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电总局出手整顿,透露出哪些行业信号?

封杀劣迹艺人、整顿饭圈文化、下架艺人榜单、禁止弹窗推送八卦绯闻……毫无疑问,娱乐圈正在经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行业规范。

9月2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文艺节目及其人员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坚决抵制违法失德人员 ”“坚决反对唯流量论”“坚决抵制泛娱乐化”“坚决抵制高价片酬”“切实加强从业人员管理”“开展专业权威文艺评论”“充分发挥行业组织作用”“切实履行管理职责”八条事项。

这一消息对明星团体、经纪公司、综艺节目,甚至整个娱乐圈,都将带来重大影响。网视互联在剔除过往规定的重申信息后,对此次《通知》透露出的相关信息划重点,通过这些变化或许可以窥探娱乐圈的规范边界,以及未来明星、综艺节目不容忽视的一些注意事项。

劣迹艺人:从“四不用”到“三不用”

《通知》指出,广播电视机构和网络视听平台在节目演员和嘉宾选用上要严格把关,坚持把政治素养、道德品行、艺术水准、社会评价作为选用标准。

此前广电有一个“四不用”原则:1、对党离心离德,品质不高尚的坚决不用;2、低俗、媚俗、恶俗的坚决不用;3、思想境界、格调不高的坚决不用;4、有污点、有绯闻、有道德问题的坚决不用。

此次《通知》再次明确提到“三不用”:1、政治立场不正确、与党和国家离心离德的人员坚决不用;2、违反法律法规、冲击社会公平正义底线的人员坚决不用;3、违背公序良俗、言行失德失范的人员坚决不用。

从“四不用”到“三不用”,乍一看,似乎少了一条,但其实不然。“三不用”中的第三条规范基本上包涵了原“四不用”规则中的2、3、4条,且范围更加广泛。

而“三不用”中的第二条规范,则是在原“四不用”的基础上,增加的新内容。

被批捕、张哲瀚被封杀、霍尊要退圈、高晓松节目被下架……近期的一系列处罚措施基本上都能够在“三不用”原则中找到原因。

偶像养成类节目:从“严控”到“不得播出”

还有一个明显的变化是,此次《通知》明确,广播电视机构和网络视听平台不得播出偶像养成类节目,不得播出明星子女参加的综艺娱乐及真人秀节目。

而此前,广电总局下发的文件要求,是“严控偶像养成类节目、影视明星子女参与的综艺娱乐和真人秀节目”。

从“严控”到“不得播出”,可见广电总局对此类节目引发的乱象已经深恶痛绝,而且不得不在此前的基础上继续加码,使出雷霆手段。

而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跟近期整顿饭圈文化、下架艺人榜单等一系列措施有关。“饭圈”丑闻最近频频出圈,国家层面都不得不出面干预。

除了广电总局,国家网信办也早已部署开展了2021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规范明星及其背后机构、官方粉丝团的网上行为,彻底整治“饭圈”乱象。中国演出行业协会更是发布公告,艺人向粉丝商业截至将受惩戒。

此次《通知》还明确,选秀类节目要严格控制投票环节设置,不得设置场外投票、打榜、助力等环节和通道,严禁引导、鼓励粉丝以购物、充会员等物质化手段变相花钱投票,坚决抵制不良“饭圈”文化。

对于明星、社交平台、视音频平台、经纪公司来说,各部门整治饭圈乱象的镰刀已经举起,是时候该引起重视、端正姿态,收敛收敛了。

首次明确:坚决杜绝“娘炮”等畸形审美

近年来,“娘炮形象”在娱乐圈愈演愈烈,成为一种社会问题。一些举止忸怩作态、喜欢撒娇卖萌的“小鲜肉”,经由影视制作机构和经纪公司商业包装和市场运作,甚至成为许多青少年的偶像。

8月24日晚,抖音平台发布了一条“打击不良价值观”相关内容和账号的公告,直接点名该“娘炮”网红主播渲染卖惨,宣扬不良风气、诱导未成年人打赏,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违规行为,并将其账号永久封禁。

从娱乐圈到直播间,“娘炮现象”业内诟病已久,《人民日报》等官媒也曾发文批评,但作为《通知》形式由官方发布点名批评明确打击,还是第一次。

《通知》规定,严格把握演员和嘉宾选用、表演风格、服饰妆容等,坚决杜绝“娘炮”等畸形审美。坚决抵制炒作炫富享乐、绯闻隐私、负面热点、低俗“网红”、无底线审丑等泛娱乐化倾向。

“娘炮”本身无可厚非,但如果“娘炮”成为一种流行文化,那不啻于一种畸形的审美灾难。

此外,针对高价片酬,《通知》明确,要严格执行演员和嘉宾片酬规定,严格片酬管理告知承诺制度。倡导鼓励演员和嘉宾担当社会责任,参与公益性节目。严肃惩戒片酬违规、“阴阳合同”、偷逃税行为。

“耽改剧”也该收敛收敛了

杜绝“娘炮”等畸形审美的背后,估计“耽改剧”也将面临一波整顿。

这两年,耽美小说IP改编剧爆款不断,从《上瘾》《镇魂》到《陈情令》,耽美似乎成为了网剧的致胜捷径,“巍澜cp”和“忘羡cp”更是让主演们跻身流量一线。这一系列的成功,让众多出品方和小鲜肉对耽改剧趋之若鹜,甚至出现了“耽改101”的局面。

需要注意的是,《通知》的原文是,“坚决杜绝'娘炮’等畸形审美”。“娘炮”后面有一个“等”字。

此次《通知》虽然没有点名“耽改剧”,但整顿审美问题已经说明了问题。毕竟“耽改剧”和“娘炮”都属于审美和风气问题。

此前,新华社旗下的《半月谈》发表了《“耽改剧”盛行?警惕对“腐文化”进行无底线炒作和过度消费》一文,点名批评耽美剧。

光明日报发表文章《耽美作品改编盛行带偏大众审美》认为,耽改剧畸形审美取向和病态营销心态需扭转,“这些内容若不加以约束,将对观众尤其是年轻群体的价值判断、自我形塑造成严重误导”。


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通过广电智库刊文,认为耽改剧会对青少年的价值观产生影响,营销乱象带坏行业风气,无法承载严肃、厚重的主流价值表达。

而一直以来官媒对耽美剧的集体点名,其实已经代表着风向上的转变。

耽改剧被人诟病的地方还在于,无法承载严肃、厚重的主流价值表达,以及原著赋予的颇为扭曲的内在价值。

接下来,耽改剧要想顺利播出,可能就需要规避敏感题材风险,在核心价值上做正向的转变。

·END·

近期热文

头部IP演员如何成为票房利器?

7年6900部网络电影自成IP的演员有几人?

网络电影2021上半年趋势

专访海马轻帆刘笑逸

把狗署名为编剧,侮辱了谁?

商务合作请联系微信 yinane

转载 | 加入社群 | 投稿

请联系微信 netwdj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