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场版动画常面临瓶颈,《夏目友人帐》是如何同时获得票房与口碑的?
网视导读:国内的动画市场一直处于较为尴尬的地位,在国内电影票房前十名均破20亿的情况下,动画电影破10亿的影片还是仅有4部。在动画电影的处境普遍并不太好的情况下,往往是衍生作品的剧场版动画往往存在着某种瓶颈,成绩更显惨淡。
(图片来自贴吧网友@泯月照魂曲)
动画电影票房能突破1亿,便是一件难能可贵的事情。而这一次,《夏目友人帐》在上映7天后,距离1亿的预计票房已经不远了。
在上面的统计表格中,我们能看到《哆啦A梦》与《名侦探柯南》的名字,在榜单的末尾还有《火影忍者》,尽管有这几例成功者,但引进的剧场版动画不止这些,在内陆上映的票房堪称惨烈。
剧场版动画为何常常面临瓶颈,而这次《夏目友人帐》难得破亿,关键点又在哪里?
在《哆啦A梦》以外,引进的日本动画电影中,其实还有很多令人感觉熟悉的名字。
这些IP同样是电影市场消费主力的80、90后的童年回忆,却没有《哆啦A梦》的吸金力,引进的票房版堪称惨淡。
除了曾经的国民级IP,也有现今流行于年轻人中的剧场版引进后成绩不甚理想。
今年年初也有剧场版动画引进。《命运之夜——天之杯:恶兆之花》背靠的IP《Fate》在国内也拥有大批粉丝,同IP衍生的游戏《FGO》曾在2017年为B站的贡献占比超50%的收入。然而,这款电影在2019年1月11日上映时,也因为这部影片过于粉丝向,而仅收获了3161.5万票房。
而与之形成对比的则是目前在线的《夏目友人帐》票房即将破亿。
剧场版是在影院公映的特摄与动漫作品,是日本特摄与动漫按传播方式分类的一种,在中国又被称为特摄与动画电影。通常片长为90分钟,制作成本一般高于OVA及TV动画,画面精度是三者中最高的。另外,剧场版动画会根据需要临时加入一些非TV剧情角色,这些角色往往对剧情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在表现上,这些动画会与TV动画或IP具有极大关联性。这造成的问题便是如何对已经在其他系列中通过长期表现而塑造出的主角团体形象进行精准交代后,再对新出现的剧场版配角进行一定塑造。
这一方面关联着剧场版是否为“粉丝向作品”,另一方面则代表着剧场版的人物塑造往往是一个难题。
前面的《命运之夜——天之杯:恶兆之花》是一部对粉丝十分友好的电影。女主角樱在本IP其他系列中的塑造有时会存在一些问题,而这部电影的监制则是樱的粉丝。所以在这部剧场版电影的第一部中,导演通过大量的日常情景对樱的形象不遗余力。
与之相对的,则是对于介绍主要设定的正篇开场部分则以一段蒙太奇的片段来进行交代。对粉丝友好的同时,对路人十分不友好,是典型的“粉丝向作品”。
其后,则是引进时间与盗版资源的问题。
根据《信息时报》的一篇采访,小编得知,日本动画引进时间差过大的原因应当是在于这些动画电影往往是“批片”,而非分账电影。这些已经公映许久的作品由引进方以极低的价格买入,在投放到内陆影市,一般定档都比较急,宣传周期也不多,本身也没给多少成本在宣传方面。状态基本是粉丝们“有缘遇到”就看一下。
前面提到的《命运之夜》在2017年10月14日即在日本上映,2018年5月发售蓝光光碟后不到一周便有资源流出。
不过,日本引进动画中,剧场版票房最高的《哆啦A梦:伴我同行》也是在2014年8月8日在日本上映,2015年5月28日在中国内陆上映,中间间隔已久。现在的《夏目友人帐》同样面对在日本早早上映(2018年9月29日)的情况。
当然,其实也有不被网络资源影响的例子,这个例子源自非剧场版的动画电影《龙猫》。它的修复重映版本在2018年取得了1.73亿的票房,算是相当惊人的成绩。
盗版资源与网络资源的存在必定影响上映票房。不过,与此同时,不能作为引进剧场版动画电影电影票房往往低下的绝对原因。
关键点在于故事本身
《夏目友人帐》是成功的系列番剧,在每一集的TV动画中,基本都是独立的故事。这种独立故事的特性使他适合改编成剧场版动画,但这一次,更多地还是故事本身的成功。
为何说该剧适合改编的关键点,在于《夏目友人帐》中除主角夏目贵志与猫咪老师外的配角在一般情况下都并非是常驻的角色,是并不需要特别介绍背景的存在。
在电视动画中,他们对如何快速带过配角设定而开展故事便已经熟练,而在长度更长的剧场版中,更是对主角进行背景介绍的压力大幅减轻时,便可以使用一般电影的叙述结构更好地进行叙事,不需要考虑被主角团的特别介绍占去过多时间。
这样的人物设置,使得《夏目友人帐》能够更好地脱离“粉丝向”的标签,虽然是剧场版动画,但作为动画电影,也完全可以当成完全的独立的动画电影来看。
同时,这部电影有着全年龄的辐射范围。
尽管《夏目友人帐》无论番还是电影,都并非主要瞄准儿童群体,但它依旧具有全年龄段都适宜观看的特性。它具有一定的哲学性质,但不去思考其中的内容也并不影响观看。
在这一点上,它或许类似吉卜力的那些动画相似,比如《千与千寻》。这种比喻算是抬高了《夏目友人帐》,这一次的剧场版在故事结构上仍然具有一些不够妥当,隐喻内容的层次感更不能与宫崎骏比拟,但在温情、治愈的内容下,所包裹的也是作为成年人观看时的不同的思考。
最典型的就是出现在《夏目友人帐》每一集弹幕中的一句话,“不可结缘,徒增寂寞。纵使寂寞,亦要结缘”。这种弹幕的出现与《夏目友人帐》的设置和日本的妖怪文化同时相关。
在动画的设定里,夏目贵志的祖母夏目玲子有着极其强大的灵力,因为能看到妖怪而被世间不相信妖怪存在的人称为骗子,被人欺负,但依然我行我素,而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温暖了妖怪们的心。而妖怪们为了这份温暖将名字给了她,听从她的吩咐,等待与她再一次的见面。
(注:在日本的传说当中,名字是最短的咒语,交出真名就好比把自己交付给他人。如《千与千寻》里也有一旦真名被汤婆婆夺走就只能受制于她这样的设定。)
但是,早逝的她并没能再次呼唤这些妖怪。这些妖怪经历了玲子带来的温暖,在长久而寂寞的等待中,终究等到那个人再次呼唤自己。
夏目在将祖母收集的名字归还的过程中,了解了妖怪们的故事。他们往往怨念着玲子的不呼唤,但即使重来,可以断定的是寂寞的他们依旧会做出同样的选择。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就是一种人生哲学,不要因为关系结束的可能性而放弃开始的机会,就像不能因为人肯定会死,而彻底放弃生时的奋斗与享受一样。
剧场版电影虽然没有弹幕,但剧情上也有着类似的体现。有人这样总结了这部电影,“把人与人的关系比作高山上流下的瀑布,追求自然流淌和变化是本片的主题。”小编不对内容进行更进一步的剧透,不过,它依旧贯彻着自己的内核,在失去的怅然以外,依旧会给人带来着深深的温暖。
当然,《夏目友人帐》获得好成绩也有可能有主角猫咪老师(因日语发音别名“娘口三三”)的一份功劳。在此之前,猫咪老师已经是我国传播度超高的二次元猫咪形象之一,在此次剧场版中,猫咪老师更是分裂成为了三只。这种情况下,萌度的增长却不仅是三倍而已。
这几天热映的《惊奇队长》中也随处可见大家对“噬元兽”进行讨论。这种凶残的生物在漫画里以猫咪这种萌物的外表出现,电影里也忠实还原了这种设定。在大众对萌物和猫咪的热爱中,成为了《惊奇队长》的焦点之一。
纵观获得优异成绩的剧场版电影,其实都能印证《夏目友人帐》成功的特点,即非粉丝向、拥有一定思考或教育意义、拥有吸引人的点(在这里是猫咪老师的分裂)。
以上特点变形,与原创的国产高分动画电影《大圣归来》《白蛇缘起》相互印证时,其实也能证明这些元素的影响。即人设交代清晰且叙事节奏清晰、拥有一定思考或教育意义(大圣、白蛇的反抗精神和阿宣的自我牺牲,不强求深度)、在拥有了前两点带来的质量后拥有IP影响力or国漫崛起等吸引观众的宣传点。
同样是剧场版的《哆啦A梦》中,“子供向”的倾向更为明显,但同样不是“粉丝向”明显(或者说它的流行程度已经到全民粉丝,对人物设定的铺设需求极低)、富含教育意义,同时诚意满满到让大人也觉得有趣,在孩子的欢迎下,家长绝对不会吝啬以孩子带家长观看而去多刷的电影。
究其根本,剧场版动画是否能获得好成绩,还是与普通的电影相同,在于质量与宣传。《夏目友人帐》这次做到了,才是它同时获得票房与口碑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