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强《说文解字》之《说“田”》
无名氏《田字诗》:“一声水来田舍没,田家有泪和水流。只望田为富字底,那想它是累字头。拖下脚来甲字首,伸出头来不自由。田在心上常思苦,田在心中慮不休。纳甸出在躬田汉,租佃实为伴田奴。莫道诗吟田为福,应加田家壘壘愁。”
说字
“田”是象形字。甲骨文的“田”字,就像一块块分割整齐的田地。“田”的本义指耕种的土地。许慎《说文解字》云:“田,陈也。树谷曰田。象四口,十,阡陌之制也。”所谓“陈”,就是陈列种谷。“树谷曰田”,是说田地是用来种庄稼的。“田”字外面的“口”,代表四周的边界,里面的“十”,代表东西南北纵横交错的田间小路。明人张岱《快园道古》中有个字谜:“四山纵横,两日绸缪;富是他起脚,累是他起头。”说的就是“田”字。前两句讲“田”的结构,像四个“山”字交错在一起,又像两个“日”字纠缠不清;后两句则语带双关,既点明了“田”在“富”字和“累”字中的位置,又道出了生活的哲理:田地可以使人发家致富,也可以让人奔波劳累,不堪重负。
说词
田赋。中国在历史上是传统农业国家,历朝历代统治者均主要以按田亩面积向人民征税的方式来维持国家机器的运转。这种按田地征收的赋税,称为“田赋”或“田租”。《春秋公羊传·宣公十五年》载:“初税亩。”据说这是我国史书关于田赋的最早记载,时为公元前594年。到鲁成公元年三月,“作丘甲”,意思是征收军赋,每家每户都要制作盔甲。鲁哀公“十有二年春,用田赋”,田赋开始成为常年征收的税目。清人孔广森《春秋公羊经传通义》对此评论道:“古者公田,籍而不税,有武事然后取其赋,故赋之字从贝从武。”“今鲁用田赋者,是无军旅之岁亦一切取之,厉民甚矣。”从前鲁国只有在打仗的时候才向人民征收田赋,所以“赋”字由“贝”和“武”组成,表示战争的开销。从鲁哀公开始,即使不打仗,也要征收田赋了,统治者的吃喝玩乐,全由人民买单。如果统治者不知节制,穷奢极欲,人民的负担就会很重,所以孔广森说“厉民甚矣”,意思是可把老百姓给害惨了。以田地而论,一部中国史,就是土地斗争史:人民渴望拥有自己的土地,可以自由支配土地的收成,过上富足安康的生活,或者至少能够维持生计,解决温饱,正如孟子所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孟子·梁惠王上》)而统治阶层则是千方百计蚕食、侵占、掠夺人民的土地以及土地上的收成,以此自肥,挥霍无度。由土地问题引发的矛盾与斗争,此起彼伏,循环往复,贯穿整个皇权时代。即使在全面取消农业税的今天,“三农”问题仍然对社会稳定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不可等闲视之。
说诗
旧时无名氏有《田字诗》云:“一声水来田舍没,田家有泪和水流。只望田为富字底,那想它是累字头。拖下脚来甲字首,伸出头来不自由。田在心上常思苦,田在心中慮(虑)不休。纳甸出在躬田汉,租佃实为伴田奴。莫道诗吟田为福,应加田家壘壘(垒垒)愁。”一场洪水袭来,农民颗粒无收,还要应付官府和地主的种种压榨与盘剥,天灾加人祸,正应了张岱的那句字谜:“累是他起头。”又,范仲淹《书扇示门人》:“一派青山景色幽,前人田地后人收。后人收得休欢喜,还有收人在后头。”这首诗以田地作比喻,寓意深刻,引人警醒。泛而言之,人的名誉、财富、权力、地位等等,并非一成不变、恒久享有的,如果不居安思危,所有的一切,都将烟消云散。
说典
据刘餗《隋唐嘉话》,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天退朝回到后宫,恶狠狠地说:“会杀此田舍汉!”文德皇后见状,赶紧问道:“谁触忤陛下?”李世民答:“岂过魏征,每廷争辱我,使我常不自得。”魏征是唐朝“一代名相”,以敢于冒犯龙颜、直言进谏著称,经常在朝廷上顶撞李世民,惹得李世民十分恼火,因此大骂魏征是“田舍汉”,即乡巴佬,是对农家子弟的一种蔑称。文德皇后听闻李世民如此臭骂魏征,隆重地穿上朝服,向李世民道喜:“妾闻主圣臣忠。今陛下圣明,故魏征得直言。妾幸备数后宫,安敢不贺?”这番话不但打消了李世民的杀心,而且使其更加重用魏征。李世民曾称文德皇后为“良佐”,她真不愧是一位贤内助,勇于匡正丈夫的错误,而非毫无原则地顺从以邀宠。贞观之治,有她的一笔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