紧盯孩子学习,不如去丰富自己的生活来自我减压,因为青春期的孩子并不需要过多陪伴,他们需要的是自己的空间,和父母精神上的信任和支持。《小欢喜》剧中跳楼自杀的男孩丁一,最大的痛苦是他的梦想被父母扼杀,从此郁郁寡欢,消极厌世。而英子虽一直受着妈妈的控制,但真正让她走上失眠抑郁的,就是母亲剥夺她考取南大的权利。丁一父母认为自己才是儿子最好的人生规划师,而宋倩则是因为无法面对和女儿的分离。这些都是在精神上阻碍孩子成长的表现。而最好的母亲,应该像刘静那样,尽力扮演好自己这个角色,遇到痛苦坚强应对,孩子有梦想,她仅提建议,绝不阻挡。因为她知道,孩子和父母一样,是独立和鲜活的个体,过度干预只会干扰他们的自我判断,高度控制只会让他们失去活力,唯有和他们保持平行线,自己去活出有梦想,有活力,自尊和独立的模样,孩子就能在不远处,悄悄模仿,慢慢去绽放出他们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