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国宝告诉你 千年来四川人说话有多诙谐幽默

作者:M·辰

#陶宝篇-15#

亲爱的小伙伴们,感谢您一路支持、跟随“走遍世界博物馆”从文明古国系列的埃及印度希腊墨西哥伊朗、中国一直走到欧洲系列的俄罗斯以及亚洲系列的土耳其等。现在,世界博物馆陶器瑰宝系列——陶宝篇正在进行中……速度围观啦!

(击鼓说唱俑,东汉)

今天,咱们要欣赏的这件陶宝名气太大了,说它是中国最有名的陶宝之一绝不为过。为什么?因为它被收进了中学历史课本中,这个传播效果绝非一般宝物能比,保守说其知名度至少是上亿级的,即便是有很多人没有亲眼见过它,但它的形象却早已深入人心。它就是大名鼎鼎的:

击鼓说唱俑

为什么这件“搞笑不正经”的说唱俑会被收进中学历史课本?它的身上又携带了哪些重要的历史文化密码?

本篇我们一起走进东汉“击鼓说唱俑”。

(本文图片由M·辰拍摄,版权所有

宝物简介

击鼓说唱俑,公元25—220年,东汉;俑高56厘米,泥质灰陶;1957年四川成都天回山崖墓出土;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由上图可见,此俑为一位正坐在一个圆形台座上表演的说唱艺人。他头裹头巾,上身袒露,两臂戴有饰物;左臂紧挟一圆鼓,右臂前举高扬(鼓槌);下身着长裤,左腿屈膝,右腿赤足上扬;脸型圆胖,弯眉笑眼,额前有一堆抬头纹。此俑表情生动,神态诙谐,动作夸张,绝妙地展现了一个说唱艺人表演到高潮时的精彩瞬间。其整体形象极富感染力与亲和力。

此陶俑身处的年代为汉代。秦汉时期说唱表演非常流行,说唱艺人被称为“俳优”(俳,音同“排”),是当时乐舞百戏艺人中的一类。

俳优的表演特点类似于我们现在的单口相声兼Rapper,是一种说学逗唱的表演形式。俳优们以聪敏机智的口才、滑稽讽刺的语言、幽默诙谐的动作来博取主人和观众的笑声,其表演形式通常为一边击鼓一边说唱。汉代时说唱表演已成为上层社会标配的一种娱乐消遣方式,很多达官显贵、甚至宫廷中都蓄养有俳优。

俳优大多聪慧机敏,情商较高。据记载,秦代宫殿中养有俳优成千,其中有一位名叫优旃(音同“沾”)者,当年秦始皇大兴园囿,东到函谷,西到宝鸡,优旃便向秦始皇说:“皇上英明啊!园子修好后在里面养很多禽兽,敌人来了就用禽兽的角把他们顶出去”。到了秦二世时,秦二世突发奇想要把整座咸阳城漆一遍。还是这个优旃对秦二世说:“皇上英明,整座咸阳城都上了漆,敌人想爬都爬不上来”。优旃两次以幽默诙谐的语言委婉地对皇上的想法提出了批评,使决策者放弃了铺张奢华、劳民伤财的计划。

史书记载俳优多为身体矮小者(有些是侏儒),从这件击鼓说唱俑的本尊也能看出他的头相对身体来说比较大,腿相对较短,其原型可能是侏儒。从其头上密布的抬头纹可知这是一位老年俳优在尽心竭力地进行表演,让人在娱乐的同时不免有一丝伤感,底层人民生活不易。

相比其它宝物,这件说唱俑的出土地点可谓是名副其实的高端——高山悬崖上的崖墓中。

崖墓,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奇特的安葬棺木方式。即,将棺木抬至高山悬崖峭壁的墓中安葬(也有的悬挂在外,称为悬棺)。一般崖墓的选址都在常人难以攀爬的绝壁上,以使棺木得以长久保存。在古代各种技术都相对落后的条件下,能“享受”崖墓悬棺者必定是非富即贵。

前面说了,达官显贵家都养有俳优。按照事死如生的丧葬观念,这些人死后也要把生前所享用的事物带到下一个世界去,包括主人喜欢的俳优。以这尊1957年四川成都天回山崖墓出土的“击鼓说唱俑”为例,至少说明这个墓葬的主人是个铁杆儿“相声迷”。他是得有多喜欢听“相声”才能如此不惜重金制作并且还把它带到了崖墓中陪葬。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四川先后在成都、绵阳等地出土了10多尊说唱俑,说明当时此地区说唱之风盛行。这尊说唱俑以汉代俳优为造型,制作者抓住其说唱表演最精彩的一刻,利用形体与面部表情的夸张来突出其诙谐、幽默的表演特点,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性与观赏性。同时说唱俑又为后人了解汉代风俗、生活方式、服饰特点以及说唱艺术等提供了宝贵的实物史料,因而被定为国宝级文物,并被收进中学历史课本。

从另一个角度说,通过这件说唱俑,我们也发现了四川人说话幽默、诙谐的根源——人家是有历史遗传基因滴(^_^)。

更多精彩敬请关注大风号“走遍世界博物馆”,跟M·辰一起走遍世界博物馆。谢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