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多说:一带一路怎么可能没有喜多郎
打开网易云音乐的推荐专辑,突然跳出一张央视制作的《丝绸之路》专辑。
这张唱片是2006年央视拍摄的大型纪录片《丝绸之路》的片头、片尾主题曲和背景音乐,都由西安音乐人程池创作。
记得是在2011年吧,一个夏天,银川的一个音像店买得的。那天陪朋友去买影碟,他在那挑个没完,我则漫不经心的在店里转悠。看到有个打折专柜,放着一堆CD,定价是一张是3块钱,都是民乐之类的。就一一翻检起来,那会买CD的人已经很少了。就连音像店推的都是车用CD,什么发烧天籁之类的。然后这张《丝绸之路》的CD就出现了。
对这张CD兴趣起初不是很大的。
国内以丝绸之路为背景创作的音乐,或许是自己孤陋寡闻。自从迷上了喜多郎的音乐后,觉得能够超越喜多郎《丝绸之路》的音乐专辑到现在也没有吧。
喜欢喜多郎的音乐应该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当时20岁上下的我,除了摇滚乐,还对古琴和一些新世纪音乐感兴趣。
第一次听喜多郎的《丝绸之路》是在1991年,时间忘却了,那会听的是磁带。
那一年,能听上喜多郎的磁带也得想方设法。好在我们有个小圈子。不知是谁弄了一盘磁带,至今还记得开头电子合成器模拟出的丝路驼铃的天籁之音。至于喜多郎是谁,也不太了解。朋友说这人是日本人,娶了日本一个黑帮老大的女儿。反正都是传奇。
此后就一发不可收拾。《敦煌》《飞天》《天界》《气》《宋家皇朝》《天与地》《绿洲》《西方》《千年》《天竺》《远古》《大地之母》《印象西湖》《空海之旅》(1-4)、《天际回响》《思慕》……从磁带到CD,那些年,不知买了多少。
喜多郎的专辑,当时在国内的盗版好像多的数不清。我也搞不懂是盗版还是正版,或者是引进版,只要遇见了就买。不知不觉就积攒了一大堆。
那会儿我们这个小圈子,大家都喜欢诗歌,不管学的专业是绘画还是中文,聚在一起就是聊诗歌、艺术什么的,20岁上下的年纪,少年心气,几乎是没人能一瓶3块钱的铁盖银川白下肚,佐酒菜不外乎几毛钱一袋的花生米,蚕豆,而烘托气氛的就是喜多郎的《丝绸之路》,也有翻译成《丝路》的。
好像那次我们还骑着自行车,在诗人海子忌日那天,跑到了镇北堡。那年的镇北堡,还是一个废弃的古代堡子,荒凉寂寥,窑洞里只有一个老太太,给我们盛了几碗凉水。说儿子放羊去了。然后我们就把带着的纸钱在宽大的城墙上焚烧,背景音乐就是喜多郎的《丝绸之路》。现在回想起当时的气氛,还是颇有些青春苍凉的意味。喜多郎的音乐飘渺无形,在古堡的上空弥漫着空灵之音,从砖头般的录音机中一波波的悸动着我们的心灵。
在以后,在写作中经常播放这喜多郎的音乐,有的磁带磁粉也磨去了不少,声音颤颤的飞起在书房的斗室中,屋外是黑暗或繁星点点,在西北的一个小城,聆听喜多郎的音乐 就此定格于一个时代的记忆中。
关于喜多郎的音乐分析,也许有很多的艺术性的语言来说。而我也只不过是说说往事而已。央视纪录片《丝绸之路》的CD,我还是以三块钱的价格拿下了,创作者程池,看简历,也只比我大了一岁,1971年生。对这张CD,还是比较喜欢,相比喜多郎的丝路题材的音乐,程池的更中国化,更融入我们的传统,其中的吟唱诗文部分还是很有味道的。而喜多郎,则是纯粹的音乐,加入了很多不同形态的民族乐器演奏,其中很喜欢富丽堂皇的唐乐部分,还有日本传统乐器的介入……她们能更深的抵达听者之心。
但不知什么时候,对布鲁斯,爵士乐的兴趣越来越浓厚了。喜多郎的音乐聆听就突然中断了。今天一个偶然的机会又突然相遇,就写下了这些文字。
人,是很容易遗忘的。
现在一带一路炒的很热,而喜多郎早在多年以前,就完成了关于丝路音乐的创作,到今天,大概也不会有人超越他吧。很多纪录片中用的都是他的《丝绸之路》的背景乐。关于一带一路的音乐现在有人创作吗?如果有,想超越喜多郎应该也很难?
我只想说,热衷一带一路的人们,应该聆听喜多郎的丝路音乐。让心入一些天籁,少一些跟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