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启示录--中國文明起源7

  青龙泉遗址
  

  此时活动于黄淮地区太昊集团不再那么强势,其表现为大汶口文化也不再强势,一部分待在古河济地区(齐鲁地区)与有熊氏为代表的西北部落共处,这部分(伏羲、风后、柏皇等)与我们的上古文化传承密切相关,上古文字创生和上古知识整理,“知识分子”在任何时代都会受到,也应该受到尊重;
  一部分在太昊集团如日中天的时候前往鄂西北(郧县)、汉水中游丹江一带的巴人之祖,慢慢发展成为距今5800年~4000年连接关中(仰韶 半坡)江汉地区(大溪 屈家岭)至关重要的青龙泉文化。该文化包括青龙泉遗址、大寺遗址等,后被学界归为仰韶末期、屈家岭二期、石家河三期,或不确,因为这是一支相对独立的文化,一直都比较独立,文化地层多达14个,文化层厚度达7.5米,时间跨度1800年,这样一支文化没有理由不被拿出来单独讨论;

  • 青龙泉文化 要么归到仰韶,要么归到大溪,后来又归到屈家岭、石家河,其他地方都灭的灭亡的亡,唯独青龙泉文化时间跨度达1800年,这个文化应该被认真对待
  • 青龙泉文化有必要单独讨论,甚至有人将其与黄帝的诞生同论,虽然略显荒谬但也说明了这个文化的独特性

  饕餮
  

  《左传》谓饕餮是“缙云氏不才子”;《史记·五帝本纪》:“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天下谓之饕餮。”..........这都是后世想象,缙云氏其实是良渚的王者!为什么?因为泛良渚区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贫富分化的地区,如江苏张家港东山村遗址。事实可能是这样的:
  太昊集团的一部分往南到了环太湖流域与高邮龙虬庄文化、嘉兴马家浜文化和上海崧泽文化(包括南河浜遗址、崧泽遗址、绰墩遗址等),加之从西面而来的“云泽-彭蠡作用圈”文化的介入,诸多文化在环太湖区域接触、融合慢慢开启了辉煌的良渚文化(玉器文化源自凌家滩),代表为缙云氏。缙云氏最早见于《左传》文公十八年。缙云氏是“炎帝之苗裔”,《史记集解》引贾逵曰:“缙云氏,姜姓也,炎帝之苗裔”,“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侵欲崇侈,聚敛积实,不恤穷匮,天下之民以比三凶,谓之饕餮。”《左传》中的缙云氏是与帝鸿氏、少昊氏、颛顼氏并列叙述,可见缙云氏也是一个古老氏族。

  • “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侵欲崇侈,聚敛积实,不恤穷匮,天下之民以比三凶,谓之饕餮。”-----饕餮纹是警示、告诫的意思,这非常符合良渚地区的文化特征
  集解 对饕餮的解释入木三分
  • 文献典籍也是古人思维智慧的体现,我们算是坐享其成了
  •   这个思路不好说是上古史的脉络,我们要与古代思维相联系和对接,就必须研究漢字學,漢字成命世界万物的概念系统,我们对概念系统的研究,只能研究倉颉創字之初所表述的造义。漢字的造义才是漢字的真义,本义,原义,只有漢字的真义,才是历史的真相,才是古代先哲遗留的真谛,也是真理。龙的原型,只有从漢字的造义中得出,饕餮是龙的九子之一,我们能够解读龙的原型,饕餮的原型,怕是离的也不远了!

  现在以所谓历史为体裁改编的电影电视剧,等简直不堪入目,已经不是戏谑那么简单,纯粹是恶搞中國的历史。正常的历史观需要客观的、公正的历史史实支撑,客观的历史也需要宣传和认知!尊重客观尊重历史
  •   考古的意义在于了解真实的历史,真实历史的回归在于一种思考和审视,历史的思考和审视在于文明的传播与价值观的改善,价值观和文明的传播与改善在于构建一种更加合理的文化和社会结构,当下的社会与文化需不需要改变?由此反推出历史的真正的内涵。

  揭露真实历史疮疤的丑陋,是为了更加清楚的了解文明的发展进程,明白文化的传播与融合对社会的贡献和价值思考。而不单单是为了主观意志的审美,和迎合某一些人与族群的口味。
  历史的规律就那么自然而然的展现着,谁也阻挡不了,所谓的四大文明反过头来看,不过是历史的尘埃,历史还在前进,如果我们驻足不前和有选择的孤芳自赏,可能下一阶段迎来的将是毁灭,殊不知就算当今年代多少国家与种族迷惑在历史思维的混乱中,反反复复,有多少人清醒?如果我们的思考与努力在历史中能够提前一步,积极借鉴与吸收,发展出更加先进的文化与社会结构,那我们相当于占据了历史的高地,有了更大的主动权。
  供各位师友自鉴
  历史就是历史,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他客观的存在,带有时代标签的解读或许让我们走了不少弯路,但考古器物就真真切切的摆在那里,它们不会因为我们喜欢或不喜欢就消失了,也不会因为我们愿不愿意就改头换面。出土的遗址和器物给今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我们正确客观的去分析、去审视、去面对,而不是自说自话,自娱自乐,活在自己的意识圈圈里不愿意出来。
  
  • 客观面对理性认知,不托大不自卑,有理有据不卑不亢
  • 有理有据 不卑不亢

  今天的台湾原住民是这样的
  

  以前的台湾原住民是这样的--赛德克巴莱
  

  台湾原住民跟我们有什么关系?
  良渚文化与河姆渡文化有关系吗?据考古资料显示,良渚文化与河姆渡文化不存在前后承续关系,但可能存在终结关系,强势的良渚文化终结了河姆渡文化。此番变迁促使了以河姆渡文化为代表的百越文化向东南方向转移,去到了福建(昙石山文化)、广东(石峡文化),以及台湾地区(大坌坑文化、凤鼻头文化等)等等。
  台湾原住民(如泰雅族)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古南方人群后系(百越),而中国古南方人群跟现代汉族遗传数据高度类聚,也就是说台湾原住民是百分之百的汉人,打九九折都不行!

  • 台湾原住民这个说法很醒脑,有趣
  • 少昊究竟是什么样?

  

  第六千纪末期,逐鹿系列赛后,诸多势力进入一个新的平衡状态,太昊时代进入与西北方向相对能和平共处的少昊时代。少昊可能源自蚩尤(黎苗部落),但史料将其摁在了黄帝后系玄嚣(青阳氏)头上,少昊是少昊(东夷),青阳是青阳(黄帝系),为什么会这样?见后文详述!
  少昊可能是传说中的帝俊,也就是帝喾,此说仅为个人揣测分析不做参考,后文会陈述理由。少昊集团的活动范围大致在古黄河以南的齐鲁和江淮地区,大汶口文化的影响和辐射能力慢慢开始衰弱,其体现是苏北以花厅遗址为代表的史前文化和皖北以尉迟寺为代表的史前文化,黄淮地区出现南北文化要素交融汇合及不同地域不同时期文化交替更迭的现象。

      关于少昊的论述,又落入儒家的窠臼。大暤之后,就是少昊,白帝,主西方,一拍脑瓜子就知道少昊有多古老。古老到什么程度呢?古老到沧海桑田时期,古老到东海还是陆地,古老到“天汉之流”落“归墟”。那时(1.2万年前),少昊族人还能看到琉球深深的海沟!
  在东部忙着研究如何和平共处的时候,西部地区的西来文化经过天山走廊、河西走廊进入新青甘地区,并一度延伸到黄河中游,体现有出土于大河村遗址的双联壶,此种类型的陶器也出现在涅加达二期文化(格尔津)特征的的双联壶(寓意友好、同盟)。这是西来文化入侵?又或者是华夏文化去埃及扶贫?不不不,在半月形文化传播带上一直都有外来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也一直都有形形色色的人种活动,这不过是人类很普通、很正常的非正式交流活动,比如作为仰韶文化重要源头的秦安大地湾文化(彩陶)就有着与域外文化交流的痕迹,要么大地湾文化影响了域外文化,要么域外文化影响了大地湾文化,又怎样?人类文明的共同进步不就是这么一点一点相互交流,相互促进而来的吗?
  大河村的双联壶
  

  涅伽达(Naqada)文化二期
  

  • 双联壶 有力的证据
  有熊氏之所以被后世尊为“黄帝”,不是因为他们营养不良脸色蜡黄,也不是因为他们很土没有文化,而是因为有熊氏将少典部落从渔猎游牧经济慢慢转化为游牧农耕经济,让有熊氏为代表的少典部落找到稳定的经济增长点,提高了部落的生存能力,保证了族人数量的稳定增长,使得少典部落在黄河以北站稳了脚跟!这也是为什么先人给黄帝的定义是“土德”,土德其实是渔猎游牧经济逐渐转向稼穑农耕经济的一种体现!逐鹿的本质是抢地盘,胜出的留下,失败的离开。暂时胜出的有熊氏既没打算奴役诸族也没计划一统天下,主要有三个原因,一 没实力;二 没实力;三 没实力。他们采取了非常务实的做法,向诸多优秀文化学习,向伏羲氏学习,向容成氏请教,向柏皇氏取经,尊为帝师,由此开启了中华历史上最早的“东西合璧”“龙凤呈祥”的局面!这也是中华历史上诸多文化早期融合的体现,后来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的体现,不论“伏羲女娲交尾图”(跟生殖完全无关),还是后来的“龙凤呈祥”的寓意,不过是后人对中华文化交融交汇过程的一种理解和隐喻!
    

  龙凤呈祥

 伏羲交尾图
  

  传说中的上古知识精英仓颉,可能是九夷中的其中一夷。
  

  • 东夷文字(陶文)很可能是甲骨文的重要源头之一,西北地区多是壁画和石刻,东西是两种风格
  编织了几千年的梦要被戳破了,究竟该高兴还是难过……
  • 之所以要编织是因为现实的不如意,所以需要精神支撑
  • 之所以编制梦想,是因为上下需求不同!上,需要愚昧的民人!下,需要平和稳定的生活环境!于是有学者站出来,用于承担责任,编织梦想,把上古俗人神化成神!

  感觉楼主是想整合古籍与传说中的上古氏族,尽量与考古发现的文化遗址对应,形成一个系统的中华民族早期发展史。
  想法很好,但是目前为止的工作恐怕是失败的。正如楼主自己就意识到的,这种写法很可能存在“乱摊派”的危险。
  我曾经提出过一个问题:考古实证与史籍能相互印证的信史能上推到什么年代?其实就是在提醒楼主如果将传说无限上推很可能就又走到讲故事的老路上去。新瓶装的依然是老酒。把史籍中的各个氏族往考古遗址上重新分配一番并得不出多少新结果。我们看到的仍然是没有太多可信度的上古王朝或氏族更迭史。

  根据已有的考古发现,对应在史籍中的夏以前,也就是距今4000年以前,不可能有成熟的文字。上古传说的那些重大事件,比如说黄帝战蚩尤之类,其内容按现在的知识分析,也不可能在任何遗址中留下可查证的痕迹。如果还是照太史公写法,以某某氏某某氏来归位上古史,只会又成为一笔糊涂账。因为如此,今天此人可以这样摊派,明天彼人又可以另贴标签。那么这样写出的上古史最后比拼的可能就是谁的文字功力更好。

  这样打来杀去的历史,仍然不能解决一个根本的问题:为什么中华民族会发展成这个样子?前面我说过“大一统”不是我们这个民族核心的文化内核。大一统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于多个文明,但是在我们这里仅存于社会管理体制中。而不是像在耶教文明和穆教文明那里是全面的大一统。大一统在那些文明中表现成极强的排他性。但是在中华文明中不是这样。而且这种现象在很早就有体现。那些“消失”的地方文化几乎在同期或后继的遗址都留有清晰的痕迹。这与南亚西亚和欧洲那种文化替代或断层完全不同。如果要深入一点认识这个民族,在书写上古史时就不能不考虑这个问题。

  • 层主意见中肯,甲骨文以前有没有系统的文字?应该是有的,就是倉颉創立的文字!倉颉創立的古文在什么地域得到流传和使用,应该在文献中记载的倉颉所在地,也就是指陕西白水。由于倉颉創字与黄帝戰蚩尤涿鹿之戰有关,涿鹿,就是指河北的涿鹿,而是,指陕西黄陵县黄帝陵的周边。无论是陕西白水,陕西黄陵县,均属于先秦时期秦国所辖范围。倉颉創立的文字体系也就是先秦时期秦国使用的文字体系。
  • 倉颉創立的文字体系,即便創字的宗旨是不是用来做历史记录,但是,实际意义上起到记录历史,承载历史的作用。要厘清上古史,就必须研究倉颉造字之初所表述的造义,不能理解漢字的造义,也就无法理解造字时期的真实历史。无异于破解天书,其实,研究漢字的造义、真义,也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困难,只是没有解开我们自己的心结。我们现代文字学學者们,不承认倉颉造字的史实,不研究倉颉如何造出如此智慧的漢字体系,不相信古人造字的客观存在,这本身就是真实的历史问题研究的过程中可能夹杂哲学问题、思想问题,意识形态的问题。
当代學者的愚蠢、无知、学术问题已经不是纯粹的学术问题,而是,一些學者地位、虚荣、财富的附庸,这就是当下的学界生态和民间情绪而言,上古史无论怎么重塑都会面临很多羁绊,就是因为没有文字记述。考古文化的关联具有多维性,我们的中华文化之所以有虚化、虚无的风险就在于此
不仅能提出不同见解,还能对历史研究和考古工作提出不一样的见解这一点最是难得,没有深入系统的研究是不可能的
  •   门可罗雀的含山凌家滩遗址 其实很不一般
  

  有熊氏没有将自己的活动范围局限在黄河以北,在与太昊和黎苗部落拉锯的过程中,其势力越过黄河触及长江以北地区,与长江以南后来兴起的良渚文化隔江而望。“南北西东相望”的局面丰富了江淮地区诸多上古时期的聚落和文化,如南京北阴阳文化、安徽凌家滩文化(有巢氏、羲氏、和氏等、巨石测日)、亳州尉迟寺文化(一期大汶口 二期龙山王油坊)等等,尤其是处在西云梦彭蠡,东崧泽良渚,北边太昊有熊等诸多势力焦点的凌家滩文化成为了多方势力的汇聚点,使得凌家滩文化发展速度一日千里。现在人们都为三星堆逆天的青铜文化惊诧莫名,其实五千年前的凌家滩玉石文化也一样惊才艳艳,而且凌家滩玉石文化往东影响了良渚、往西影响了石家河!

  • 凌家滩遗址的玉器不容忽视
  • 凌家滩在上古史中并没有一席之地的,研究古代史,一定要研究黄帝戰蚩尤涿鹿之戰,研究倉颉創立漢字体系,因为倉颉造字并不造假,而是,客观、真实历史的载体。我们不能释读漢字的造义,就怪罪于古代造字真实的历史,这本身就是两回事!

  不应被忽视的彭蠡泽
  

  根据以上的种种推述,个人认为有一个区域考古工作发掘不够,研究也不够,就是彭蠡泽周边的区域(鄱赣区域),即今日江西地界,这里是长江以北地区诸多文化通向岭南、珠江三角洲和闽江流域的重要通道,为古人喻之为“吴头楚尾”的地方没道理寂寂无名。虽然云梦泽黎苗势力主要是从南阳盆地北上和从大洪山桐柏山往东入江淮地区,但并不代表南边就没有活动。上古时期云梦泽彭蠡泽可以说是连成一片的,而且江西仙人洞遗址可是有着悠久的种稻和制陶(几何形陶文)历史,说明这个区域早在万年前就有很丰富的文化痕迹,没道理史前文化寥寥。目前只在鄱阳湖和赣江流域发现了新石器晚期的新余拾年山遗址和龚门山遗址、新石器末期的樟树“筑卫城-樊城堆”文化(江西影响最大、分布最广)--与广东石峡文化相关、跑马岭文化(也叫山背文化)--或与屈家岭相关,靖安郑家坳墓地—或与薛家岗文化相关!

  • 考古,可以解决很多疑惑,但是,不能解决所有的疑惑!如人的概念,龙的概念等问题,就不是考古解决的,而是,应该文字学界需要解决的问题。
  •   游牧文化

  随着北方势力的崛起,黄淮地区既像是西北势力的前哨,也像是打入东南文化作用圈的一颗楔子,既可以说是西北势力试图与东南势力接触交流,也可以说是西北势力试图介入东南地区,这个推断或许可以从凌家滩遗址的消亡看出一些端倪(M23大墓)。纵观中华历史的演变进程,这种南北方试探、接触的做法后来似乎成为了北方势力“介入”南方地区的惯用手法,而这种“介入”最后演变为“融入”,这个特征可以从夏商周时期的很多做法和结果看出来。有熊氏的“明智” 选择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调,给中华文明后来的发展节奏打了个样。或许游牧文明在与农耕文明在前期斗争中,因为机动、灵活、体质或者武器等优势能占得上风,但农耕文明的人口基数、稳定性、恢复力和持久力是游牧文明永远无法比拟的。
  

  于是中华大地上出现一个怪现象:游牧文明在与农耕文明的斗争中貌似占尽了上风,怎么后来兜来转去的让农耕文明给包圆儿了?不仅改了习性,还改了姓?或许有些“野蛮的骄傲”不愿意被同化,最后终究免不了被边缘化的结局!这种情况不论文化属性,还是遗传特征都有体现,为什么呢?“以为的”优势方最后被“以为的”弱势方给莫名其妙的打败了,同化了?非也,优势并非真优势,弱势也不是真弱势,这就是中华文明相对于世界文明特有的现象,为什么会这样?或许有人口理论,地理理论,文化理论等诠释,但真正的答案还是要到历史演变进程中去寻找!且看后文详述!
  • 优势并非真优势,弱势也不是真弱势
  •   下面正式进入解析中华上古史的演变和中华文明的形成,所有的不理解都是因为“步子”跨的太大丢失了太多的讯息,急切想知道的某个历史节点和某个历史现象,但历史是前后贯通的,发展连续的,有发展逻辑的。

  历史从来没有“无缘无故”,从来没有“天外飞仙”,它留下了许多痕迹和足迹,需要今人努力的去发现,去拆解,去回溯!
  真实只是历史的本质属性不是它的魅力,历史的魅力在于它很好的诠释了什么叫生存哲学!-----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中华文明西来说破产,西方文明高大上破产,中原文明一元论破产,三皇五帝说是不是也要破产?尧舜禹美好时代看起来也要破产!
  • 凌乱得很
  • 《史记》,中國的通史并不是三皇,五帝!史记是以黄帝本纪为中國历史的起源,并没有记载三皇!知道为什么?因为漢字是黄帝时期的倉颉創立,有了文字就有了信史。有了文字,不能解读文字的造义,信史,也变得不可信了。倉颉创字,不仅说明了黄帝时期的信史,最重要的是黄帝时期是可以借助释读漢字的造义,解读黄帝时期的信史。

  根据DNA研究动物世界,那么,就要研究动物DNA的整个过程,研究漢字學,主要研究造字之初的历史,倉颉如何借助造字表明时代历史的。
  • 黄帝时期,大约在4800年前,或者5000年前,这个问题解决的方法,除了研究黄帝的真身,通过碳14研究黄帝所处的年代,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称谓“蚩尤”,蚩尤的81个兄弟均称为“蚩尤”,其实,蚩尤的原型指出没草丛的疣豬!这才是解读黄帝时期历史的关键!
  •  释读蚩尤的原型,通过漢字學来解读。文献记载蚩尤在涿鹿之戰被擒杀,尸体被分解,并且分食给众人。有很多观点发人深省,研究的切入点,看问题的关注点对历史研究和考古发现有一定的启发意义。蚩尤,就是黄帝时期的动物野猪群落,形成了灾害,严重危及古代先民的生存、生活、生产。

  将考古遗址和文献典籍融合是件很不容易的事
  

  以前是报纸、广播;现在是网络、电视和媒体有聚焦的明显效果,很容易把大家的关注点集中,这样的做法会造成视野局限和思维受限不利于全局统揽,大视野观和大格局观是当下做历史研究、考古研究最是缺乏的!
  •   曾子谓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以下的内容在古蜀史帖说过,粘贴过来请大家观效!
  谢谢朋友们关于这次发掘个人意见的分享,这几天我也在抽时间学习关注发掘情况,大话都已经放出去很久了,这种作死的做法可能是有点过激。
  即便如此,我原有的观点和看法依旧不变,不会因为发掘出了惊天器物就否定我前面的说法,也不会因为这时出了一些器物,就说这话;那时发掘出了些器物,就说那话,一会儿这想法,一会儿那说法。
  不不不,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一口唾沫一个钉,我对自己前面对古蜀来由、文化性质的分析判断、以及对这次发掘做出预测负责,放马后炮的事情我不做,要做就把事做在前头把话说在前头。
  你们骂我神经也好说我秀逗也罢,我都接受,也愿意接受这次发掘的检验!
  川观新闻报道:在此次发掘的3号祭祀坑中,发现了数十件造型奇特精美、保存相对完整的青铜器:大口尊、青铜罍、顶尊跪坐人头像、青铜面具……还有为数不少的象牙,大都是祭祀用礼器
  

  • 目前,3、4、5、6号坑内已发掘至器物层,7号和8号坑正在发掘坑内填土,现已出土金面具残片、鸟型金饰片、金箔、眼部有彩绘铜头像、巨青铜面具、青铜神树、象牙、精美牙雕残件、玉琮、玉石器等重要文物500余件。
  • 青铜礼器太震撼了

 可否把古蜀史的研究不要那么保守抛开一切顾虑,步子可以大一些好好深入细化,结合今天央视直播专家发言及现场提问反应出来的问题,三星堆文化乃至古蜀文化的学界研究可以说是非常浅薄,比如三星堆是不是域外文明?三星堆究竟是什么?面具为什么是凸目?神树的用途和修复理念?...................
  • 三星堆不是域外文明,此次发掘后当有论断,三星堆应该是三星丘,不是城墙,面具的凸目有当时古蜀人的精神追求,神树的理念比较复杂,应该跟天文和精神层面相关,个人见解可参考文中叙述
  第六千纪下半叶前段,随着各氏族部落实力的壮大,太昊集团内部自然也就发生了分歧,部落间相互攻掠,太昊内部自顾不暇。这给了逐渐壮大的少典氏东山再起的机会,他们经辽西走廊过山海关,慢慢迁回燕山以南。少典氏并未参与到太昊内部集团的纷争,而是主动与太昊(伏羲)集团接触。在此过程中,少典氏中出现了一支很有作为的支系,他就是有熊氏。该支系游走穿......
  -----------------------------
 
  牛河梁女神庙位于牛河梁的第二道梁的近于梁顶处,海拔673.1.这是一个大范围的建筑群众。可分为主体和附属两部分。主体部分包括女神庙的一座大型山台。附属部分指主体周围分布的多处窖穴。

  附属部分,主要为两处。一处位于女神庙南侧12米。坑内堆满白色灰烬,内含文物丰富,有研磨器、刮削器和石片寺石器,饰“之”子纹的筒形罐、小口罐、钵等陶器。以羊骨为主的大量兽骨。其中最重要的是一批特异形陶器,包括大型陶盆、镂孔瓶形器和陶方器。有的陶方形器甚大,有的制作较精,甚至还有器壁较薄的彩陶方器。另一处女神庙的东侧距山台东墙60米,是一座长约11米、宽约4.4米的近长方形的土坑。坑内堆积物是清一色的陶形器,数量在百件以上。已复原的筒形器,通高最高达63.6厘米,最矮为23.6厘米。由于这些窖坑都出土有大量的非生活用品。所以,这应是与祭祀有关的遗迹。

  山台

  山台位于女神庙以北,距女神庙北墙仅8米。山台南部东西并列的两座台址和北部的一座台址组成。南北、东西长各约200米,总范围约4万平方米。台址周边有人工砌筑的石头边墙。山台的台面高出女神庙的地面2米。

  注意:山台这段文字,你会发现“四向(东西北,南)”这时已经成型。

  “晋”:日落结构,老西地。
  山西人自身就叫老奚。

  由文字构成的史籍是否定不了文字结构。

     请教一个问题:因为文献诸多,原来的考古工作几乎都是围绕文献记载开展的,得出中华文明起源于中原地区,此后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现越来越多的遗址器物,于是改口为黄河、长江是中华文明的共同发祥地,再后来在西辽河地区发现红山文化,西北地区发现石峁、陶寺、齐家、马厂等等,西南地区发现三星堆、金沙等,于是出现了满天星斗论。也就是说目前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挖的越多,问题越多,中华文明的起源从一元论到多元论,那究竟是一个什么情况,什么路径?你觉得我们的中华文明发展还说的清吗?三星堆究竟是不是中华文明的起源?三星堆的青铜器究竟应该怎么定位?
  究竟是一个什么情况,什么路径?----这涉及的面很宽,我也没有把握能说得清,只能就自己的理解说一些看法,供大家参鉴
  你觉得我们的中华文明发展还说的清吗?----中华文明的发展路径其实是清晰的,就是时空跨度太大,认知起来很晦涩,不过努努力还是有希望
  三星堆究竟是不是中华文明的起源?----三星堆不是中华文明的起源,三星堆于中华文明最大的意义是最大程度的保留了相应的时代信息
  三星堆的青铜器究竟应该怎么定位?---三星堆的青铜器具有明显的区域特性,时间不会超过3500年前,它的诞生有着相应的历史背景,开此贴的原因就是试着阐释和还原这个历史背景。
(0)

相关推荐

  • 六个祭祀坑考古成果继续揭示三星堆原本面貌:西南底蕴,华夏本色!

    六个祭祀坑继续揭示三星堆原本面貌:西南底蕴,华夏本色 文|黄饮冰 对三星堆的论述,我一直是放在石家河文化和夏朝一起谈的,我认为三星堆一期是石家河文化的附属文化.夏朝失去中原政权后,先回归江汉,在商朝进 ...

  • 黄帝很可能就是红山文化的首领

    西方朔 5小时前 风云学会陈经 今天 08:18 来自 小米11已编辑 三皇五帝上古历史并不完全是瞎扯,近年来考古发现还真能印证一些脉络 1. 三皇五帝几个人各种文献版本不同,三皇有黄帝.神农.伏羲. ...

  • 考古启示录--中國文明起源5

    气候变迁和自然灾害对人类历史进程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气候变迁上文简要说了一下,那自然灾害又有哪些呢? 气象灾害:干旱.火灾,洪涝.台风.龙卷风.寒潮等: 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火山.地陷.地裂 ...

  • 考古启示录--中國文明起源8

    在5000年前后与黄河流域共同融合,倉颉創立漢字体系,表述了中國人类文明的起源,創造了华夏文明. 三星堆到底是不是"外星文明"? 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王巍: ...

  • 考古启示录--中國文明起源9

    都说上古史是层累而成,不真实不靠谱,我倒觉得我们的上古史肯定是有说道有沿袭的,绝不可能是无中生有,依靠考古恐怕是说不清的,还是要结合文献才行,更为重要的是研究漢字學,才能理解中國历史的起源.研究黄帝时 ...

  • 考古启示录--中國文明起源10

    中國的历史起源,应该从黄帝时期黄帝戰蚩尤涿鹿之戰说起.这个起源问题必须从倉颉創立漢字所表述的造义,来研究.黄帝时期的存在,那么,五帝时期就存在,时间是连续的.至于文献中记载的五帝时期的历史,是不是史实 ...

  • 考古启示录--中國文明起源12

    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中國文明起源的遐想,中國文明起源的标志,还没有搞清楚,基于文命的原则,保持神秘就好. 尊重考古做法,尊重官方处理吧,中國文明的起源靠几个祭祀坑解开谜团,找到线索,天真了!如何才不天真 ...

  • 考古启示录--中國文明起源16

    考古资料的展示和诠释,文献资料的引用和注解,文献得是信史正史至少是别史,什么谶纬 方志 鬼志的可以作为辅助参考,不能作为论据支撑,这些对有一定历史基础的朋友想必都应该知道的基本点吧!        如 ...

  • 考古启示录-中國文明起源17

    在规范的究史参考资料中,谶纬书籍参考价值是很靠后的,你举证的所有资料除了<山海经>或许还有群众基础外,<穆天子传>仅是比<汲冢琐语>强一些的浪漫典籍,其他的太多谶纬 ...

  • 考古启示录--中國文明起源23

    当整个考古界还在被三星堆搞得七晕八素,学术界还在为夏朝苦苦追寻的时候,这里就要揭底了吗?不合适,不科学 太昊 少昊 究竟是谁现在还说不清,帝俊只出现在山海经里,典籍文献几乎不见,这个现有有待考究,真的 ...

  • 考古启示录--中國文明起源28

    北京大学教授李零的新书<我们的中国>分为四册,各有独立的书名:第一册"茫茫禹迹"讲述中国大一统国家形成的历史进程,"禹迹"是古人对中国的最初表达;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