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推荐)蒋登科/儿童的世界满是美妙
儿童的世界满是美妙
——序孙澜僖诗集《泥娃娃》
蒋登科(西南大学)
蒋登科,四川巴中人,文学博士,美国富布莱特学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重庆市作家协会评论委员会主任,西南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新诗研究所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江山代有才人出。最近这些年,我谈过好些诗人的诗,从60后到70后,再从80后到90后,现在轮到00后了。在感叹时间流逝的同时,也欣慰于诗歌艺术的发展和诗坛人才辈出。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即使当下的诗歌处境已经远不如从前,但爱诗的人始终存在,而且一代一代无穷尽。
我一直对中国诗歌的未来充满信心。当我读到孙澜僖和她的同龄人的诗的时候,这种信心就更加明显。澜僖从9岁就开始发表作品,到目前为止,已经在很多儿童报刊和文学刊物上发表了诗作,获得过多种奖项,而且有作品被收入到一些有影响的选集中。在她这个年龄的时候,我还在大山里漫山遍野地疯跑,根本不知道诗为何物,更谈不上诗歌创作。我有时在想,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啊?在我看来,她至少是一个具有文学天赋的孩子,而且对诗歌创作充满兴趣,并有着不断进步的渴望。有诗歌陪伴的童年是幸福的,用诗歌滋润的人生之路也应该是充满梦想和色彩的。
每个人都是从童年走过来的,只是每个人的童年有着不同的滋味。我记得很小的时候就喜欢读书,但是在那时的农村,哪里有什么书可读呢?于是,我经常到生产队长家里去寻找那些过期的报纸,读上面的新闻和文学作品。我非常佩服那些能够发表作品的人,觉得他们非常了不起,甚至很伟大。我们小时候的知识面非常有限,见识也少,在当时,县城、省会、首都等等,在我们心目中都只是一个个遥远的概念,根本没有想过可以去到那些地方并留下足迹。我们当然也没有多么远大的梦想,几乎每天与大山、森林、小溪、泥土为伍,没有支撑梦想的土壤。当我读到澜僖的诗歌作品的时候,我真的为她高兴,为他们这一代孩子高兴。他们不但有了好的生活环境,有了远足的条件,可以见多识广,而且能够通过文字把自己的感受、梦想、苦恼抒写出来,有些作品还可以在刊物上发表。关键是,诗歌界的很多长辈还为她写下了许多评介文字,对她给予鼓励。在我们那个年代,这些事情是想都不敢想的,即使写了,也没有谁来关心,更不可能和那么多知名的人士扯上任何关系。
儿童天生就是诗人,只是我们有时对他们关注不够,很少站在他们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内心和情感,更很少去发掘他们在诗意发现和表现方面的潜力。对于儿童来说,世界都是新奇的,这种新奇感是诗歌创作的动力,也是诗意的来源。无论在题材上还是情感取向上,澜僖的诗都拥有她那个年龄的特点。她的诗,写的多是自然景色、家庭趣事和校园生活。在她的心目中,世界上的一切存在都那么美好,都充满魅力,《桃花,催红了春天的脸庞》:“你收集所有的红霞,在三月/催红了春天的脸庞。还有你怀里的童话/也粉红着呢//桃花,你把梦也染成红色吧/最好,带上袭人的香/这样,梦里梦外/都是一片春的海洋了”,在她的眼里,“桃花”、“红霞”、“春天”、“童话”就是一个美好的世界,而且还赋予了本无花香的桃花以“袭人的香”,这样的发现是属于孩子的。在情感取向上,她的诗单纯而充满梦想,乐观并拥有点滴的忧郁,比如《绿色的邮卡》中有这样的诗行:“顷刻间,我变成一片叶子/顷刻间,我化成一缕阳光/我要把一株株小草、一棵棵小树的梦想/染上十万里浩荡的春风”。作者的想象确实不同一般,由绿色想到了“叶子”、“阳光”、“小草”、“春风”,这些想象都与小诗人的生活积累、知识储备和对世界的理解有关,没有受到过多知识和思想的牵绊。当然,任何年龄的人都有他们自己认为的苦恼和沉思,澜僖也有自己对生活的独到见解。外婆离开了,她满怀不舍和思念:“河边的垂柳依然青青/可我饱含的热泪/一刻未停//外婆,我心里最温暖的名词/此刻,您却挤压出我满眶的泪水/来浇灌这河边无数的柳丝”(《再见,亲爱的外婆》);《楼上的树》有这样一个诗节:“不要说你永远在这里/其实,我也和你一样/囚禁在课堂/来,让我们长出翅膀/飞向远方”,诗中既有对课堂学习的判断,也充满了对自由的渴望。她甚至开始追问很多在成年人那里已经有些麻木的问题,比如《绿色的希望》有这样的诗句:
曾经,这里的天空蓝得发亮。
如今,雾蒙蒙的,
这是为什么呢?
曾经,这里的森林郁郁葱葱。
如今,光秃秃的,
这是为什么呢?
曾经,这里的河流清澈见底。
如今,昏暗暗的,
这是为什么呢?
这些追问或许不深刻,但我们必须承认,孩子确实发现了一些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这中间蕴含着儿童的单纯,而这种单纯可以反衬出成人的麻木。在诗意的发现上,孩子在很多时候是成年人的老师。
澜僖的内心世界是丰富的。她不只是关注和自己有关的事情和经历,而且在作品中流露出一种责任感,抒写了一种“正”的思考。《河流》抒写了作者将自己投入到大自然甚至人生长河中的内心体验:“一条河流,在梦里穿行/蜿蜒的脉络/绘织大地的丰饶和美丽//一条河流,在生命里穿行/激荡的水波/抒写人生的浩瀚和传奇//呵,梦中的河流/流过夜的寂静,奔涌成明媚的眼波/呵,生命的河流/淌过如花的年轮,把每一个平凡的日子/当成琴键,弹起浪奔浪流的歌”,“河流”、“梦想”、“人生”等等,组合在与河流有关的诗篇之中,显得非常妥帖,给人一种流动感,而这种流动感和诗人意识到的人生有着同一的脉络和跳动。她的有些作品中还抒写了具有哲理意味的体验,让人吃惊,比如《残雪》:“瑟瑟的诗行/在大地上改写//阳光是一枝败笔”,“阳光是一枝败笔”使人眼前一亮,我们不得不佩服诗人的大胆和勇气;《一朵花》中有这样的诗行:“啊,世界如此美妙/千万不要用我们有限的眼光/来丈量”,她居然发现了“有限”与“无限”这样的话题,而且意识到人自身的局限;《雪》:“窗外的雪花 漫天飞舞/每一片都有着自己的轻纱/在风中坠落/化成一滴小小的水珠/被遗忘的颜色/白色为什么是白色/它遗忘了自己 在迷雾中徘徊/灰色为什么是灰色/它被人们遗忘 落寞地躺在颜料盒里”,由物及人,由外及内,由小及大,诗人在诗歌创作中的内化工夫确实了得。《相册里的时间》有这样的诗行:
相册里的时间
永远停留在那一刻
但我们生命中的河流
无尽绵延
早已没有了交点
诗人对时间非常敏感。对于诗歌创作来说,对时间的独特解读是诗人深入现实、人生的不可或缺的重要角度。
关于对现实的关怀和“正”的力量的发现及抒写,我想特别提到《你们能回家吗——为留守儿童而歌》。这首诗或许不是澜僖诗歌中最引人注意的,也不是最优秀的,但它抒写了诗人对留守儿童的心灵世界的关注和理解。作为同龄人,她或许比成年人能够更容易走进那些孩子的世界里,尤其重要的是,她真正理解了这些孩子渴望的是什么:
……
只是晚上总会起身
站在院墙边
朝远方望去 无尽的山峦重叠
化为了一张亲近而又模糊的脸
但远方一直是远方
是无法抵达的天堂
于是 你只好 在梦里
流着泪 呼喊
爸爸妈妈 过年了
你们能回家吗
这样的诗句,读起来使人心酸,也带着亲情的温暖。她或许还不知道这些孩子为什么会成为“留守儿童”,但她和这些孩子在心灵上是相通的,其间透露出一种同情和关爱,蕴含着一种大爱的精神。
我不知道澜僖读过多少他人的作品,包括外国的、传统的诗歌作品,但我从她的有些作品中读到了一种传统诗词的韵味,比如这首《秋》:
挽一笼轻纱 听两只昏鸦
叶子从树上飘零而落
吱呀
铺几许黄沙
拾一把桂花 煮一壶清茶
任凭流水逝去
叮咚
品一杯浮生
赏一树红花
这是小诗人新近创作的作品,她使用了一些单音节词,使用了一些象声词,使用了一些传统的意象,采用了虚实相生的手法,使作品具有了别样的意味,比她过去的一些作品显得更优美,多了一些文人味道,有了更丰富的向内的体验。我们或许可以换一个角度来看,因为小小年纪就外出求学,远离了父母、伙伴和其他亲人,她的感悟更加深入内心,在很大程度上抛弃了初学写作时曾有过的理念先行的不足。同样是新近创作的《可不可以》也可以为此提供佐证:“我可不可以/用鱼杆/钓一片月光/把她放在/没有星星的地方//我可不可以爬进烟囱/偷一小罐炊烟/密封/放在遥远的地方//好让想家的人/知道/家一直都在那个地方”,“月光”、“炊烟”在诗人那里是“家”和思念的象征,这些意象对于一个想家的孩子来说,显得特别亲切,因而在对月光、炊烟的反复吟咏中,诗人实际上也就抒写了对家乡、亲人的深深的想念。
可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人生阅历、知识储备的不断丰富,澜僖的诗越来越切入了诗的本质,诗味越来越浓。从童年诗心态到少年心态,澜僖的诗在不断发生着变化,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她的大量作品,清楚地捕捉到她在艺术上发展、变化的脉络。
我曾经读过很多儿童诗,也为一些儿童诗诗人(不是儿童诗人)写过评论,但我所读到的儿童诗更多地是成人创作的,有着明显的成人心态,或者说是尽力以成人身份、心态去揣摩儿童的心灵世界。澜僖的诗完全出自儿童、少年时期的情感体验,它带给我们的是一个别样的世界,一个纯粹而美妙的儿童、少年的心灵世界。
我在前面说了,澜僖和他们这一代孩子是幸福的。就澜僖本人来说,更是如此。她有非常爱她的诗人父亲和医生母亲,随时关注着她的身体和心灵的成长。也是因为她的父母,我在多年前就开始关注她的创作,时常去她的博客溜达,也读到了她的父亲转发给我的一些作品。我多次在她的博客中留言对她给予鼓励,但我没有撰文对其作品进行较为系统的评论,主要是想对她的创作进行更多的观察。这一次,梓文告诉我,孩子要出版诗集了,而且我也感觉到她在创作上的进步比较明显,所以答应为这本诗集写点阅读感想,为孩子祝福和鼓劲。
最后要告诉澜僖的是,诗是一种美好的存在,但对于人的一生,诗又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我经常说,一个人不一定要成为诗人,但一定要成为有诗意的人。诗意可以给人生带来丰富的色彩。在这个年纪,除了诗,我们还有更多的事情要做,比如课业学习,比如知识积累,比如对他人和世界的关注,等等,一定不能因为爱好诗歌而放弃其他。我记得,吕进教授曾经说过诗人应是博识家。一个人只有在具有了丰富的人生与知识积淀这一前提之下,才有可能成为优秀的人,也才可能成为优秀的诗人。
祝贺澜僖,期待她创作出更多美好的诗篇,祝愿她的人生成为充满诗意的成功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