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荣杰:非洲猪瘟凭眼观超早期识别与预防性淘汰技术探讨

编者按

非洲猪瘟疫情来势汹汹,管理、预防、控制等不到位给生猪养殖业造成了巨大损失。我们该如何通过猪只的临床表现来识别与预防非洲猪瘟?

高级兽医师吴荣杰分享《非洲猪瘟凭眼观超早期识别与预防性淘汰技术探讨——拱料不吃识别技术与预防性淘汰时机的把握》,旨在助力猪场快速阻断非洲猪瘟病毒二次扩散。

在非洲猪瘟防控实践中发现:经口鼻自然感染非洲猪瘟的猪只,从采食的角度来说,采食颗粒料大致经历“减料、拱料不吃、厌食、食欲废绝”四个演变阶段。减料一般是感染后约第3-4天(之后顺推);拱料不吃是感染后第4-6天,有的末期出现饮水(鸭嘴式饮水器)困难(饮水时表现头颈动作僵硬不灵活,头脸上有水不敢摔);厌食是感染后第7-8天,猪只发烧到一定程度时转为厌食,中间伴随饮水困难;食欲废绝是猪只感染第8-9天皮肤泛红、发红后慢慢出现。此文为本人非洲猪瘟防控实践之拙见,仅供广大养猪人参考,不妥之处还请广大专家读者批评指正!

在非洲猪瘟防控实践中发现:经口鼻自然感染非洲猪瘟的猪只,从采食的角度来说,采食颗粒料大致经历“减料、拱料不吃、厌食、食欲废绝”四个演变阶段。

减料一般是感染后约第3-4天(之后顺推);拱料不吃是感染后第4-6天,有的末期出现饮水(鸭嘴式饮水器)困难(饮水时表现头颈动作僵硬不灵活,头脸上有水不敢甩);厌食是感染后第7-8天,猪只发烧到一定程度时转为厌食,中间伴随饮水困难;食欲废绝是猪只感染第8-9天皮肤泛红、发红后慢慢出现。

此文为本人非洲猪瘟防控实践之拙见,仅供广大养猪人参考,不妥之处还请广大专家读者批评指正!

减料:

很多情况都出现猪只减料,比如腹泻、母猪发情、夏季热应激、换料、加药、饮水不足,一般瘟病发热初期,以及各种原因引起的食欲不振等。

厌食:

严重脱水、肠梗阻初期等消化性疾病,中毒性、发热性疾病等前中期都会出现厌食。

食欲废绝:

肠梗阻中后期,中毒性、发热性疾病重症期、后期接近死亡时出现。从减料到厌食再到出现食欲废绝是之前所见瘟病的一般性规律。

“拱料不吃”:

这四个字教科书没有,文献里也找不到,是今年在抗击非洲猪瘟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其实在长期的兽医工作中,事实上饲料霉变、酸败、加苦药等情况下,猪只拱料不吃料,在连续断水24小时以上的情况下,猪也是只拱料不吃料,而且这些一般都是整圈整栋的出现,还有产房母猪在吃饱的情况下,如果再投料,有些母猪会把饲料拱出料槽但不吃,上述这些因为好辨别,没有重视这种现象。在抗击非洲猪瘟中又发现非洲猪瘟感染猪只发烧前出现了喂料时只拱料不吃料,而且只拱料不吃料持续2-3天,每次拱料不吃料维持时间几分钟甚至更长,期间伴随拱粪泥、吃(极少量)粪泥等现象,这种现象是之前所有瘟病中没有的现象,才引起重视,通过研究分析把它定义为“拱料不吃”,以便从“食欲不振、减料、厌食、食欲废绝”区分出来。“拱料不吃”是所有瘟病中非洲猪瘟独有的超早期特征性症状。

非洲猪瘟病毒经口鼻自然感染猪只,从局部到病毒血症需要较长的时间,而且局部感染恰恰是在扁桃体,扁桃体发炎导致咽喉部疼痛,在出现病毒血症发烧发热症状前,猪只因感染前期减料饥饿食欲还较强,但因咽喉疼痛,不能采食颗粒较粗较硬的饲料,所以出现“拱料、拱粪泥,但就是不吃料”这种特有症状,单圈饲喂的比如种猪一般容易发现,大圈饲养的需要仔细观察,投料后可能会发现一只或者几只猪只采食不积极(不抢食),在一旁呆立或躺卧或拱粪泥,等大部分猪只吃饱离开料槽后,再来到料槽,但只拱料不吃料(不仔细观察的话,会误认为是“减料”或“挑食”),拱几次后,再去拱粪泥,这个动作有的会反复好几次。

从其它途径如肌肉注射、软蜱叮咬或其他方式感染非洲猪瘟的猪只,可能没有这种现象。采食液体饲料或水料的猪只感染非洲猪瘟后可能“减料”和“拱料不吃”这个过程看不出。采食粉料的猪只感染非洲猪瘟后,可能表现“挑食减料”、食欲不振或“拱料不吃”现象不明显,不易识别。

采食颗粒料的猪只经口鼻感染非洲猪瘟出现“拱料不吃”症状,一般维持2-3天,过后才出现发烧发热病毒血症,也就是说,首次出现“拱料不吃”现象离排毒还有3天以上,“拱料不吃”立即淘汰处理,可以避免淘汰过程中猪只排毒散毒,阻断非洲猪瘟病毒二次扩散,猪场可以快速净化和根除非洲猪瘟。如果能确认首次出现拱料不吃,又不能排除其他原因,可以继续观察24小时(即再观察两餐喂料),如果24小时内没有恢复采食,再立马淘汰并无害化处理也不迟。

如何尽早识别“拱料不吃”,是快速阻断非洲猪瘟病毒二次扩散的关键技术。一是采用颗粒料饲喂,便于识别“拱料不吃”;二是分餐投料饲喂;三是大圈饲喂的,栏舍设计、料槽设施要求便于观察猪只采食情况;四是大圈料槽料位要足够,便于同时观察清点各猪只采食状况;五是大圈饲喂的喂一栏观察一栏,对于不吃料的猪只及时做记号、记录栏号、头数,然后再仔细观察是不是拱料、拱粪泥就是不吃料,观察精神差不差,眼神呆不呆滞,摸耳根看是否发烧等症状。如果发现猪只“拱料不吃”、精神差,排除饲料霉变酸败、加苦药及断水等管理性因素,基本上可以怀疑为非洲猪瘟,如果能再排除极少出现的内科病、口腔咽喉炎,即可判定为疑似非洲猪瘟。确诊还需要结合实验室诊断技术。

只要栏位设计、料槽设施便于观察采食,料槽料位足够,采用颗粒料饲喂,按顿投料,培养猪场技术员、饲养员观察拱料不吃的素养、技巧和习惯,发现和识别“拱料不吃”并不难。只要猪场在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批感染非洲猪瘟的猪只“拱料不吃”,排除其他原因,不拖延时间,立马淘汰无害化处理,猪场员工遵守纪律按生物安全要求执行到位,栏舍及环境彻底消毒;只要不采样检测病毒、不解剖猪只,就能减少非洲猪瘟病毒扩散造成二次传染的风险,就有助于快速净化和根除猪场非洲猪瘟。猪场一旦出现生物安全百密一疏,营养不足或处于应激状态的个体感染非洲猪瘟病毒,感染的第一批猪少则3-5头,多则十几头,对于阴性场,还是需要检测进行确认,对于阳性场高风险猪只,需要做到第一时间发现和识别“拱料不吃”并立即进行预防性淘汰处理,以“不吃料、精神差”为淘汰标准,有1头淘汰1头,有2头淘汰2头,短则7天,多则15天,即可能阻断二次扩散传染。

预防性淘汰与精准拔牙不同,精准拔牙以唾液、鼻拭子、肛拭子、血液等检测抗原阳性为拔牙标准,有点拔、邻拔、水通槽拔、圈拔、邻圈拔、单元拔、栋拔等,预防性淘汰以“不吃料、精神差”为淘汰标准(这时血液、鼻腔鼻液、粪尿都不带病毒,唾液在猪只发烧前不容易检出病毒),有一个淘汰一个,有几头淘汰几头,不多淘汰;精准拔牙基本上是猪只开始排毒或之后,预防性淘汰是猪只排毒之前;精准拔牙成功率不高,一般损失较大,预防性淘汰成功率可达100%,损失少且可控。

掌握好“拱料不吃”识别技术,可以预防性淘汰高风险猪只。不需要疫苗,不需要药物,只要做好栏舍和环境的彻底消毒,可以快速歼灭净化根除猪场非洲猪瘟。

总之,拱料不吃识别技术,为大小规模猪场“超早识别、预防性淘汰”非洲猪瘟找到了简便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和途径;为养猪人找到了“照妖镜”和“驱妖棒”,找到了信心;为快速恢复生猪生产、扩产找到了捷径。我认为,非洲猪瘟尽管给养猪业带来了重创,但它不仅是灾害,也是凤凰涅槃、浴火重生,是对“不敬畏自然、不敬畏人、不敬畏猪”的养猪人的惩罚,是对“敬畏自然、敬畏人、敬畏猪”的养猪人的奖赏,是对养猪“高科技、责任心、强管理、执行力”的集中体现,对养猪职业人是福音,对人类是福祉。我相信,与政府合作整好猪场周围大环境,上下团结做好猪场生物安全,人猪互敬搞好猪营养福利,及时抓住非洲猪瘟“拱料不吃”的狐狸尾巴今后生猪生产,比非洲猪瘟前健仔数会更多,淘汰率会更低,生产成绩会更好,生猪生产将更加健康稳定发展,生产出来的猪肉将更加安全有营养。

特别声明:拱料不吃识别技术与预防性淘汰时机的把握,特别是“拱料不吃”为本人非洲猪瘟防控实践之拙见,仅供广大养猪人参考,确诊最好结合实验室检测,不妥之处还请广大专家读者批评指正!

专 家 点 评

吴荣杰先生首次提出的“拱料不吃”识别技术来源于生产和临床实践,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值得大力推广。

吴荣杰的观点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思路,非常值得借鉴。我们在非洲猪瘟防控工作中确实需要集思广益,要勇于实践,要善于观察和总结,要乐于分享自己的观点。利用“拱料不吃淘汰法”要求饲养管理人员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娴熟的生产管理经验,建议结合“单元格化”防控策略,毕竟发现“拱料不吃”时疫情传播的风险日益增加。

拱料不吃作为第一临床信号,再结合实验室检测技术,将大大提高定点清除的成功率。

在推广这项技术时,不要轻易否定检测技术的重要性,同时发现“拱料不吃”现象时,要提高检测频率,防范于未然。

另外,发生猪瘟时,也有“拱料不吃”现象的发生,当然,猪瘟也是烈性传染病,目前少见。

本技术适用于拔牙场,是否适合于阴性场,需要根据实际情况。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