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有一种“顺应”的心思,摆脱的自然是俗世的苦恼

《道德经》:有一种“顺应”的心思,摆脱的自然是俗世的苦恼

《道德经》中老子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智慧是一个好事,为什么要杜绝呢?就是因为智慧是存在于主观意识之中,有了智慧就会有欲望,有了欲望就有得失之心,而得失之心就是人生痛苦的根源。

所以解决这一个问题最好的方式,是顺应,抛开自己主观的心思,遵循客观。

《道德经》阐述的是“无为”的核心智慧,所谓“无为”就是顺应一切,顺其自然。

很多人都知道,心怀道心,是一个人生最高的境界和智慧,那么“道心”是什么?其实“道”并不是多么深邃而又高深的德行,而是平常心。

正所谓说平常心即是道,一切不刻意不勉强,这就是最好的境界。

平常心去除的是主观的心思,没有刻意的去强求名利方面的外物,就连善心也不会刻意强求。

最好的方式是顺其自然的去作为,而不是刻意的去求善,刻意去求善,其实也是背离了本质。

有了不求善,不求恶的心思,外物无论怎么变化和存在,自己的心都能顺应,内心坦然了,去除的就是痛苦。

苏轼有一次经过一条河,他看到一个塔,叫做僧伽塔。

苏轼听人说这样一个故事:但凡是从这个塔经过,只要拜了这个塔,就会顺风顺水,以后都会一路平安。

苏轼本来不相信这些东西,但是他也拜了,果然拜了之后,得到顺风,顺流而下,不由心喜,走路也非常顺畅。

后来许多年之后,他经历了许多事情,经历了人生沉浮,通晓了人情世故,因为一次机缘,又来到这座塔面前。

他想起来多年前自己在这座塔前叩拜的情景,这个时候心境也全然不同了,他这次没有下拜,写了一首诗叫做《泗州僧伽塔》。

这首诗说:

我昔南行舟击汴,逆风三日沙吹面。

舟人共劝祷灵塔,香火未收旗脚转。

回头顷刻失长桥,却到龟山未朝饭。

至人无心何厚薄,我自怀私欣所便。

耕田欲雨刈欲晴,去得顺风来者怨。

若使人人祷辄遂,告物应须日千变。

这一首诗意思就是说:耕田的人要下雨,那收割的人却想要雨停,去的人想要顺风,回来的人却面对了逆风,老天爷怎么办呢?他要帮助谁呢?一切只不过尽随天意罢了。

同样的一个风向,有人觉得是顺风,有人觉得是逆风,难道是老天爷刻意为难逆风的人,而帮助顺风的人吗?

其实这一切只是人的主观意识,风还是那个风,只是人的主观意识把这一个风掺杂了情感,有了主观情感,觉得逆风了,甚至觉得老天爷违背自己的意愿,就产生了痛苦。

就好像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就觉得是老天爷有意的为难自己。

所以说顺应自然抛开的是主观的妄念,顺应的是客观的规律,在主观与顺应之间转换的时候,去除的就是痛苦,就是道家中所说无为的平常心。

如果逆风的时候,那就走慢一点,如果顺风的时候就走快一点,老天爷从来不会为难任何一个人。

只要你的内心没有主观妄为的心思,不要有任何改变客观规律的想法,一切心平气和,与世无争,用道的平常心来修养自己,自然没有什么问题。

《道德经》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当一个人让自己的境界修行到无为的状态,做到不妄为也就能够无所不为了,这就是主观顺应客观的核心智慧,修养的最终智慧境界就是平常心。

没有刻意的去追求任何事情,一切坦然,一切顺应,这就是平常心的智慧。

文|国学书舍

看了这一篇章的智慧,您有什么不一样的感悟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