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日记五十八:乙肝家族史患者10余年肝损14天痊愈

案例(2020.12.10)

患者,女,50岁,黄山区人,患者有乙肝家族史,父亲、姐姐均患有乙肝并发展至肝癌。患者近10年来反复出现肝功能异常,经中西医多方治疗仍然不能完全恢复正常。

2020年10月复查谷丙谷草均轻度升高,在当地找中医治疗后于2020.11.13复查肝功能示:谷丙转氨酶159u/L,谷草转氨酶136u/L,2020.11.16乙型肝炎DNA:阳性,予以复方益肝灵胶囊、联苯双酯滴丸及恩替卡韦片口服治疗,2020.12.03复查肝功能示:谷丙转氨酶243u/L,谷草转氨酶215u/L,病情越来越严重,经熟人介绍后,遂来寻余治疗。

【刻下症】:神清,精神可,巩膜无黄染,右侧胁肋部隐痛不适,舌红苔薄黄微腻有点刺,左脉沉滑右脉沉细。

【西医诊断】1.乙肝 2.肝功能损害

【中医诊断】: 胁痛

【辨证】:肝胆湿热

【治则】:疏肝利湿,清热降酶。

【方药】小柴胡汤加减

【组方】:北柴胡20g 酒黄芩10g 太子参20g 凤尾草90g 叶下珠60g 鸡骨草30g 牡丹皮15g 广郁金10g 醋五味子30g

14剂,一日一剂,水煎服。

中药服完复查肝功能示:谷丙转氨酶14u/L,谷草转氨酶42u/L,完全正常。下一步准备乙肝病毒转阴。

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总体目标是: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HBV,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及肝纤维化,延缓和减少肝脏失代偿、肝硬化、HCC及其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存活时间。治疗主要包括抗病毒、免疫调节、抗炎和抗氧化、抗纤维化和对症治疗,其中抗病毒治疗是关键,只要有适应证,且条件允许,就应进行规范的抗病毒治疗。

胁痛:中医包括慢性乙型肝炎,胁痛是以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肝胆病证。

胁,指侧胸部,为腋以下至第十二肋骨部位的统称。如《医宗金鉴·卷八十九》明确指出:“其两侧自腋而下,至肋骨之尽处,统名曰胁。”《医方考·胁痛门》又谓:“胁者,肝胆之区也。”且肝胆经脉布于两胁,故“胁”现代又指两侧下胸肋及肋缘部,肝胆胰所居之处。

本病证早在《内经》就有记载,并明确指出胁痛的发生主要是肝胆的病变。《素问·热论篇》曰:“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灵枢·五邪》说:“邪在肝,则两胁中痛。”

本例患者属于湿热蕴结,外感湿热之邪,侵袭肝胆,或嗜食肥甘醇酒辛辣,损伤脾胃,脾失健运,生湿蕴热,内外之湿热,均可蕴结于肝胆,导致肝胆疏泄不利,气机阻滞,不通则痛,而成胁痛。《素问·刺热论篇》说:“肝热病者,……胁满痛。”《证治汇补·胁痛》也曾谓:胁痛“至于湿热郁火,劳役房色而病者,间亦有之。”

庚子年冬月十五

2020.12.29

#大家健康超能团# @大家健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