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感】小学校大学霸 || 金矿
作者:金矿
眼下高考时节很是紧张,凭分录取用乡野的话说是硬门槛子,全国考生上百万,悬差一分,这成绩就会降低排到近万人之后。其实也没有办法,你说不凭分录取,又凭什么标准才能上名牌大学呢?
所以,现在择名校已形成风潮。很简单,就我们淮安说,省淮阴中学和淮安中学悬殊居然那么遥远,淮阴中学既能出大市状元,考北大清华的生数也在全省前列,而淮安中学,不说考上全国名校,就是考上一本者都感到荣耀,我的孙女儿就算很努力了,也不过只考上二类本科,在学校也算中等以上了,至于那些像三星高中连二类本科都寥寥无几。
眼下初中高中也都凭高分录取,农民子女到城里上个好学校(民办),几年要花多少钱,这是我们这些穷苦人家特别酸痛的事,几乎把家庭全部收入都贴上去,甚至还负债,学杂费、择校费、补课费、陪读费,还有好多无名费用,真是很难承受。孙女虽然只考上二本,这几年中学培养费用已经下去十大几万,不堪回首。还有大学、读研、考博,家庭付出就更难想象了。
我当时十二岁考入初中,应该说智力还属较好,那一年黄浦中学录取线是一百二十分,而宝应中学农村班收下面一百六十分以上的学生。我考一百六十七分,理应上宝中,但我们外县同学能到黄中就是人情,哪还有非分之想,再说也没想到能有第一志愿,也就心安理得上黄浦中学了。
你不看,高分已经被宝中选走,可这小小的黄浦中学还是宝应很出名的名校。宝应全县考高中的状元还就出在黄浦中学。在今天叫人真难以理解。当年我上初一,初三一位同学中考是全扬州总分第一,在江苏省也排前。参加全省学代会,还是扬州地区领队。后来是宝中学生会主席、黑板报主编、宝应县团委副书记,在文革之前,他在宝应学生中称得上学生领袖。说他是学霸一点也不过分。
这里我们不妨追溯当年黄浦中学办校作风。最高峰时只有五个班,而我们读书时只有三个班。也就是初一初二初三各一个班。因为困难期间,农民生活困苦,生源逐步减少,我们在校伙食每天几两米,中午就是两分钱的老菜汤。记得我们临毕业,班级还剩三十几个同学,而这些同学还来自宝应城镇、泾河、黄浦、黄腾、中港、城郊、望直包括我们淮安南闸八个公社学生。
当时学校办学条件很差,我们上二年学校还没有一副篮球架,学校图书室图书加起来不到五百本,物理化学生物课没有教学实验器材,老师教学除了课本还是课本。这样学校怎么可能出现全省都很有名的学霸呢?
前不久,我会到当年老学霸的学长,就同他扯谈了当年黄浦中学的教学情况。他谈到当年黄中对教学抓得很紧,关键是取决教导主任。这一点我倒相信,因为当年校长虽然在学校很有权威,毕竟是一位农村干部,文化也就是初中,他不教学,只抓学校校风,记得我们看到他特别威严。可以说学校没有学生不遵守纪律,他经常召开学校学生干部会议,团支部会议。他开校会,总会表扬一批优秀同学。老校长抓校风很是得力,不过他后来有好长时间离开学校,被县抽去搞社教运动。
应该说学校教导主任是管理学校管理教学的高才,这位女士叫任萍,是我最初见识的高文化人,她的口语文学逻辑严谨,当时教我们政治《社会发展史》,她那艺术地口语表达,语调抑扬顿挫就像唱歌一样,甚至像报幕员在精彩报幕,叫你上课不想滑掉她所讲的每一句话。是标准的口语秀达人,经常把所讲的内容罗列成一连串的排比句。我们这些爱好语文同学听了很舒心。
她这领军称得上是普通教师的楷模,也是普通教师的榜样。那三个年级老师都很钻研自己的教学业务,单轨班级,学生学习气氛很浓。老师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很强的责任心,让这些学生都成了浓缩的精品。
黄中五十五年后的师生情(老师请客)
我爱好语文,当年初中语文主科教学很是突出。学校有一面墙的黑板报,就是学校的校刊园地。那黑板报办的还真是高质量,缮写、美工、通讯员、编辑都是每班学生中语文精英。分成几个主题版块,有小荷尖尖,有校园鲜花,有学习一得,有青春畅想,有学生论坛。当时主编就是初三这位学霸,他就曾有几篇发表全国中学生杂志和少年文艺杂志。我分析像他的作文在全国中学生中都少有,写一篇作文语文打一百分,在全校传观,有点像刘绍棠,居然初中写《青枝绿叶》编辑到他后来自己学习的高中语文课本。
后来也就是这位学生中考在扬州专区考上第一名,一到宝应县中学就担任学校团委书记学生会主席,参加省学代会,上学期间被聘共青团县委副书记,成了在江苏省都出名的大学霸。也就那一年,黄浦初中在百分之十五升学率的比例中,三十个学生有十人考上宝应县中,有十人考上一般高中,比例竟然达到百分之六十七,连宝应中学初中考学都远远落后黄中。
也就是那位学霸,也算生不逢时,属于老三届六七高中生,高校停办,不然可是全国最高学府的料子。不过后来走上社会仍然刻苦钻研,首届自考成为千分之五的本科大学生,到四十岁时又自修法律、政教、外语几个专业,做了二十多年高级中学的校长,为宝应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
如果在今天,在一所乡村普通中学能出现全省学霸,那就太神奇了,那真是标准的卫星上天了。为什么呢?这可是值得大社会人们思考的大问题。农村的孩子智力不低下,他们也同样渴求奋斗超群,进入教育的高等殿堂呀,可惜,太难也……。
作者简介
金矿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淮安区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淮安区首届文化艺术名人,南闸民歌非遗项目省级主要代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