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笔记:在古城的巷弄里行走
梁东方
到一个城市来旅游,究竟是跟团还是个人行,这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判断和选择的事情。我以前来苏州,直接都是去了远离市区的地方。这一次从车站坐公交车到虎丘,从虎丘走到阊门,也就选择住在了阊门里的老城区中。
这样,一个漫游老城区的大致规划也就在随后的步行中得以实现。从专诸巷开始,在这条平静温和充满了烟火气息的小街道里是找不到当年那舍身刺客的壮怀激烈的。不过找到沉淀到了角落里的贞节牌坊或者艺圃那样的世界文化遗产还是不难。
艺圃的妙处就在于其置身胡同深处的不同凡响,不仅汽车开不进来,就是骑车也不大好找,几乎只有步行者才能按图索骥在手机地图的指导下,曲折婉转地迤逦而至。远远地看见胡同深处有几个人站定了在那里低着头在手机上匆忙地鼓捣着什么,那就是艺圃的大门了。那是在进行苏康码验证和网上门票预约以及购票。
门口的一位工作人员以极大的耐心给每一位顾客详细地演示乃至直接操作认证与预约购票的全部过程。一个还没有完就又已经开始指导下一个了,他的热情被源源不断的客人给激发出来,形成乐此不疲的敬业景观。与他惊人的敬业相比,艺圃中的所见倒都没有超出江南园林的经验所料。不过有本地市民免费进来练太极拳的景象的确是网师园、留园、狮子林之类的更著名景观里所少见的。除此之外,江南园林以小见大,于咫尺方寸之地构造天地世界的基本套路都是一应俱全的。一群年轻人爬上相对海拔只有几米的山,坐在大树下的亭子里欢呼拍照,几个叽叽喳喳的大妈走路都已经颤颤巍巍了还不忘呼朋唤友的精神也形成足以与之对照的一景。
艺圃这样的园子妙就妙在隐在幽深密集的胡同深处,它周围的其他民居建筑尽管在它高大的围墙之外,却也正是它不可分割的外在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很完整地保存了旧日江南园林真实的环境处境。它明确地用现在的曲折幽深的互通告诉我们,它的确就是过去的一户人家,不是公园,不是做出来给旅游者看的景点。尽管现在要进来也是需要买十块钱的票的。艺圃完全演示了江南园林原来侧身其间的大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说它虽然即便不是绝无仅有,也已经堪称珍贵了。
同样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些至今被妥善保护着的老街区就是苏州城不亚于苏州园林的珍贵遗产了。这给我们随后走街串巷的漫游提供了理论自信,也为行走古老的胡同小巷的乐趣奠定了一定会广有收获的判断基础。
文物古迹是一回事,现在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的行止状态是另一回事儿。有时候我们坐在胡同深处的长椅上,长时间地哪里也不去地就只是坐在那里观看人们的生活状态,就已经是一种饶有趣味的欣赏。比如这个小小的丁字路口上,正对着路口的一户人家门开着,里面放出高声的歌曲联唱,都是五六十年代的老腔老调,根据这样的歌声基本上了可以判断坐在屋子里看不见的主人的年龄。
一个大妈泼辣地站到他的门前,对着黑洞洞的门里喊:你干嘛这么大声,你惹到我了,惹到我可没有你的好处哦!黑暗里的人也不吭声,是不是默默地笑了也不知道,只是将音量调小了很多。
呵呵,你还是不敢惹我哦!
外面坐着打扑克的人们轰的一声都笑了,笑的同时一起向这边瞄上一眼。连带着向旁边一直坐在属于他们的位置的长椅上的我们再次看了一看。这时候一个胸前挂着的手机外壳上装饰着一个大大的猫头的女人,拎着刚刚买的菜走过去。然后是一个打扮入时的年轻女子迈着模特步走过去,她穿着短裤的光腿和画了浓妆的面孔同时吸引了大家的注意,而正因为大家都去注意了,所以那年轻女子的表情之间就越发有了一层T台上标准的面无表情。这样走过街道的观看和被观看之间,就是胡同里的居住法则中的重要的一种。摊开在一个平面上的生活,互相之间就总有比立体到一栋大楼里的生活更多的参与感。
这是小胡同,到了大街上,比小胡同宽敞很多,单向能走汽车的大街上,这种情形就会相对减弱。那样的大街上,才是鳞次栉比的店铺的天下。从小胡同里出去的人们,都要到那样的大街上去采购,菜市场蔬果店饭馆药铺五金土产日杂一切生活中的所需应有尽有。骑着大二八自行车的老年人,骑着电动车瘦瘦的光腿上有绿色的纹身的女孩,拉着购物小车的驼背大妈,全身心地抢购着刚刚削出来的茭白的奋不顾身的大叔,在这个蓝天白云的周末上午将这条街上的全部视野都占满了。
我们买了几根香蕉,买了一瓶水,还买了一根从来不会买的冰棍……不知道为什么,在这样的环境里采购和当场的饮食兴致都很旺盛。这种没有高层建筑的矮矮的街道视野里的生活栖息之状,像是七八十年代的旧日景象,也像是某种依然带着温馨的梦。
后来虽然又经过了很多所谓景点,比如泰伯庙、五峰园、唐寅祠等等,有的不开门,有的则完全是街心花园式的随便出入,其间的所得与这样在街道上的观感比起来,一点也不更强烈。它们都是这老城漫步的林林总总的收获的一部分。景点只有在这样的意义上才称得上景点,它们不过是古城生活格局中的一个点而已,绝对不只是不远千里而来的人唯一要去看见的建筑和历史,而更是古往今来的漫长厚重、庸常精彩的本地叙事的小小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