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茂泉:【难忘的校园】(散文)

难忘的校园

◎ 刘茂泉

【作者简介】:刘茂泉,笔名:文泉,山东人士,退休在家,文字娱乐,自诩老顽童,不走寻常路。

莱阳九中的老校友们还记得当年那“当当当”的钟声吗?还记得敲钟的丛大爷吗?

在莱阳九中的传达室门前有一个专门制作的架子上面吊着一节炮弹皮,这就是上世纪六十年代莱阳九中的“钟”。打钟人姓丛,我们都叫他丛大爷,老人家有一条腿残疾,心眼好,做事认真,不苟言笑。老人家每天把传达室的挂钟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时间对准、高度一致,一分不差。尽管学校周边的单位上下班也敲钟,但同学们感到丛大爷敲得最响、最亲切,就像老人家在发布命令一般,每当听到丛大爷的钟声,同学们都会自觉地无条件服从。

校园里有几排新盖的砖瓦房,那就是给我们盖的新教室,新桌新凳、窗明几净、红砖铺地。这在当时已经是最好的教室了。我们学校一共八个班,即莱阳九中初中部三级四个班、四级四个班。记得我是1966年春天从青岛转学到莱阳九中的,天气还有点冷。男老师都喜欢买一种叫“毡窝”的鞋子,他们找缝鞋匠前后包上皮子,这样耐穿耐磨,里面很宽敞,很暖和,走起路来声音挺重。每当上课前老远就能听出是哪个老师来了。

同学们大多数都是住校生,基本上都是来自莱阳火车站周边乡镇的农村孩子,穿戴都很朴实,他们穿的衣服、被褥大多都是他们的父母用手工缝制的,脚上穿的布鞋也是自己家制作的。布鞋不分左右脚,可以交换着穿,这样可以多穿一段时间,避免后跟磨偏。他们每人还有一双胶鞋,那是留着上体育课时穿的,平时都不舍得穿用。还有少数的非农业户口的学生,他们都是莱阳城或火车站周边工厂部队的工人干部子女,这部分人很少有住校的,称为走读生,中午自带午饭。我那时就是走读生,每天早上去父亲厂子食堂吃早饭,顺便捎着午饭,尽管走读生吃的比农村的孩子好很多,但午饭是凉的。虽然我们吃的是凉馒头,但乡下来的同学还是不时投过来羡慕的眼光,因为他们平时很少吃到馒头。开饭时,讲台就是分发饭菜的地方,课桌就是饭桌。虽然饭菜不一样,但并未影响同学们之间的感情交流,也不影响同学们在学习上的比学赶超,同样激发同学们的上进心,以促进更好地学习,和谐相处造就了良好的学习环境,追去进步是大家的共同目标。

住校生的干粮都是同学们周末回家备好,周一早上返校时背回来的,主要的是熟地瓜干。学校中午提供一顿蔬菜和开水,每天菜金8分钱。每个班里都有生活委员,负责组织值日生,在开饭以前去伙房领取熥好了的地瓜干和热腾腾的蔬菜,回到班里分给大家吃用。饭后再把下一顿的熟地瓜干送到伙房去。每个同学都用线绳编织一个小网兜并且做上记号,开饭时从未发生过拿错饭的事情。就这样天天如此,周而复始,有序地保障着、维持着同学们的日常生活。

每个班里还有专门的生活委员会,根据同学们的家庭经济情况,对贫困学生减免菜金,以保证每个同学都能吃上一顿蔬菜。每当老师组织班里的生活委员会开会时同学们都互相谦让,把有限的减免金让给最困难的同学。在2010年莱阳九中建校五十周年时,王玉山同学说起当年的事来,感慨万千,终身难忘。言谈之中充满了对老师、同学们的无限感激。校庆开会那天,他上学时的班主任冷勤朴老师,就是他开车接送的,老师上下楼不方便,他就背着老师。这种尊师的行为,我们都为之感动。而且每逢年节他都要去看望老师,家里做点啥好吃的都是开车先给老师送去,然后自己再回家吃饭。如今老师已近九旬高龄,王同学也是年近七旬的小老人了。他对老师就是这样知恩、感恩几十年如一日,可谓一日为师、终身为母。

为了补充菜金的不足和改善同学们的生活,学校还组织同学们利用劳动课时间,在校园周边闲置的地方种上各种蔬菜,我记得长得最旺也最好管理的就是扁豆。到了秋天,校园周边的围墙上爬满了扁豆的藤蔓,开遍了扁豆花,果实累累。另外学校还养了几只猪、几只羊。这些都是为了调节同学们的日常生活的。

学校还有一个小小的卫生室,头疼脑热的拿点药,擦擦碰碰的涂上点红药水,很方便的,都是免费的。校医胡老师为了预防同学们的手脚不被冻伤,还在校园种了一些小辣椒,晒干了,留着冬天烧水给同学们烫手烫脚。很温馨、很感人的。

我们的学校始终秉承“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坚持“志向高远、基础扎实、全面发展、个性优良”的育人目标。是我们的老师培育了我们,教我们学做人、学文化。从莱阳九中走出的毕业生,优秀人才遍布全国各地。我们所取得的成绩,追根溯源,无不凝聚着母校的教育和培养,无不倾注着恩师们的心血与智慧。

五十多年过去了,如今我们也进入了退休养老的年龄段了。老同学见面时总有说不完的话,道不完的情。我们难忘师恩,因为我们老师对学生最无私。难忘同学,因为同学之情最简洁、最朴素、最平凡、最高尚、最动人、最浪漫、最坚实、最永恒。时间可以更改,我们的容颜却无法改变我们同学的纯真友情。人的人生只有一次短暂的中学生活,母校在我们校友的心目中却具有无可替代的位置。愿师生情、学友情伴随着我们幸福的一生。

本文图片均来自于网络

三秦文学投稿须知

1、投稿必须原创且首发,题材不限。要求500字以上,以WORD附件形式发至投稿邮箱,并附上作者简介及照片,文责自负。

2、投稿邮箱:sanqinwenxue@163.com。投稿后请关注《三秦文学》公众号,并加主编微信(15705450195),以便稿酬发放。

3、本平台读者赞赏功能中,赞赏金额的一半作为作者的稿费归作者所有,一半作为平台运营费用,赞赏低于五元者不予发放,稿费于微信平台发放后三日内发放。

4、您的投稿一周内没有采用,请另投它处。

三秦宗旨:

营造一片文学爱好者的乐土,共创文学梦想的家园。

三秦团队:

文学顾问:白忠德       罗旭初    孙德科

主       编:鱼儿姐姐    副主编:守望

编       辑:马兰兰       康开瑜    杨春玲

签约作家:程双红

请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0)

相关推荐

  • 东平四中往事:母校的快乐体育

    [东平四中<母校情怀>征文精选] 母校的快乐体育 文/周庆林 [精彩看点]我深知自己跑步速度不行,有时就默默的起早锻炼,我是走读生,天不亮进不了校门,我就在操场围墙矮的地方翻墙而入,在大操 ...

  • 黄骏泽《校园的早晨》指导老师:张琼

    校园的早晨 浙江省杭州市天地实验小学305班 黄骏泽 校园的早晨是安静的,在同学们没来之前.教室里的桌椅摆得整整齐齐的,没有一把是歪的.门自己孤独地站在那里,等着同学的到来.小鸟无忧无虑地站在枝头,偶 ...

  • 在校园里感受家的温暖 ——难忘的春节

    2021年伊始,因疫情反复,多省市采取了严格的管控措施,受影响地区的部分同学积极配合疫情防控政策,留校过年.这是个不寻常的假期,同学们依然发扬着京剧人的优良传统,团结友爱,互帮互助,践行着" ...

  • 刘茂泉:【我在莱阳看电影】(散文)

    作者简介 刘茂泉 刘茂泉,笔名:文泉,山东人士,退休在家,文字娱乐,自诩老顽童,不走寻常路.  我在莱阳看电影 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到了莱阳.那时莱阳只有一家电影院,命名:莱阳电影院.电影院在城北枣行村 ...

  • 刘茂泉 薛玉芬:【滩港:一个令人终生难忘的地方】

    文/刘茂泉  薛玉芬   图/来自于网络 祝读者文友们2017年身心愉快 滩港:一个令人终生难忘的地方 ◎刘茂泉  薛玉芬 [作者简介]:刘茂泉,笔名:文泉,山东人士,退休在家,文字娱乐,自诩老顽童, ...

  • 刘茂泉:【村东面的那条大河】

    村东面的那条大河 ◎ 刘茂泉 [作者简介]: 刘茂泉,笔名:文泉,山东人士,退休在家,文字娱乐,自诩老顽童,不走寻常路. 在老南关村东面有一条大河,就是现在的蚬河,那时老百姓都叫它东大河. 平时水不深 ...

  • 刘茂泉:【莱阳的“裕”铁锅 】

        莱阳的"裕"铁锅    ◎ 刘茂泉 [作者简介]:刘茂泉,笔名:文泉,山东人士,退休在家,文字娱乐,自诩老顽童,不走寻常路.    朋友,你用过莱阳的大铁锅吗?你知道莱阳铸 ...

  • 刘茂泉:【找回老浴池的感觉】

    文/ 刘茂泉   图/源自网络 找回老浴池的感觉  ◎  刘茂泉 在1972年以前,莱阳只有一处可供洗浴的地方,莱阳人称那里叫"小河口",在现在的市委党校对门.现在那里已经开发成为 ...

  • 刘茂泉:【刘茂泉理发馆的故事】

    文/ 刘茂泉   图/源自网络 理发馆的故事 ◎  刘茂泉 据老人讲莱阳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公私合营之前,没有一家像样的理发馆.走集体化道路,是县政府把那些挑担子做理发工作的师傅们召集在一起,其中还有 ...

  • 刘健泉:难忘的童年见闻一一日本飞机轰炸重庆目击者的诉说(据王继明口述笔录)

    阅读本文前,请点击标题下面蓝色字体"温馨微语""关注"我们.欢迎指导,期待赐稿,体裁不限.诉说灵魂情感,传播社会万象,品论人生得失,关注百姓喜乐,倡导原创,感谢 ...

  • 山东作家‖【难忘的延安之行】◆刘茂桐

    作者简介 刘茂桐,中学高级教师,淄博市作家协会会员,多篇散文发表于淄博晚报.中国乡村杂志.中国门球之苑.中国老年体育.新老年体育等刊物. -难忘的延安之行- 2021年5月16日,我们山东团一行33人 ...

  • 【西南作家•散文】冉茂琼/难忘深山彝族年

    西南作家·散文 [西南作家·快讯]阿 月 /西南作家工作室联盟隆重上线 难忘深山彝族年 文/冉茂琼(四川攀枝花) 10年前那年的元旦节,恰逢家乡黑彝同胞过年的日子,我应彝族学生再三真诚的邀请,决定到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