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强大的人:一半君子一半小人!

“一阴一阳之谓道”,世间万事万物都存在着正反两个面,达到了某种对立统一平衡,便衍生出了道。

老子有言:“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这是在告诉大家一个道理:做人要刚柔并济,达到矛盾统一的局面,“雌雄同体”才是最佳。

《周易·泰卦》彖传讲:“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

君子是阳的一面,小人是阴的一面。真正强大的人,往往也是一半君子一半小人,同时具备君子和小人这两张面孔。

外小人内君子,才能战胜小人,当乃真君子。

一、外圆内方

中国历来就讲求方圆之道,不管是天圆地方的宇宙观,还是铜钱外圆内方的独特外形,方与圆虽看似普通的两种构图形状,但其中却蕴含着最中国的待人处事智慧。

圆,光滑润泽,包容宽和。方,明辨是非,内心方正。方是为人之道,圆为处事之本,外圆内方是中国传统的处世哲学。

《菜根谭》云:“建功立业者,多虚圆之士;愤世失机者,必执拗之人。”

但凡能建大功立大业的人,都是谦虚圆滑灵活应变之人;凡是惹是生非,遇事坐失良机的人,必然是那些性格执拗,以硬碰硬之人。

“生态”盖指生命体与其环境的有机联系。生态伦理就是人们对生命存在与生态环境关系的道德观念、基本规范和道德实践。20世纪以来,随着人类对环境危机的广泛体认,生态意识猛然走出专业圈囿,置身公众舞台,被赋予影响人类环境实践,维护全球生态平衡的重任,成为世界显学。道教不是生态学,但其生态伦理精神因其独有的特色而为其他学说和宗教不可替代,否则就不可能衰而复兴,流传至今,影响深远。在伦理认识上,道教以其重视生命的喜乐、宁静、恬淡、朴素和心灵的充实与扩展为特色,关注自我与自然的协调,以人为本,内容简而深、博而约,具有无穷的趣味;在伦理实践上,道教致力于体玄修道,韬光养晦,淡泊名利,求得生命在情感、行为、自然、人伦与文化的互动中长存长立,因此它在对自然生态和人的关系的认识上,表现出开发生命活力的自觉能动性、与自然对象的同一性以及伦理认识的整体系统性。用道教的话来说,就是“自然之道不可违” 1 、“顺乎自然之道”。此自然所指是事物本质之自然、人生之自然、社会之自然。参悟事物、人生和社会之本质,求得生命与本性应有的风格、态度和气象,就是道教伦理追求的目标与精神支柱。

道教生态伦理精神体现在它的精致深刻的内容和吸引世人的内涵中,蕴涵在使它延续、发展久远的生命力中。具体而言,道教生态伦理精神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一是万物一体的精神。道教所崇拜的最高对象是“道”。道教的宗旨是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所谓得道,就是通过修炼与大道一体化,因此,道教在中国诸多宗教中是最注重现实生命的宗教。在它看来,世间万物是一体的,自然万物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人是天地万物的一部分,应当以生为乐,重生恶死,使生命不断升华。人类也要以平等意识尊重自然万物的存在与个性。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提出:“天地中和同心,共生万物” 2 ,认为理想的太平世界是人与各个层次的自然事物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世界。在道教思想家葛洪那里,万物一体的平等意识也非常明确和丰富,他认为人通过修炼可以实现“长生久视”、“肉体成仙”的理想,这个理想也就是与自然齐一或万物一体的境界。道教还有“生道合一,重人贵生”思想,老子指出,道是宇宙的本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天地万物,物我一也。”这表明道教注重从宇宙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人类的意愿。万物一体的生态伦理精神告诉人们,与自然要和谐相处,营造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的社会。

二是生而不有的精神。与万物一体的精神相关联,道教认为人生最高的境界和准则是产生万物而不占有万物的道德。道教认为,人的肉体修炼、精神完满的最高境界是“道”。“道”是如何产生的呢?葛洪提出:“道起于一,其贵无偶,各居一处,以象天、地、人,故曰三一也。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人得一以生,神得一以灵。” 3 并且自认为这是对老子智慧大道的发挥。老子曾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自然的要义是:“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由之,只有“道法自然”才符合道德的思想。高尚的道德在于繁生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帮助万物而不自恃有功,引导万物而不宰制它们。唐代道教学者、医学家孙思邈就是这种精神的实践者,他的医学理论以天人一体、生而不有说为基础,谓“天有四时五行”,“人有四支五藏”,“阳用其形,阴用其精,天人之所同也”,“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圣人和之以至德,辅之以人事,故形体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 4 孙思邈本人“学殚数术,高谈正一”,不仅医术精湛,而且品德高尚。道教的这种生而不有的精神具有相当的实践性和普世意义这种实践性和普世意义,提出了世间事物持续平衡发展的观念,揭示出人类要顺应自然,效法自然法则,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才能得心应手,取得成果;如果强行索取,则会适得其反,破坏和谐,不能达到很高的境界。

三是曲成万物的精神。在道教以前,《周易传》有言:“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这里指出天道与地道是相对峙而又相协调的,其协调是由人来作中介的。老子将人提到重要的地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既然“人亦大”,那么人就不是仅依附于自然,受制于自然,而要驾驭自然规律。因为人要依靠自然而生存,要与自然进行物质交换。道教于此进而提出:人要三思而行,审时度势,求仙问道而不强作妄为;如果反其道而“妄作”,势必败坏心性,甚至危害人类自身。道教的修习者认为人与宇宙万物是互相感应的,感应的基础在于人和万物都有灵性,人与物资讯相通。宇宙演化不停,生生不息,人作为宇宙共同体中的一员,应该以促进整个宇宙更加和谐完美为目标,而不应该以毁灭各种自然物的行为来扼杀宇宙的生机。因此,道教不仅给人以一种思想信仰,以安身立命或将注意力放在教义教规的完善和遵守上,求得祭祀、祈祷的肃穆和虔诚,而且将信仰或教义教规具体化为各种道功、道术,进而形成操作体系,引导众信徒去实践力行。可以说,道教是重视道、术、行的宗教,既重视“道”的提升,又积极提倡功法和炼养术。真正的道徒对道教真谛的切实掌握,在于不仅要懂得它的基本宗旨,或具备其虔诚的信仰,还要作道术的训练,努力积累道功,日进无疆,不断深化和纯正信仰。这样,就充分强调了人类活动的主体能动性,以及人与自然的适应性。人作为天地的中介与协调者,既要顺应自然,又要制约自然变化,加以引导,以曲成万物。

四是合而不同的精神。道教合而不同的精神是与传统伦理学中的“和合”精神相承接的。道教《太平经》提出:“中和者,主调万物者也”,认为自然界与人间社会各层次的事物,皆包含阴、阳、和三种基本要素,合而构成一物,故名三名同心。“元气有三名:太阳、太阴、中和。形体有三名:天、地、人。天有三名:日、月、星,北极为中也。地有三名为:山、川、平土。人有三名:父、母、子。治有三名:君、臣、民。” 5 三名同心就是理想的太平世界。阴阳之道体现天意,所以人要顺应阴阳之理,从各个方面保持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和顺,才能消灾去异,致力世界太平。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道教在信仰系统、丹术符箓、仪式规范中发展了和合的思想。合而不同的生态智慧,帮助人们认识到世间万物多样性存在的意义。保护了事物的多样性,就有可能达到可持续发展。

五是循环再生的精神。在关于如何有效地利用自然方面,传统的中国人确立了“大”和“久”的目标,并认为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人要有中正的德性,效法天地,用制度节制人的无穷欲望,不造成对自然与人类的伤害。《周易》指出了两个途径,其一是“九二贞吉,以中也。”其二是“中正以通。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天下,不伤财,不害民。”道教也发展了类似的思想,强调对生命以及生命存在条件的确认是圣人之智、圣人之德,是圣人之业,人的理想的生活世界是一个物我同一的美好社会,认为在那样的社会里,生命可以循环连续、周流罔停、生生不息。早期道教认为古之得仙者,或身生羽翼,变化飞行,卓然特立于一般人的本性之外,甚至化身异形,有似雀之化为蛤,雉之化为蜃。后来的道教吸收了更多的人伦日用思想,从生命循环再生的角度出发,把“老而不衰,延年久视,出入任意” 6 作为神仙之道。五代时期的道教学者谭峭以“化”的观点看待宇宙、人生和社会,提出:“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形化精,精化眄,而顾眄化揖让……” 7 整个人生和社会的兴盛就处在变化统一的过程中。道教在利用物资的观念上,主张人类要多多节制欲望,保持万物的生机与发展活力,这与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依时令进山伐林,夏以前禁采樵,禁捕幼兽幼鸟、禁杀鱼蟹,不竭泽而渔,不焚林而猎等观念是相当一致的。人与生物资源相处,要进行物质交换。进行物质交换不是强行占有,而是对自然作顺应与调适。

六是融通万有的精神。道教思想一向把大自然看作是一个充满生命的超巨大系统,其中的所有事物都相互有机地联系着,宇宙在其历程中运行,是时间坐标和空间坐标的交叉线。从老、庄之始便探其玄机,以揭示自然界中固有的整体关系。老子说:“大道泛合,其可左右。万物持之持生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8 也就是说,大道像广阔的河水一样滋润着万物,毫无私心,毫无偏意,像伟大的母亲一样爱护着所有的生命,所有的生命依靠道的养育而生。对自然界要善意对待,这是因为在根本上“人与天一也”。9 既然如此,就必须保护生态环境。庄子曰:“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禅,始卒若环,莫得其伦,是谓天均。天均者,天倪也。” 10 也就是说,万物都来自特定的物种,但在不同物质的物种之间也存在着联系和转换,如同圆环一样,分不出始终和次序。这种自然的联系性,可以叫做“天均”。道教认为道为世界的本原,道是创造一切生命的总源泉,是融贯万物生成的总动力。唐代道士吴筠说:“通而生之之谓道,道固无名焉。畜而成之之谓德,德固无称焉。尝试论之,天地人物,灵仙鬼神,非道无以生,非德无以成。生者不知其始,成者不知其终。探奥索隐,莫窥其宗,入有之末,出无之先,莫究其朕,谓之自然。自然者,道德之常,天地之纲也。” 11 这里立足于物象世界的固然之理,推理道德本体对于物象世界的意义,其中蕴涵着通生无匮、品物有方的生态伦理智慧。大道是宇宙的本原,也是观察天地万物的出发点;站在大道的角度观察人世,天地同一,万物一齐,物我无分,无此无彼;天地万物虽然形态各异,人间诸事虽然各有其理,但说到根本上,则各顺其情,各尽其性,各自自然,各自皆安,这就是差别之中的同一,相异之中的不异,体悟到差别之中的同一,相异之中的不异,也就体悟到了大道,也就融入了大道。

总而言之,上述诸方面,落实到现实中以保持生物物种、绿化美化生活环境,可以为维护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这就意味着,道教生态伦理必然并且能够进行现代性转换。而转换的契机,则在于具有高尚精神境界的现代性人格的塑造。因为根据道教的观念来看,人经过修炼而达到的崇高境界并不神秘,遥不可及,至高的神仙也是人在世的造化和修行的体现。我国宗教史专家牟钟鉴先生把道教的神仙人格特征概括为这样几个方面:一是生命力深厚旺盛,因此能够健康长寿;二是精神境界高超,摆脱“小我”而成就“大我”,所以精神可以不死;三是智慧超群,有很高的洞察力和预见性,却又大智若愚,和光同尘;四是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功德在世;五是潇洒自在,豁达从容,善于化解烦恼,始终保持喜乐心情。能够做到这些方面,就可以称为活神仙。所谓神仙境界,除了幸福快乐的人,便是优美宜人的环境。蓝天白云,青山绿水,鸟语花香,人民和平幸福地生活着,其乐融融,这就是人间桃花源般的美好生活。12 我们认为,人们只要努力建设,把中国道教的这种万物一体、生而不有、曲成万物、合而不同、循环再生、融通万有的伦理精神,融会灌注到现代人格的塑造中,用以推进我们的物质和文化建设,人间的仙境是可以在眼前出现的。

《资治通鉴》中有这样一个故事:魏文侯攻陷了一座城池,大宴群臣。酒过三巡,魏王问百官:“你们说我是明君呢,还是昏君呢?”

在座的官员纷纷大拍马屁,尽说的是赞扬之语。然而在座有一位叫任座的大臣却说:“您是一位不贤明的君主。攻取了中山国不封给弟,却封给儿子,以此知道你不贤明。”

魏文侯大怒,马上下令将任座赶出屋内,听候发落。接下来轮到翟璜发言,翟璜说:“您是贤明的君主。我听说过,只有明君才会吸引直臣。刚才任座的话很直率,因此可知您很贤明。”魏文侯听了很高兴,急忙将任座从门口请过来,拜为上卿。

人如果八面玲珑,圆滑透顶,就如同群臣一般“只圆不方”,没有原则,缺少操守;如果过于刚正,不分场合,处处让人下不来台,就如任座一般“只方不圆”,不仅难以令人接受,甚至容易生祸端。

人生的巧妙,正在于翟璜那样,将“内方”与“外圆”合而为一,既坚持正确的原则,没有抵触对方,有张有弛、掌握分寸,既化解了矛盾,又给了对方台阶下。

真正强大的人,巧藏“方”、外露“圆”。

二、外柔内刚

陈希夷的名作《心相篇》有言:“过刚者图谋易就,灾伤岂保全元;太柔者作事难成,平福亦能安受。”

过于刚强的人,做事虽有成功,但容易伤人伤己,很难长寿;过于柔弱的人,做事不容易成功,福报平平但能安享。

处事太过刚强的人,有时虽然能做成事,可是很容易碰得头破血流。太软弱的人办事很难成功,不过也能一生平安。

成大事的人,要学会中道,刚柔相济,外柔内刚。

秦二世元年,冒顿当了匈奴单于,东胡王乘其立足不稳,遣使索要单于千里马。冒顿问群臣,群臣都说:“千里马是匈奴的宝马,不要给。”

冒顿说:“怎可为邻国去吝惜一匹马呢?”于是不顾大臣们的反对,就把千里马给了东胡。

东胡王得寸进尺,又提出索要单于阏氏,冒顿左右皆非常忿怒,请求出兵攻东胡,但冒顿仍满足了东胡王的要求。

东胡王认为冒顿软弱可欺,不再将其放在眼里。而冒顿则乘机稳固统治,扩充军备。

不久之后,东胡看中了与匈奴交界处的一片茫茫荒原,这荒原属于匈奴的领土。东胡派使臣去匈奴,要匈奴以此地相赠。谁知冒顿此次不仅严词拒绝,而且下令集合部队,发兵突袭东胡。

匈奴将士受够了东胡的气,人人奋勇争先,锐不可当。东胡方面则猝不及防,最终东胡王被杀,其民众及畜产尽为匈奴所得,东胡遂灭。

网上有段经典总结:“外柔内柔,人辱之;外刚内刚,人毁之;外刚内柔,人轻之;唯有外柔内刚,方成大器。”

强大的人,以柔示人是顺随人情,是一种缓和的手段,也是为自己铺路,但内心却是刚强无比的。但等到时机来到之时,他们会以雷霆万钧之势,干净利落地解决问题。

如张居正在《驭人经》中所说,“以利使奸。以智防奸。以忍容奸。以力除奸。”

强者终将显示他的强大。

三、外浊内清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固然是一种做人境界,但在现实生活中,藏巧于拙,寓清于浊,有利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各方面的资源,而成就一番事业。

鲁迅先生讲:“北人南相,南人北相者贵。我看这并不是妄语。北人南相者,是厚重而又机灵,南人北相者,不消说是机灵而又能厚重”,说得就是这个道理。

曾国藩有一句话,“尤不愿得清官之名”,就是说他不想让别人认为自己是一个清官。

曾国藩有很多浊的方面:他大吃大喝。同治十年,曾国藩到苏州检查工作,每天大部分的日程是请客吃饭,这种做派和晚清的任何一个官员都一样。

和谐是民众一直都在孜孜以求的。在和谐的社会里,不仅人人心情愉快、处处温暖融洽,而且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也会大大提高,社会秩序稳定而协调。在中国各个朝代几千年的历史交替中,和谐不仅是先人们为人处世、治理国家的一种方法,更是一种绵延几千年的政治理想。和谐也是中华民族的人文主题,天时地利人和、家和万事兴……都体现了自古以来中国老百姓的共同梦想。安宁、稳定的和谐环境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基础,也是人类活动和生活的必要条件。离开和谐,社会无从发展,个人也得不到幸福。

现在中国的发展处在一个黄金期,但也是矛盾突显期。要持续稳定发展,就必须善于化解矛盾,构建和谐环境。发展是硬道理,和谐则是硬道理后面的硬道理。构建和谐社会作为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最广泛的社会动员,需要人心向善,人心思和,广纳群言,广谋良策,多方发动,多种努力。其中值得去做的一件大事,就是从我国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中,发掘“和'的文化内涵,古为今用。儒、道、释是中国文化的三个支柱,它们都倡导和谐,然而各自和谐的内涵是不同的。儒家重视的是社会秩序,主张和而不同,以倡导“非寡'、“非乱'、“非同'为前提,追求以“多元和谐'为目标的理想和谐境界。佛教重视的是宗教与社会的关系,强调奉行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的“六和敬'规则。而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关注的是天、地、人全面的和谐发展,以“道'为最高信仰,倡导人们信道、修道、行道,一切以道为事,生成容纳万物、自然平和无私、无为柔弱不争的环境。可以看出,道教之和不仅是最完整的,也是最贴近人、最具人性的。

他遵循潜规则。同治七年,年他从两江总督调任到直隶总督,到北京去陛见慈禧太后和皇帝,出京时,花了1万4千两白银给在京官员送笔别敬。

他同样遵循明规则。太平天国战争军费报销时,卓越功勋,同治帝特批军费不经过户部,可以直接报销。虽然可以省下这笔费用,但曾国藩还是向户部缴纳了八万两“部费”。

但曾国藩同样有很多清的方面:调任直隶总督后,曾国藩再三峻拒慈禧的亲妹夫醇亲王的结好,为“避内外交通之嫌”。

曾国藩生活节俭,要求自己的女眷自力更生,自己动手做家务活。自己则衣服陈旧、打皱,还有斑斑的油渍。

曾国藩死后5年,因家人病重看病花不起钱,曾国藩之子曾纪泽实在没有办法,就向左宗棠开口借钱,左宗棠知道这个事后非常感动,送给曾纪泽300两白银,还在家书里面说,“以中兴元老之子,而不免饥困,可以见文正之清节足为后世法矣”。

表面上看,曾国藩和晚清其他官员没有什么两样,但实际上他内心的操守非常坚定。

之所以要外浊,是因为他要在官场上做事,就不能与大环境处处格格不入,特立独行,否则就会遭受排挤。

但外浊不影响内心的清明,达到原则性与灵活性的高度统一,是强者高级的策略,也是为人处世最高级的方式方法。

(0)

相关推荐

  • 道法自然,共建人间仙境!

    原创 昆仑千秋雪 龙虎山道教 今天 春天到了,万物复苏,百花争奇斗艳,许多人喜欢在这个季节外出游玩,感受万物萌生的气息.然而我们经常看到有人在游玩的时候,采摘美丽的花朵,折断优美的枝条.这种行为既不符 ...

  • 何为圣人?论《老子》中的 “圣人”!

    在诸子百家之书,"圣人"一词俯拾即是,并不为<老子>所独有.但"圣人"一词在<老子>出现的频率极高,据初步统计,在<老子>中 ...

  • 真正强大的人,“一半君子一半小人”

    导语:<易经>作为古代先贤们留给我们的一笔重要的精神财富,它所蕴含的哲理是包罗万象的,无论是为人处事原则还是生存发展都给予了我们很多的启示和启发,因此<易经>是我们现代人的安身 ...

  • UC头条:真正强大的人, 一半君子一半小人

    曾国藩早年为官的时候心直口快,遇事不懂得变通,因此失去了很多好友. 甚至因为自己的桀骜不驯得罪了皇帝,这为他日后的仕途埋下了不少隐患. 在一次次被针对中,曾国藩终于下定决心好好说话. 经过自己的反思与 ...

  • 真正强大的人:一半君子一半小人

    作者:京博国学 来源:京博国学(ID: jingboguoxue) "一阴一阳之谓道",世间万事万物都存在着正反两个面,达到了某种对立统一平衡,便衍生出了道. 老子有言:" ...

  • 真正强大的人,一半君子一半小人

    作者:哲学君 来源:哲学人生网 曾国藩早年为官的时候心直口快,遇事不懂得变通,因此失去了很多好友. 甚至因为自己的桀骜不驯得罪了皇帝,这为他日后的仕途埋下了不少隐患. 在一次次被针对中,曾国藩终于下定 ...

  • 曾国藩:真正强大的人,是一半君子一半小人

    曾国藩早年为官的时候心直口快,遇事不懂得变通,因此失去了很多好友.甚至因为自己的桀骜不驯得罪了皇帝,这为他日后的仕途埋下了不少隐患. 在一次次被针对中,曾国藩终于下定决心好好说话.经过自己的反思与觉悟 ...

  • 曾国藩:真正厉害的人,一半君子一半小人

    " 以柔示人是一种生存智慧, 也是一种雷霆手段. " 作者:一翁 来源:南师国学堂(ID: NHJGXZH) <周易·泰卦>里说:"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长, ...

  • 老祖宗:真正有本事的人,大多是一半君子一半小人

    只有心性不成熟的人,才会认为这个世界是非黑即白的,但凡是经过社会的历练,在人情世故中都能够有很长时间的摸爬滚打后,我们都应该明白世界其实并非是绝对的对立,而是抱有一种独特的平衡状态,这也是千百年来,所 ...

  • 曾国藩:真正厉害的人,一半君子一半小人!

    祖父从小教导曾国藩懦弱无耻,于是"倔强"二字在曾国藩身上活了半辈子. 早年,他不畏强权.刚正不阿.直来直去,今天得罪这个明天惹了那个,常常成为舆论的中心.无论官场还是交际圈,祸头子 ...

  • 真正厉害的人,一半君子一半小人,还真不是教你“诈”

    <道德经>里有"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的说法.对此的解读,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刍狗是什么?是古代祭祀天地时,用草扎的祭品,对人来说,&qu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