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情操之极致】——记瞿秋白

瞿秋白(1899.1-1935),江苏常州人,散文作家,文学评论家。他曾两度担任中国共产党最高领导人,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上海大学原教务长兼社会学系主任,在国共合作的背景下,把上大建设为南方的新文化运动中心,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民族振兴输送了一大栋梁之才。1920年10月16日,瞿秋白以北京《晨报》记者名义赴苏俄考察。1935年2月在福建长汀县被国民党军逮捕,6月18日慷慨就义,时年36岁。瞿秋白的代表作品有《赤都心史》,《饿乡纪程》和《多余之话》

文 | 讴阳

瞿秋白

瞿秋白是中共早期的领导人。其人因为家庭等原因,自然有性格上的弱点,这个在他写的《多余的话》中已经显示出来。这本书很像忏悔录一类的著作。其实,作者本来就是一个文人,所以作品思想观念上夹有文人的率性、单纯和简单,或者说文人的悲悯情结。《多余的话》虽然没有批评自己信仰的主义和自己的组织,但其 “自我谴责”却渲染出政治失败者的消沉和惆怅。他的斗争哲学是依赖。因此在他主政中央期间,他过多听信共产国际的指令,甚至不折不扣。中共在婴儿时期表现的幼稚病在他身上也多有体现。实则也是中国一代进步知识分子的通病,包括陈独秀、李立三等均有这些稚嫩甚至愤青。不过,陈独秀还有一些反抗精神,瞿秋白几乎就空诸依傍了。其实当时的中共统治一直是文人政治。早期的李大钊、陈独秀,堪称中国的马克思、恩格斯,两人都是北大的教授,而且是文科教授,此后的瞿秋白又是诗人,诗写得非常棒。包括毛泽东,也是满腔诗人气,这在井冈山时期,在江西苏区,都有表现。

文人性格有两种表现,一是毛泽东式的,是积极的浪漫,表现为主观色彩浓郁,以个人为中心。毛泽东在江西创作诗词达十余首,而且在残酷的党内外斗争中,表现得性格刚烈、个性鲜明、乐观浪漫。一种是瞿秋白式的。瞿秋白是一种温顺、延宕性的脾性,有点像莎翁笔下的哈姆雷特,内心感情细腻丰富,讲究文人的纯净和绅士。这与毛泽东性格正好相反,所以他写出了《多余的话》。后来毛泽东有一句话说:《多余的话》我看不下去了。因此瞿秋白在文革中被说成叛徒,成就一桩冤案。不过文革期间讲十次路线斗争,陈独秀、李立三、瞿秋白、王明、罗章龙、张国焘、彭德怀、刘少奇、林彪都在其列。这里面很多都冠以机会主义,不是左就是右。陈独秀党籍也开除了,至今没有结论。只是肯定了他的建党功勋。当初,陈独秀属于高收入阶层,一个月几百块大洋,今天算起来他的月薪应该是六七万元的月薪。可是他放弃了,站出来革命,有点像老祖宗恩格斯。这是真正的革命者,可却没有被接受。没办法,他还要革命,因此另外组建组织,于是又被说成是托派。可贵的是他的操守,再穷困潦倒,却至死不降国民党。当然所谓路线斗争里面还有刘少奇、彭德怀、瞿秋白等冤案。那时候的陈独秀、李立三、瞿秋白等,有几个不是听任共产国际的,听“老大哥”苏联的,听“教主”斯大林的。严格数来,这不算是中共早期的毛病,而是所谓共产国际的瞎指挥和苏联利益需要所致,好比幼年时候的孩子,不听大人的话,能行吗?

纯净的文人参加政治斗争,非得来一番脱胎换骨。要杀伐决断,要面对血流成河,要不惧枪林弹雨,要直面死亡,性格的柔弱或者过多的怜悯情怀是绝对不成的。瞿秋白在领导中共期间,造成一些损失,根子上还是共产国际的专制和失误,甚至不排除苏联利益对中共的伤害,而且是血的代价。瞿秋白不会反抗,也无力反抗,因为他知道只要反抗,就是陈独秀的结局,就是墙倒众人推的结果。所以他的依赖性、软弱性在中共的老子党共产国际面前表现的很明显。张国焘回忆中,对瞿秋白的这样的听命也有所反映。这样的情形,自然也造成井冈山斗争时期对毛泽东的不公,以及对袁文才、王佐的致命结局。

瞿秋白和鲁迅

瞿秋白的诗文是很纯的。他甚至有些后悔没有在文学领域造就自己成为大家。但是他没有悔恨自己成为一个共产主义者。他面对被捕和死亡,表现的是一种从容和淡定,尽管他的感情非常细腻和丰富,尽管他的文人情结是那么浓郁,以及由此表现的君子风度。

当中央红军长征鏖战的时候,他被俘了。在长汀,因为情况危急,他拒绝邓子恢拉着他跑并背着他撤离的执意。邓子恢逃了出来,他却身陷囹圄。这是他君子气量的一个集中表现,说的高尚一些,就是舍生取义。

对国民党三大主力部队之一三十六师师长宋希濂的好意劝降以及情感感化,瞿秋白表现的异常绅士化和文人化。他有自己做人的底线。宋希濂敬仰他的为人和才华,给他一个很宽松的囚室,好酒好饭优待。问他有什么要求,他提出了三条,一是自己有肺病,不反对有医生来为他治疗;其次他是文人,应该提供书籍和笔墨纸砚;第三是自己的钱被保安团收走了,身无分文,应该有烟酒享用。宋希濂还人性化,一一答应了。

在狱中,他真正过起了他的文人生活。写字、刻篆、作诗、饮酒、吸烟、思考……有如困笼中的神仙。他也随和随便,给国民党的军官、哨兵、看守都留下不少墨宝,也给我们留下了《多余的话》。此文是一次回首的怅然,是一次“自娱自乐”的反思,是一个文人面对逆境的优柔表白。以毛泽东的性格论,他看这样的文章肯定看不下去。里面的优柔和婉丽以及安宁,的确与毛泽东的坚韧决断格格不入。也许,瞿秋白的话显得与他的身份不那么贴切,却是他书生意气、文人情怀在静默环境中的外显,而且里面是那么从容不迫,不像我们在电影里面看到的革命者那么刚强、坚毅和硬朗。虽然此刻他仍然抱着齐家治国、赴汤革命的初衷,但是可以推算,革命成功后,他仍然是个像样的文人或教师。因为置身革命,戎马不息,不幸坐牢,他以为得到一个休息的时候,所以他将被捕作为小憩的驿站。过去的倥偬生涯划了一个句号,他想做做自己的事

我:

在狱中,他生活很有规律,按时起床,按时熄灯。他也知道自己会死,不过他以为那不过是一次长久的睡眠罢了,或者是一篇文章的句号。

有人说,人的名字与命运性格有关。在瞿秋白身上,的确印证了这样的断语。最近有个片子叫做《秋之白华》,很符合瞿秋白人生的韵味。面对死亡,他依然如秋叶之文弱和静美,但是他有自己的做人原则和信仰原则底线。面对宋希濂的引诱,他很坚决地说:任何语言改变不了我们今天相对立的位置。这句话,是诗,包容的内涵极有张力,却不是一般烈士就义之前的口号。

1935年6月17日,蒋介石终于下命令处决瞿秋白。宋希濂的参谋长到监狱向瞿秋白传达密令。听到死期将至,他连头也没有抬一下,继续用毛笔在宣纸上写字。面对杀戮,这样的视死如归,从容不迫,以书法中的沉静和飘逸待之,真是一个超凡文化人的高贵之处,只一个革命的文化人的贵族品格。第二天,诗一样的日子,如他的名字,秋天的雪白的花要落了。虽然是生命的末日,秋白视死如归,极其淡然。这是一个文人的气节,是一个书生的情怀。认准了方向,就要坚决地走下去。这就是秋白强大的内心。他换了一件新衣服,泡上一杯茶,点燃一支烟,翻看着一本唐诗。之后又在宣纸上写了一首诗,直到军法处处长的到来。

他潇洒地丢下毛笔,走上街头,走到长汀的中山公园,走到公园里的一个亭子——四碟子小菜,还有一坛酒。瞿秋白坐了下来,他笑了,自斟自饮,小口嚼着,仿佛与文友煮酒论诗,仿佛朋友小聚,仿佛文人送别……喝完了最后一口酒,他起身,做了一些个人装束上的整理,对执法的处长说,有两个小要求,一是不能跪着,他要坐着死,而是不能用枪打他的头颅。这样的绅士风度或者说文人风度,这样的坦然纯净,把死亡当作很美好的东西,让人震撼。他的骨气,他的节气,古今鲜有。秋白向刑场走去,他忽然想到唱歌,唱红军歌,唱国际歌,他把这一切都当做诗意。他走到郊外的罗汉岭,他看到这里绿意撩人,绿草茵茵,是长满诗意的土地,他大声一叫:此地甚好!他是坐着死的,因为他感觉太累了,想好好休息休息。有点像坐禅,像坐化圆寂,那样与世无争,那样坦然处世,那样放松舒展,那样从容不迫,那样自然清丽。面对如此美好的诗意,刽子手理解不了,蒋介石理解不了。他们摧残、撕碎美好的事物,犹如践踏草芥一般无虑和简单,却没想到他的头颅是花,是诗,是画,是自然中最为纯然的美丽。

瞿秋白早早走了,走到一个富有诗意的适合他写诗的地方。但是他留给了我们一笔财富,一笔文人的财富。如此看来,《多余的话》对我们来说,怎么可能是多余的呢?里面的人生韵味、里面的生命原值、里面的生活本源,太多太多的东西,给我们无穷况味。

END

顾问:徐建星  陈明秋

谭五昌  张炜

主编:欧阳滋生

编辑:金镯  念红  静宜

▼点击阅读原文

(0)

相关推荐

  • 蔡和森:最早提出建党名称的中共早期领导人

    蔡和森 蔡和森(1895-1931),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党的早期杰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宣传家和卓越的领导人.原双姓蔡林,名和仙,字润寰,号泽膺,学名彬,双峰县永丰镇人.1913年初考入湖南铁路专 ...

  • 瞿秋白

    瞿秋白(1899年1月29日-1935年6月18日),别名瞿霜.瞿爽.瞿双,曾用笔名屈维它.易嘉.宋阳.史铁儿.斯特拉霍夫等.祖籍江苏宜兴,出生于江苏常州.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 ...

  • 【里巷故事】瞿秋白叱咤风云 辅义里名人荟萃

    辅义里和丰寿里建成后,与"模范区"内其他新建里份一样,成为一片新式住宅区,沿街铺面也是一般小店铺.但在辅义里的居民中,曾住过中共领导人.理论家文学家瞿秋白及其夫人杨之华. 瞿秋白. ...

  • 共产国际代表马林与中国共产党的创立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1-07-05 03:09[中国共产党对外交往回眸]作者:张以楠1921年6月3日,上海濡湿闷热.租界的洋人们正沉浸在因为异域财富而产生的快感与苦恼中.没有 ...

  • 中共早期领导人中没有头衔的最高负责人是谁

    在中共早期领导人中,瞿秋白算是一个比较特别的人. 论资历,他不是中共最早一批党员之一.论学历,也不是很高,北京俄文专修馆毕业,故其精通俄文,在早期中共领导人中俄文最好,这恰恰成为其脱颖而出的一大优势. ...

  • “毁誉参半”陈独秀:一生为国家兴亡而奋斗,当今盛世如先驱所愿

    1942年的5月27日,四川江津(今为重庆江津)的一个小村庄中,一个老人在贫病交加之中停止了呼吸.这个老人,叫陈独秀,那个在后世毁誉参半,留下无数传奇的陈独秀. 陈独秀"独秀"这个 ...

  • 历史在这里转弯 | 作者:左德浩

    凡发表于大河文学的作品,将自动同步发布于腾讯新闻.腾讯快报.凤凰新闻.网易新闻.360图书馆.一点资讯等六大媒体平台,被多渠道传播.阅读量较高的文章还将发布于人气火爆的今日头条.百家号.搜狐新闻.简书 ...

  • 陈独秀

    陈独秀(1879年10月9日-1942年5月27日),原名庆同,官名乾生,字仲甫,号实庵.安徽怀宁(今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人.中国近现代史上伟大的爱国者.革命家.改革家.启蒙思想家.民主主义者,新文化 ...

  • 揭秘:中共四大在党的历史上有哪些功绩?

    1925年1月的上海,元旦刚过,寒风呼啸,冬天的第一场雪仍未消融.临近淞沪铁路天通庵站的虹口东宝兴路上,出现了一些陌生面孔. 听说话口音,南腔北调.看相貌打扮,更是五花八门,甚至还有一个高鼻梁的外国人 ...

  • 李大钊:长夜茫茫破曙星

    李大钊与日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师生合影,前排左起第三人为李大钊. 李大钊 黑白木刻 郭伟利 作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是李大钊一生的光辉写照.他穷尽毕生的精力在中国研究.讲授和 ...

  • 为什么提到左倾主义时,总是绕不过王明同志?看看他所干的那些事

    客观地讲,在中国共产党成长的路上,共产国际给了很大帮助,但是因为经验主义,不了解中国国情,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既在关键时候指明了方向,又采取了极端的教主义干出了一些不利于我党发展的事情,我党在成长过程中 ...

  • 中共第一个纲领的产生及未解之谜

    作者 / 吴志菲 1840年,急于向海外扩张的欧洲资本主义强国--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用炮舰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从此,西方侵略者纷至沓来,穷凶极恶地发动一次又一次对中国的战争,迫使清政府妥协就 ...

  • 《1921》让百年前的“青春”有了清晰的画面

    100年前,有一场隐秘会议,在上海法租界召开.这是一次智慧.勇气与意志的比拼,这是一支平均年龄仅有28岁的"创业团队".   100年前,有一群青年满怀理想和壮志,在国家和民族的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