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为何又被说为治水文明?

正文2660字 4图,阅读大概需要6分钟

四千多年前,黄河流域发生了一场大洪水,大禹从其父鲧的治水失败中吸取经验,改“堵”为“疏”,历经13年终于治水成功。

大禹治水的成功,不仅仅是成功治理了涛涛洪水,更是改变了当时的天下族群部落的格局。

大禹治水后,在涂山会盟,改变了禅让制,其天下共主的地位得以确立,各个部落由独立平等的地位向听命于共主转变,这等于重新规划了部落联盟的管理体系,涂山会盟由此成为了中国古代国家历史的开端。

中国从部落联盟走向辉煌的国家文明,五千年绵延不绝至今。

大禹治水是华夏文明由此转变为国家文明的转折点。

1 大禹治水的背景

史载当时一时间出现了'汤汤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的情况,洪水滔天,漫过低矮的丘陵,环绕高大的山脉,人或为鱼鳖。

上图为黄河故道  ——作者 姚尧

这场灭世大洪水的主要范围应该是在太行山以东,燕山以南直至江淮流域的范围。黄河故道流经过的区域大致就是对应大洪水肆虐的区域。波及的范围是古代中国农业文明的核心区域。

这场大洪水对华夏族群的生存和延续产生了毁灭性的打击,土地冲毁,房屋冲垮,道路淹没。

这场大洪水先后由共工家族和鲧禹家族治理。

鲧禹家族世系图

熟知的鲧禹治水,持续二十七年之久(鲧九年,其子大禹十三年),而鲧禹治水之前还有专司治水的共工氏成员垂治理过洪水,因治理失败,流放北方,由鲧禹家族代替。(共工氏在由于自身所处生存条件,积累了很多治水经验,由此成为华夏第一治水族群,由于大洪水治理失败,由鲧禹家族取代)。

洪水涛涛居然持续数十年之久,可知当时的降水量之多和降水频率之大,以及冰川消融的水量之大。

这里持续数十年并非是一直持续,而是季节性经常持续。是指冰雪融水和降雨促使河道水量突然急剧上升,由此淹没在河道边的土地和民居。

挪威雪线和中国气温距变化图

大约一万年前,寒冷的小冰期结束,气温开始回升,东亚进入农业时代,气候易于生存,部落兴起壮大。

气温回升高峰期在约8000-5000年 ,这一时期也是东亚地区新石器发展的黄金时期。

而在大约4200—4000年前,气温大幅度下降,并且伴随干旱发生,年温差急剧变大,极端天气时常发生,而这个时期正是对应着远古大洪水。

近日百年一遇的河南特大大雨,在基础设施相对完善的工业文明下都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1366.43万人受灾,因灾遇难99人,经济损失885亿,民屋倒塌,损坏十几万户(截至7月29日12时数据)。特大暴雨的持续时间从7月17日到24日,为时8天就造成了如此大范围的灾难。而这样的洪水也仅仅在几天内退却,而当时洪水滔天数十年,可以想象应该是一幅末世的景象。

河南的特大洪水在中央到地方,高效率协调,一起携手,八方支援,方才有了今天的平安景象。

而在远古大洪水爆发的时候,处于部落联盟时期,各个部落地位平等,互不统属,人力物力难以统一协调,这更加加重了这一场灭世灾难,为了集中力量办大事,各个部落开始将权力拿出来统一使用。

兴修大规模的水利工程需要集中全国的人力,征收天下的粮草,由此在合适的地方使用,这样方能做到最优于全局。

2 大禹治水的影响

面对上古大洪水,东西方文明的态度截然不同,东方是合九州之力的大禹治水,西方是依靠神力指引的诺亚方舟传说。人定胜天的理念深深的扎根于华夏文明。

大禹治水,不仅治理了大洪水,由此产生了一系列深刻影响。

1 创建治水社会组织形式 ,核心领导层+后勤+军事化组织一应具备

天下治水,是一项规模庞大,历时持久的事情,绝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由此天下的重心必然向治水倾斜。这需要全社会动员,各方协调参与,合理的社会法度,正确的治水方式。

大禹协调了当时天下的主要族群参与治水,而大禹族群作为核心族群,大禹作为天下族群的核心领导,几个最大的族群领导组成核心领导层。天下的主要力量被有效的协调起来,从而使得治水朝着有效的方式进行。

大禹建立起了一套有效的物资征调系统,不参与治水的族群向核心提供物资,由此向参与治水的族群统一发放。

建立一支纪律严明的治水队伍,几近军事化管理,高效治水。

这些形式因为治水得以产生,在治水结束后,这些组织形式仍然延续,并且适应时代而进化,形成了一个核心的领导层,并且听命于一人,产生了一套完备的赋税制度,建立起了常备军队,相辅相成。这构成了国家文明的雏形。

2 通过治水对华夏族群的生存环境进行了一次最大的探索与整理

哪怕是如今的科技社会,国土资源局想要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勘测也是一件耗费巨大的事情,而五千多年的农业社会,想要在如此广袤的范围内进行勘探,那无疑是一件难比登天的事情。

正是由于大洪水,给了时代一个这样的机会,让大禹有了这样一个机会(这个过程也包括之前的治水之人),对华夏族群的生存环境进行一次探索与整理。

由此也让华夏文明与其他文明产生了本质区别。

第一 ,通过治水,大禹有机会了解了天下的基本情况,依据山川形便划定九州范围,给各地山河命名,划分土壤的等级。

山脉走势和水系流向是一个基本原则。据此划定基本的行政区域,确定基本的生存区域。划定行政区域是在大禹治水的过程中进行的,这让核心领导圈层的视野范围已经超过各自的生存范围,而是放眼天下九州,由此产生国家意识。

禹贡九州地图 来自赛百浪子

在《禹贡》中这样说'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禹敷土, 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

在13年的治水过程中,大禹摸清了山河的基本情况,并且命名标记,对九州的可耕种土地依照情况进行等级划分,这无疑是一场大规模的国土资源调查。在没有强有力的中央权力协调下,这是不可想象的。

第二  产生了最初的贡赋制度

起初,治水过程中各个部落无偿缴纳各种物资,由治水机构统一分配,用来作为天下治水的后勤。

治水之后,这种无偿缴纳继续延续,治水机构仍然保留,因为有许多的社会问题仍然需要统一处理。而九州的可耕种土地质量已经划分好,因此缴纳贡赋也有了恒定的依据。

稳定的贡赋,保证了核心的机构可以稳定运转,在治水期间的准军事化组织也有了足够的物资保障,得以在治水之后形成常备军,稳定核心的权力。

第三 产生了平均分配土地的井田制

在治理洪水成功之后,大量的无主荒地得以耕种,如果没有一种统一的规范,那么天下必然会陷入争夺土地的混乱之中,而大禹创造性的发明了井田制,以公平性为基础,而大禹治水的权威性则成为井田制成功实行的保障。

三  文明的转折

这场大洪水引发的一些反应,奠定了国家文明的根基,成就了我们文明的母体。

强有力的中央机构,合理的疆域划分,贡赋制度的产生,相对公平的井田制常备的军队都由此产生。

作为一个国家的雏形已经孕育产生,从禅让制向世袭制的转变也在进程之中。

参考素材 

地缘看世界 先秦篇    温骏轩

《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孙皓晖

《中国战略通史》姚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