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玩具设计人才培养的反思与展望

引言

中国玩具设计人才的培养,是伴随改革开放的进程而逐步发展起来的。40年间,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萌芽期、井喷期、反思期。目前的培养工作仍处于不断的反思探索中。人才培养的不同时期也是我们玩具产业探索发展的映射,OEM(原始设备生产商)、ODM(自主设计生产商)再到OBM(自有品牌生产商)这几个阶段,行业对玩具人才的需求亦不尽相同。若从《中外玩具制造》创刊的2004年算起,这15年正是从井喷期到反思探索期的见证,值得我们反思与展望。

早期制定玩具标准的专家留影

发展与回顾

萌芽期(改革开放至2000年)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玩具企业在广东、浙江、山东、江苏、福建等地如雨后春笋般快速成长起来。当时主管玩具的轻工业部紧急召集全国部属院校到北京开会,鼓励和扶持高校创办玩具专业,以适应改革开放后快速发展的玩具业对人才的迫切需求。

玩具设计人才培养萌芽期对应的是中国玩具产业发展以OEM为主的阶段。这个阶段以专科教育为主,培养技术应用型的人才。这个时期只有原北京二轻技术学校、天津轻工业学院、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等为数不多的几所院校开设与玩具设计相关的专业。这个时期的毕业生,为很多外资企业和国内早期龙头企业提供了人才支持。

井喷期(2001年-2010年)

这个时期,行业步入ODM阶段。这个时期的中国玩具企业,无论是出口型还是内销型都在加强自身的研发实力。对应玩具设计人才的培养,天津科技大学2001年首次面向全国招收工业设计(玩具设计方向)的本科生。在此后的十年中,全国20多所大专院校陆续开设了玩具设计专业,有些还逐步开展了研究生教育。如南京师范大学、中国美术学院、浙江师范大学、湖北工程学院、长沙师范学院、苏州工艺美术学院、常州工学院等。这个阶段培养的人才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以艺术类为主,培养创意性人才,毕业多流向木制、毛绒玩具企业;另一部分培养工程技术人才,多流向塑胶电子玩具企业。这段时期的人才培养,为中国的玩具行业整体提升做出了重大贡献。

反思期(2011年至今)

这个时期,玩具企业多进入OBM阶段。不少企业通过多种方式进入资本市场,整合上市,从最早的奥飞、星辉、高乐、骅威等到开放新三板后的更多企业挂牌上市。上市的玩具企业经历了来自市场层面的肯定、否定和重组再出发的反思与探索。这个阶段对于玩具人才的培养就如同产业波动的折射,部分高校也出现了开办、停招和反思再确定培养目标的过程。

现状与反思

多年的玩具设计人才培养,为企业输送了大量的人才,为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很多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产学结合、开发建设专业课程和专业教材等方面探索,为人才培养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知识储备。与此同时,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反思和完善的地方。

人才培养的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目前约有30所高校直接或间接培养玩具设计相关人才。办学层次涵盖了专科、本科、研究生教育,每年的毕业生约超300人。这些院校的分布主要围绕玩具的核心产区广东、浙江、江苏等,主要服务于产区的儿童玩具及周边产品设计;也有远离产区,走旅游纪念品等其他路线,如江西、四川、河北的学校。

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玩具人才的培养规模和层次也不小。美国也只有为数不多的几所高校如:Otis(奥迪斯设计学院)、FIT(纽约时装学院)有专门的玩具设计系。高校目前分别从两个方面进行玩具设计人才的培养:工程设计型人才(工程设计师)、创意设计型人才(设计师),对应的人才入口主要以工科类和艺术类的生源为主。从就业出口来看,绝大部分的玩具设计人才毕业后,还是可以轻松找到对口的工作。这些年来的发展新趋势让毕业生的择业更加多元化,不再像以前那样扎堆进入传统的玩具企业,很多会选择去文化创意和教育行业。各大学校也基本建立了一支以硕士和博士为主的教师队伍,围绕办学地区的产业特色,建立和完善以工作室为载体的产学研结合的体系。在校企合作研发产品上,主要通过参加比赛或承接部分企业的设计项目为主,这对学生的专业成长和教师的实践能力提升有一定的帮助。

人才培养的反思

高校的玩具人才培养与产业的发展是紧密相关的,既要服务于产业的当下需求,也要洞见产业发展所需人才的趋势。随着劳动力和材料成本的上升,越来越多的中国玩具企业走向了OBM道路。这个阶段的玩具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到底是什么?我们的培养目标和定位是什么?我们该提供一个怎样的人才培养环境?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去反思与探讨。就当下企业对设计人才的需求角度,我们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

1.研究玩具本身多,研究儿童少。大部分的玩具主要是服务儿童,要想获得真正的创新,一定是源于对儿童的了解。很多设计师眼睛紧盯的是同业的新品,不愿意把时间花在与儿童一起游戏和阅读儿童发展认知相关的文献,设计出来的玩具自然就与别人雷同。所以当我们再追问产品创新点时,连他自己都说不清。玩具设计能独立于其他学科的单独存在的原因,是因为使用对象儿童的特殊性。如果只研究造型、工艺与材料,那就与工业设计没有区别了。

2.建立更高层次的“双师型”队伍与扎实的项目实践教学。这10多年来,高校的玩具设计专业教师本身就是逐步从之前的本科过渡到拥有硕士和博士学位的专才。但是玩具设计是一门既需要有教学研究能力,同时也应该具备较强实践能力的“双师型”团队。教师团队中搭配也应该具有一定的交叉研究学科,这样才能保障高质量培养优秀人才,也是开展工作室和实践教学的基础。目前很多玩具设计人才培养还存在师资短板。在研究Otis的玩具设计教师时,我们会发现80%的全职教师来源于美泰、孩之宝、跳蛙以及乐高前设计部门的主管和设计师。

3.生源的流入与人才的流出。优质和多元化背景的生源是产生优秀人才的基础。我们既要把控好优质生源的入口,也要管控好毕业生的就业出口。据长沙师范学院玩具专业老师随机从2001年-2013年抽取5届217名毕业生的跟踪调查研究发现:毕业后依然从事玩具相关工作的人才不足30%,这是玩具设计培养院校要共同面对的生源入口和出口把控不足的问题。

创新设计方案讨论

前景与展望

扩展玩具人才培养的边界

玩具产业的发展就是围绕儿童文化产业不断拓宽自己的领域。奥飞从玩具到奥飞动漫,再到奥飞娱乐就是一个产业文化化到文化产业化的边界的拓展;星辉、邦宝等很多上市企业都是如此。每年各大玩具展会也不断通过加入儿童用品、动漫授权及周边产品、儿童教育产品等内容来扩展展会的体量。儿童玩具,无需拘泥于形式。玩具设计人才本质上是儿童文化工作者,玩具是儿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拓宽了行业的领域和市场空间,企业才会有更大空间,优秀的人才会不断流入。

玩具人才多渠道培养

教育部2015年发出通知,要求艺术类专业招生不得增设方向招生,这使得一些玩具专业人才培养的院校必须重新思考,因为多年来“玩具”一直是作为工业设计的一个“方向”进行招生。停止方向招生,是反思也是再出发的机遇。因为拓宽专业视野,培养真正的优秀人才不能仅仅限于一个专业领域。因为玩具设计是一个综合性极强的系统工程。它集儿童发展、艺术、创意、色彩、工程、科学、生物、材料等于一体,是自然中所有事物的缩影。因此,虽然在设计的过程中有分工,但玩具设计师一定是优秀的复合型人才。

要更好地培养产业高层次人才,可以采用两种模式:围绕产区的玩具专业人才培养和高校根据优势特长做儿童文化产业的研究中心。例如:在美国Otis和FIT是拥有玩具专业的学校,但与此同时,MIT、明尼苏达大学等一些高校都有玩具实验室。这种结合反而对产业的创新有极大的帮助。笔者也注意到,国内一些玩具企业,反而会在很多拥有教育背景的北师大、华师大设立玩具教育研究中心。创新源于多学科、多文化的交融,如科大讯飞语音识别公司也在做儿童学习陪伴玩具机器人,很多高校都有自己的优势专业,可以结合创新中心的方式来进行交叉创新,这反而可能帮助到产业创新。

需要复合型高端设计人才

符合当下中国玩具产业创立自主品牌的高端设计人才,一定是懂儿童、懂市场、懂设计、善沟通的复合型人才。市场需要能善于发现客户需求并能转化成产品,帮助企业发展的产品经理式设计师,即使你不是研究儿童领域的专家,但要拥有跟专家对话的能力;不是玩具市场的专家,要拥有产业格局的认识和市场的敏锐。作为设计师,要有对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前沿的把握,并通过工作室公司化及实际项目的不断实践,才能培养出在OBM时期需要的玩具设计人才。

产学结合工作室模式展望

产学结合的工作室承载两种功能:其一,是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创新实践的平台。企业通过比赛和设计委托的方式为高校提供设计项目委托,老师和学生通过设计创新服务企业。这种模式为很多院校所采用,也帮助和提升了师生的实践能力。其二,是工作室设计项目孵化,即通过对某个类别的深入研究,工作室师生主动挖掘设计需求,通过3年以上或更长时间内部孵化出创新产品,并以之与企业进行合作。这种方式孵化出的产品因为从源点开始,更容易创出全新的产品。笔者近几年,也是通过这种孵化方式,聚焦在玩教具产品上,陆续孵化出很多创新的产品。

15年来,高校培养的玩具设计人才为行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在为玩具行业建立品牌、拓展领域时,作为设计人才培养的高校,要秉承“一切为了儿童”的宗旨,才能为产业培养出更多符合新趋势、新需求的儿童产业文化工作者。

工作室孵化的幼儿园沙水玩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