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有人处处顺风,有人处处碰壁?

很多人都不喜欢那些因为会说话而得到升迁的高层。

但我说句实话,一个人的表达基本上能够反映出他的认知。

生活中那些口齿不清的,逻辑混乱的牛人,有的是装的,比如二战时苏军元帅朱可夫。

历史上他头脑极其清楚,思维非常睿智,平日里的表现也都如此。

但唯独斯大林在场的时候,他会故意把自己的想法说的磕磕巴巴,让人听了稀里糊涂,但会把要点在混乱的逻辑里表达出来,再添加上一些幼稚荒唐的内容。

别人听了一头雾水,斯大林却能抓住要点,抛弃那些外加的幼稚的内容,加以梳理之后再自己清晰的表达出来。

这样大家看起来,思路就是斯大林提出的,就对斯大林无比的崇拜。而朱可夫也就免得抢了风头,被忌惮。

另一种呢?是真磕巴。比如韩非子,干脆就是个结巴子。但你看他的书,五十五篇,非常精要,可见这个人极其明白,只是得了口吃病。

换句话说,除了语言功能有障碍。如果一个人,已经正确的,真实的表达了他的想法,仍然不靠谱,那这个人的水平,就到这儿了。

所以,通常情况下,一个人说出来的话,代表了他的认知水平。

但你不要认为反过来也成立,一个认知水平高的人,未见的就有很强的行动能力。

比如马谡,这是个非常优秀的参谋人才。

他本来没啥问题,只是诸葛亮不应该因为私心,想让他立功就安排他去做一把手,去统军。

所以,说的对的人,不一定能做到,但说都说不对的人,只要不是结巴子,通常不足以胜任。

所以我们对一个人的判断,会基于两点:

他说了什么,他做了什么。

比如项羽,这个人甭管有多大能力,有多大气魄,他的认知其实非常低。

任何一个场景下都能够得出这个判断。

比如垓下之围,他临终唱的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仅仅凭这句话,很多人才就已经不想追随了。

这句话翻译过来,潜台词是什么?

是说:我的成功是因为我力气大,有气魄,有能力,而我的失败是因为我运气不好。

我们曾经有篇文章里,有个读者留言。

他说,大多数人都会把成功归为自己的能力,而把失败归咎为运气。

所以,大多数人都无法认清自己,活的稀里糊涂而且非常痛苦。

他说的很对,因为真相是反过来的。

你得把成功归为运气,把失败归咎为自己的能力。

所有认知高的人,都会这么想问题。

换言之,项羽这个人,虽然具备了无与伦比的军事能力,他一句话就把自己的level给卖了。

这会导致很多人不愿意追随,比如张良,陈平,范增这种谋士。

当然,远在这之前,项羽已经多次暴露过自己的认知。

鸿门宴的时候,范增已经很烦他了,撂下句“竖子不足与谋”。

就是说:我实在不想和这个蠢货共事了。

再比如有人劝说他定都咸阳,他非说什么“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

劝他的人就很失望,说他真的是“沐猴而冠”。

看着穿着人的衣服,还以为他很牛,实际上,衣服下面的认知,跟猴子是一样的。

我讲这个典故是告诉你,判断人有两点,第二是做事,第一是说话。

为啥说话摆在第一?因为这个判断成本低。

比如公司里要安排一个人负责一个几千万的项目,你给他机会还是不给呢?

如果要靠等他做成了就认为他可以,做败了就认为他不可以,那成本太高了。

谁也不想花这么多钱在一个不确定的人身上,所以说话才是第一位的。

人家会先听你说什么,通过你的语言来判断你的认知水平,再考虑要不要在你身上赌几千万这么多。

你看到了,因言获取机会,几乎是获取机会的唯一途径。

我们确实不知道一个认知高的人就一定能把事儿做成,但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认知低的人,根本不愿意有人在你身上投入。

所以生活中你会发现,那些思路特别清晰的人,往往一生的运气看起来都很好。

就是处处有人给他机会,处处有人提拔重用。

这个道理很简单,他的认知在给他披荆斩棘,开辟道路。

他的认知在告诉周围的世界,用这个人,在他身上投入,尝试他,是一件低风险高收益的事情。

举个现实中的例子。

十年前,我在做架构师的时候,公司里来了一批应届硕士。

有个学生在自我介绍时说:

自己在学校里号称linux高手,如何如何牛逼,来到这里,听说也有高手,想要彼此切磋一下。

我记得这哥们入职后就被安排移植一个协议栈,弄了几个礼拜,开会的时候,我的上司Z问他,有啥结果?

他回答说,这么复杂,这么难,怎么可能搞的定。

Z勃然大怒,跟他说,你不用搞了。

然后扭头告诉某个与会者,负责调试驱动的一个工程师,告诉他,你来搞。这点屁事,你拉泡屎的时间,就搞定了。

那个应届生听了,愤愤然,又不敢出声。

直到我离开那家公司,那个应届生似乎也没成长成一个合格的普通工程师,而与他一起来的另一个应届的硕士同学,就很适应。

我还曾经写过他同学的故事,那小伙后来去另一个城市与人创业赚了笔钱,买了套大房子,现在又混入顶级互联网公司,混的如鱼得水。

为什么都是同学,一个混的不错,另一个上来就碰壁呢?

我们来看看他到底犯了什么错误。

他一共犯了三个错误。

第一、对技术本身判断失误。

也许他在学校里,表现的比较好,但学校是个幼稚的环境,所谓的高手,没有价值。

在大家都在玩游戏的环境里,你会敲两行linux命令,会装个系统,你都算高手。

所以,他那一句话,让下面所有的职业玩家们听了立刻知道了一个信息。

这个信息就是,他完全不了解学校以外的世界。

别说他不可能是高手,他的教授,也只能写写论文,忽悠忽悠自然科学基金,一旦出来面对市场,那个落伍很多年的技术,根本没价值。

可是,他居然不知道这一切,可想而知,此人有多呆子。

第二、为人非常冒失。

他对自己的水平没有正确的判断,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在这种局面下,居然敢撂下一句像战书式的话。

可见此人有多冒失。

这比慈禧太后对着八国联军同时宣战还要可笑,你了解对方么?你了解自己么?

第三、他不理解自己接下来的处境,也不理解公司是怎么运作的。

公司不是竞技场,而是一个围绕市场为目标的,企图盈利的团队。

说白了,牛逼一分钱都不值,牛黄才能卖钱。

你的目标从头到尾都不是证明自己比别人牛逼,而是证明自己有价值,能够在团队中找到位置,能够让团队因为你的存在更加容易获利。

很显然,他一脑子浆糊,把公司当学校,以为这里还有考试分数排行榜。

一句话,曝露了三点,你想想,下面的人里,但凡头脑清楚的,会怎么看这孩子?

三个字:拎不清。

一家公司,每年都会有大量名校的应届硕士,只有上来就表现出头脑极其清楚的个别人,才会有人肯培养你,给你机会。

中间大部分也不出众,也不傻的,会按部就班慢慢发展。

至于上来就拎不清的,派去打打杂,自生自灭好了。

这就是他接下来要面临的命运。

可是他呢?一无所知。

他不知道,自己的一句话,就让他一上来的处境,归到最差的一类里去了。

接下来,不会有人给他任何指点,他要在社会这个大熔炉里,靠碰壁,一路碰下去。

我们有很多人,都不理解,自己的出发点是好的,自己很想要奋斗呀,自己很想要努力呀。

为什么周围的环境对自己如此残酷?别人从来不给自己任何机会?甚至有可能欺负自己?

很简单,你留给别人的印象有问题。

我们每个人在走入社会的过程里,每一句话,每一件事,都是不停的在展示自己的过程。

你要奋斗,你要变好,那是你自己的事情,别人不是你妈,没有配合你的义务。

在别人看来,他们有他们的成本问题,你让人家觉得在你身上的试错成本低,人家才肯试错。

你一开口就让人家觉得在你身上的试错成本很高,那谁都不肯冒险了。

有的人,就像那个昔日的应届生一样,一直碰壁碰到中年,都不理解为啥自己的一生如此坎坷。

其实没有为啥,因为始终留给周围的人的印象是:拎不清。

人越是拎不清,往后就越难拎的清,因为越往后,随着年龄的增大,周围的人越懒得纠正你,越懒得帮你走出这个困境。

时间久了,很多人忘了起点的故事,渐渐的以为是性格。

以为有的人性格好,所以一生下来就顺,处处被人提携。

其实性格就是一天一天的经历形成的,如果一个人3岁就拎得清,知道怎么降低别人在自己身上试错的成本,那就会形成迭代效应。

越来越多的人要来帮你一把,越来越多的人把你往更加拎的清的路上引,那你也就自然觉得生命很顺利,处处是贵人,处处是机遇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