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的看待中医与西医
本人作为疾病预防医师,斗胆谈谈个人对中医与西医认识。
连续发了几篇健康科普拙文后,推荐医药方面的文章多了起来。内容涉及医患矛盾,中医西医疗效之争,到底西医是科学还是中西是科学,甚至和哲学也联系起来了。本人认为中医西医各有优点,取长补短:中医结合,共克病魔;少斗口舌,按需选择!
1、直观性方面。
西医比较直观。什么地方有病了看得见、摸得着,即使看不见借助其他手段就可以看得见。化验单、CT片、心电图等,自己不知道的医生一说也容易接受。
中医比较抽象,天人地合一,把人放在环境中看待,讲阴阳五行,讲寒热舒适燥火,讲虚实表里、气血精髓、讲经络脉相等等。尤其是没有接触过中医的年轻人,中医理论听不进去、听不懂,觉得云里雾里,看不见摸不着,不易接受。
2、差异性方面。
西医诊断治疗标准化,千人一方,如果标准出现偏差或瑕疵,病人普遍受损。
中医诊断治疗个性化,一病一方,一人一方,如出现偏差只是一人受损。
3、方便性方面。
西医产业化,药械厂、药械商,治疗需要的药品器械都是现成的,医院的医生护士、医技人员、后勤人员分工协作,时刻准备好迎接病人。用药是现成的。味苦的口服药有糖衣片,服用容易。
中医半产业化。以前是郎中自己采药、炮制药,诊断病开处方、抓药,病人生火煎药,不方便。现在好了很多,药柴是炮制好的,有中成药,煎药机,但药汤苦的问题不好解决,似乎不是啥药都可以加糖。
4、诊断手段。
西医“四诊”视、触、叩、听;中医“四诊”望、闻、问、切,都是医生的基本功。除此之外,西医有实验室检查和心电图、超声波、内窥镜及CT等特殊检查,诊断精确。中医是症状学,诊断比较笼统。
5、治疗手段。
中医治疗手段主要是口服汤药(中成药)、针灸、理疗等。培元固本、扶正驱邪(现代医学的增强免疫力),讲究整体观。
西医主要治疗手段有药物、物理(放射)、手术等。一般是哪里有病治哪里,侧重局部观。
6、疗效方面。
西医对急症、器质性病变、感染性疾病较好。如急腹症、心绞痛、脑血管意外、严重外伤、休克等;肿瘤的切除,骨折的复位等;对感染的控制有办法。
中医对慢性病、功能性疾病效果较好。如高血压、糖尿病;头晕、头痛、心慌,不知道哪里不得劲吃几幅中药便好了。本人觉得中药最神奇的是藿香正气水治疗中暑。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确定了中西医结合的医疗卫生工作方针。西医拦头,中医兜底。几十年来,人均寿命从解放前的不足40岁提高到现在的77岁,成果斐然。
总体来讲,中医是农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西医是工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诞生的基础不同,理论依据不同,诊断治疗的方法不同,当然不同的人对中西医接受程度也有差异。
中医发展较西医早很多,是农业社会的产物,所以讲寒热暑湿燥火,讲冬病夏治,讲天地人统一。中医是也是古代医学大家尝出来的、试出来的实践学科。神农尝百草、孙思邈尝尿辨病、李时珍以身试药等等,为人类的生存繁衍,为中华民族的延续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医固然伟大,但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局限性,最突出的不足是对急症的处理。最大的优势是对未病、初病的治疗,也符合现代医学“早发现、早治疗”的原则,就地取材,用自然的手段去干扰自然的疾病,和现在倡导的环保概念一致。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先进、前卫。中医理论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发展、完善,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不全面的概括如下:三根指头针灸针,望闻问切看全身,阴阳寒热虚实分,草药推拿治病根。但中医不至于是网上有人说的,是超越西医的哲学是、是超科学。
西医发展较晚,是工业化的产物。所以讲标准、讲规范、讲效率,很早就形成了产业化,因此发展比较快。西医理论体系的直观,见效快,更容易被生活在工业化、信息化时代的人们所接受。但治疗功能性疾病,中医所说的虚病等就是西医的短板。
给部分中医大夫的建议:
建议部分中医大夫,在接诊、交流时,在宣传普及中医药知识时,能够更严谨、更务实。在疗效和预后上不要话满话、说大话,这是任何行业的忌讳!以免病人心理落差过大,既不利中医的发展普及,也不利病人康复。
总 结:
1、中医、西医都是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验证了的医学理论,盲目的说谁行谁不行是不负责任的,是浅薄的。不行为什么会延续并被人们所应用?存在的就是合理的。
2、不管是中医、西医都是为人类健康服务的,根据自己病情的轻、重、缓、急需要选择,非要弄个不是你死就是我活,谁科学谁不科学,都是不科学的。
3、把心态放平,把格局放大,把眼光放远,取长补短,人为我用,洋为中用,走自己的路,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4、喜欢中医、保护中医,不是靠贬低别人抬高自己能做到的。需要更多的人投入到中医事业的研究、发展中来,发掘中医药优势,推进中医诊疗规范、标准早日形成。改进药物剂型,促进中医药产业化,使中医中药走向世界,惠及全人类,到时候一切杂音都会自动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