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检查带来的烦恼及伤害

在一次学术会议的茶歇时间,我正在同一位风湿病专家黄教授聊天,一位女士出现:“黄教授,有一个病人,检查发现她的狼疮抗体都升高了,怎么治疗?”

“有什么症状吗?”黄教授问。

“没有。”女士回答。

“那不需要治疗,定期复查。”

女士很是着急:“抗体高,病人很忧虑,怎能不治疗呢?”

“仅抗体高不能诊断狼疮,必须结合临床。”黄教授坚定地回答。

我暗暗佩服黄教授,好奇地问那位女士,没有临床症状,为什么能发现那些抗体增高?女士回答,是“常规”体检。我无语了。

几年前,一位朋友辗转找到我,恳求我找吴孟超教授会诊,因为他知道我是吴老的学生,更知道吴老是世界上最好的肝胆外科专家。“病因”是他的妻子因一次体检,CT发现肝脏上有一个“1×1cm占位性病变”。自此,他妻子茶饭不思,体重减轻,常常把先生及孩子叫到身边,大有安排后事的架势。后经多次CT及MRI复查,多方会诊,确诊为“肝脏海绵状血管瘤”,属良性病变,没有临床症状,不需特殊处理。但自此以后,那个“血管瘤”在朋友妻子的大脑中深深扎根,肝区不时隐隐作痛,尽管每年的CT检查都没有发现“占位病变”有任何变化。朋友感叹道,那年妻子真不该升官,享受那CT检查待遇,导致这五年她一直在同人生举行告别仪式。

过度检查在发达国家也同样严重。《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曾经报道,1996年,美国实施CT检查数量为50余万人次,2007年,CT检查人数上升到6200万人次。而肿瘤的诊治水平并没有显著提高,平均寿命亦无显著延长。文章分析,腹部及脑部的CT检查可以显著增加肿瘤的风险,特别是在35岁以前接受CT检查风险更高。可怕的是,即使仅仅是一次检查,也可增加肿瘤发生的机会。

然而,有的医生甚至常规以CT检查作为诊断“阑尾炎”的手段。而我们在当实习医生的时候就知道,掌握“转移性右下腹疼痛”的临床表现诊断原则,就可保证对90%的阑尾炎不漏诊,再加上“白细胞升高”等普通实验室检查证据,常常可做到万无一失。“常规”动用CT诊断阑尾炎这一古老及经典的疾病,实属不可思议。

针对谈乳腺癌色变,以及过度检查导致假阳性率攀升而造成恐慌的现象,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USPSTF)于2009年公布了新的“乳腺癌筛查推荐”。明确提出:不提倡对40岁~49岁的妇女进行每两年一次的乳腺癌筛查;只有在有证据显示有个体需要时才应对50岁以下的妇女进行筛查;特别值得关注的一点是,USPSTF不推荐医生教妇女进行自我检查。仅建议针对50 岁~74岁的女性实施两年一次的乳腺癌筛查。这个推荐显然是针对滥用钼靶照相,甚至CT及MRI扫描筛查乳腺癌的现象制定的。尽管此推荐有强有力的循证医学证据支持,但还是引起了业界及社会的极大震动及争议,特别是该推荐反对医生对病人开展自我检查教育,与常规思维背道而驰,大有矫枉过正的嫌疑。

过度检查不但能造成浪费,还给人带来烦恼及伤害,同时,会产生物极必反的效应,造成延误病情的可能。

荐读

乳腺筛查并无益处

CT不是个简单的医疗检查,尤其对孩子…

眼科检查导致眼病传染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