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黔古驿道上的古岚溪堡——磨石岭

湘黔古驿道上的古岚溪堡——磨石岭

关山听风


磨石岭在历史上是湘黔古道上的险要之地,位于湖南省绥宁县关峡苗族乡关下村与长铺子苗族侗族乡交界处。

据当地流传的说法,磨石岭山上的石头,只要你随便捡一块均可做磨刀石用,且磨出来的刀格外锋利,磨石岭因此而得名。只不过当地人已不称磨石岭之名,而是称之为磨石铺,那是因为清朝时,磨石岭设有铺递,也就是习惯称的驿站。古时靠人的脚力传递公文称为铺递,靠马的脚力传递公文称驿站,又称腰站。在绥宁境内,明朝以前尚有驿递,到清朝时,绥宁县境内道路坡陡,险峻崎岖难行,多羊肠小道,“驿马多有倒毙”,不利于驿递,因此改用人的脚力步行传递。磨石铺之名因此传到现在。

磨石岭在关下村与田心村这一带的山岭中不算的高山岭,相对高度300多米,在绥宁境内的众多崇山峻岭之中,这座山岭只能算低矮山岭。磨石岭南边山脚即为巫水河,是一条古代水路与陆路并行的两条路线,如今省道S221线沿巫水河南岸而过,与穿越磨石岭湘黔古驿道平行。

那为何在历史上称为险要之地呢?说实在的磨石岭并非悬崖峭壁之地,即便翻越山岭,山坡也算是缓坡,行人与骡马不会轻易被摔死摔伤,在绥宁多山之地,此处谈不上险字。古人把此处列入险要之地自有他们的理由。

当地人讲到磨石岭,总喜欢用一句“上七里下八里”来形容翻越山岭时“过界”(当地土话,山上称界上,磨石岭史书上又称磨石界),同时也说明此岭当年的偏僻,亦即“前不巴村后不着店”的野外荒郊之地。也就是因为这种野外荒郊之地,又是当年“国道”——湘黔驿道的必经之地,这里就成了强盗“关羊”(抢劫)的理想之地。

绥宁县志从古至今的各种版本都记载了曾震惊朝廷的大事: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八月十日,青坡司(由直隶靖州与绥宁县府两重官辖,其主官巡检由朝廷委任,其职能为县城外专门的军事治安机构。青坡司原住地为今长铺子苗族侗族乡枫木团学校校园之地,时因地方动荡已迁至今武阳镇办公)巡检余宝赴县衙在市(今寨市,为绥宁县老县城)祭祀孔子生日,归途中在磨石岭的庵寺门处,被人劫去行装,夺走印信,新上任的知县高应冕带领兵马和捕快搜山十余天,无功而返。

一个地方军事治安机构主官的印信被人劫走,这让当时官府的颜面尽失,且怎么找也找不回来,强人消失得无影无踪,官府想挽回颜面的机会也没有。官府没有办法,第二年(1542年)一口气在绥宁设立了三保(岚溪堡、江口堡、多龙堡),岚溪堡就是其中之一。磨石岭设立的岚溪堡,史书又名蓝溪堡、兰溪堡,因巫水支流岚溪(史名又称关峡水、蓝溪、兰溪)而得名。

至此,磨石岭被官府视为险要之地,由官兵筑营把守。清朝时继续派兵把守,后在此设铺递,有铺兵驻守,岚溪堡变更为岚溪哨,仍为军事驻地。

磨石岭现在还有石碑,或立或卧,或保存完好,或已断裂,但碑上铭文清晰可辨。如碑中记载,将在市称为“徽城”,碑文为“徽城之东七十里许,名曰磨石岭,为楚南极边”,意即磨石岭距县城在市七十里,把此地称之为“楚南极边”。徽城,即溪峒徽州故州城,绥宁老县城在市古称,史志上又称“废徽城”。

碑上还记载,磨石岭除建有铺、堡哨营房外,还建有甘露亭一座,朝阳寺庵一座。甘露亭倡建者为清朝康熙时的绥宁知县范成龙,其捐银十两,其他捐款大多为靖州、绥宁乡绅和宝庆商人,其中宝庆商人捐款数额最多。甘露亭现存地基及部分砖墙,从地基判断,应为四排三间的窨子屋,即内部为木结构,外为青砖封墙。记载朝阳寺庵的有断碑一块,为明朝时复修后所立之碑,印证了上述青坡司巡检在磨石岭的寺庵门处被劫的真实情况。寺庵修建应在宋元之间,历史悠久,现存高大的佛塔(即和尚的坟墓)数座,在甘露亭后山丛林之中,证明当年这里的香火兴旺,在佛教界有名望、有地位僧人住于此地。

磨石岭往田心方向下坡不远处,原来亦立有一亭,称为接亲亭,现遗址尚存,只是已长满树木。这里有一个大财主嫁女的故事,曾经轰动了湘西南地区,连绥宁县志也记载了此事。光绪十七年(1891年),当时有“富冠全县、贵亚徽城”之名绥宁苗族财主丰之铨,其长女嫁至李熙桥,为了显示他家的财力,出资从小水丰家经长铺子、双溪、磨石岭至岚溪口的60里驿道铺上青石板。而李熙桥的男方家为了显示其接亲的隆重,在磨石岭修筑接亲亭,迎接新娘。

磨石岭风光秀丽,景色怡人,又是湘黔古驿道中最著盛名的一段,在湘黔古驿道遗址正在加速消失的今天,此处应重点考虑其保存的价值与旅游开发的价值,毕竟,这种资源是不可再生与复制。

(以上图片均为磨石岭考古图)

本微刊原创文章,均为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微刊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微刊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古苗疆那些事儿”(作者直接授权除外)。违反上述声明者,本微刊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谢绝交换,谢绝有偿刊载(入册、入典),谢绝无偿索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