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州新村前身——消失了的移山庙
邮箱:3125136050@qq.com
消失了的移山庙
作者:邵拉雄
移山庙原址在华州区莲花寺监狱南大门西南方约500米处高台上。地裂山移,人们祈福山神保佑平安而修建的庙宇,取名移山庙。
宋熙宁五年(1072)九月二十ー日日,少华山阜头峰崩裂,伏压居民六社留下一座半截山和东西五里、南北十里的乱石滩。半截山下的张桥村与暴雨沟两村之间,形成一个约一平方公里水面的堰塞湖,水深百米,取名移山潭。时移境迁,潭水流干.,变为农田,当地人将这块小平原叫“潭里”。与“潭里”相连还有一块小平地,叫“小潭”(在今娃娃川菜馆处)。移山庙就建在“小潭“西北一里远的高疙瘩上,人称“移山疙瘩”。移山庙及其同名村堡,共处移山疙瘩这个高阜之上,并肩雄峙,东南为堡,西北为庙,庙、堡相距半里左右。堡城围墙,石块垒成,城门向东南开,沿着石铺坡道慢上,进了城门洞,堡内正道两边,自下而上,依次有东西走向的五条巷道。第一道巷路西有座无量小庙,庙前一棵合搂大槐树,枝繁叶茂,浓荫覆盖。五十三户居民,王姓居多,土墙瓦房,依坡顺巷而建,一巷高过一巷,一家紧连一家,显得狭小拥挤而又错落有致。城堡最高处有后门通向移山庙。
《关中关中胜迹图志》中的半截山图
移山庙四周有坚固围墙,气势恢宏,高屋建瓴。山门向东南敞开,高大的门楼雕梁画栋,两扇厚重的木门,结结实实,油漆得起明发亮。四棵合搂古柏,分立大门两边。一座老式戏楼建在门外西侧,面向庙院南墙。进庙门须先登上九十九级石台阶,穿过山门,大院中轴线正中央为四大间中殿,殿内山神塑像,高大壮实,怒目圆睁,手臂挥舞,态势凶悍,非常怕人。东西两边,各有厢房,供道士居住和香客歇息。中殿正北为上殿,五脊六兽,高大宽敞。般内神像,盘腿端坐,慈眉善目,平视前方,尽享缭绕香烟和丰富的贡品。每年农历九月二十ー日,移山庙举行盛大庙会。远近香客,善男信女,本村居民,三社百姓,会集一起,敬神还愿,察祀祈福,唱戏庆祝,热闹空前。移山庙西北有下坡,取名庙坡。庙坡下为新庄河(今莲花寺火车站),可过白家河通罗纹桥古镇。主持庙院的是位田姓道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华县公安局康维多带领四名干警,押解三十多名犯人,借庙居住,就地取石打碴,进行劳动改造。田道土后来回了河南洛阳老家,移山庙香火遂止。
《关中关中胜迹图志》中的怡(移)山潭图
移山庙东北一里多有一巨石,当地人称为“金斗王”。《重修华县县志稿》卷十五称其“移山石”,并记载:“移山石上有斗大·独秀岩 三字。……移山庙东北里许,有最大巨石,形成尖三角,屹然独立,周围约二十丈,高约三丈许。宋神宗熙宁五年,少华山崩时所移也。登极顶,北高南低似掌形,正南低端上下平齐,如刀削,有方尺大字,漫漶不可辨,另有手大字迹云:正德辛未春,进土知华州事帝丘桑浦,判士古粟段瓒,训导文水吴腾,资邑刘博,游于岩下。泽山桑题。时二月十二日。”从以上文字不难看出“金斗王”巨石之规模。
半截山下移山石
移山庙村堡居民,世代耕种乱石间枣刺丛中片片小块田地,最出名的副业是家家户户都能制作金(筋)杈。当地民谣曰:“暴雨沟,编笆(用对角刺条编耱)哩,移山庙,缠杈哩。”打麦翻场用的四股杈,长木棍为把,细木条烤压弯曲为齿,以牛板筋切割为长条细线,将木齿井排分列,交错扎紧,成为了小巧玲珑的金(筋)杈,是当时收麦碾场的优质农具。
1959年,因莲花寺石渣厂连年采石,逼近移山庙及其村堡,部分村民迁往今杏林镇,取名新建村又名新村。临别前,全村男女老少,聚集在城门口照了一张“全村福”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移山庙及其村堡,“金斗王”巨石(移山石)俱已无影无踪,半截山也满目疮痍。只有《山塌金斗王》的神话故事,依然在华州大地上,一代又一代重复讲述着……
来源:《华州地名面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