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沙成塔,菩提自现

昔阿育王造佛塔,其数满八万四千。
一塔该八万四千,八万四千同一塔。
八万四千妙吉祥,八万四千妙殊胜。
愿均吉祥与殊胜,散作寿域无边春。
——《物初大观禅师语录》
在《后汉书》卷七十三的《陶谦传》中记载了这样一段故事:东汉末年,时局动荡,有一个叫做笮融的人投奔徐州刺史陶谦,笮融笃信佛教,在累积了大量资财后,大起浮屠寺,“上累金盘,下为重楼,又堂阁周回,可容三千许人,作黄金涂像,衣以锦彩”。
这是在中国的正史中,较早具体地描述一个寺院的建筑情况的文字记载。笮融所建的寺院规模颇大,可以同时容纳三千多人,另外极为吸引眼球的就是那个上累金盘的重楼。我们几乎完全可以确定,所谓“上累金盘”,就是用金属做的刹;所谓“重楼”,就是多层的佛塔。
塔这种建筑并不是中国本土独有,起源于印度窣堵波(梵语Stupa的音译),随着佛教进入中土才开始建造,同时又受到我国传统建筑和文化的影响,进而形成的一种建筑形式,俗称之“宝塔”,也即“浮屠”。
《说文解字》是这么解释的,“塔,西域浮屠也。从土,荅声。”我们常说的“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中的“浮屠”就是指的佛塔。佛塔的层次一般为单数,主要用于供奉和安置佛祖及圣僧的遗骨(舍利)、佛典以及法物。
佛陀寂灭是脱离了六道轮回达到寂灭清净的境界,供奉佛陀舍利的所在绝不等同于佛陀的坟墓。佛陀在世时,人们以佛陀为中心,佛陀涅槃后,人们就以供奉佛陀舍利的塔为精神中心,面对佛塔就像面对佛陀。
传说孔雀王朝的阿育王归依佛以后,大兴佛事,到处建立寺塔,供奉佛舍利并供养僧众。印度现存最著名的桑奇大塔,就是初建于阿育王在位时期。
中国本没有“塔”这个字,晋宋时期译经时才造了“塔”这个字。隋唐时,将译名统一为“塔”,并沿用至今。现知最早的中国佛塔形象资料,是四川什邡出土的东汉画像砖上的三层佛塔。佛塔基座上部有三层的塔身,每一层都是三间四柱的木构外观,每一层的塔檐和塔顶都是斜坡顶,其中还略微带有中国建筑凹曲屋面的特征。
中国的所有佛塔都偏离不开两种建筑体系,来源于古印度的砖石结构窣堵波以及中国本土的木结构楼阁。这两种建筑体系不断排列组合,搭配出独具特色的中国佛塔样式。根据梁思成《历代佛塔类型演变图》所载大体可以分为五类,分别是单层塔、多层塔、密檐塔、瓶形塔和金刚宝座塔。此外还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方式,如按照建造材料、层数、时代划分等许多分类方式。
一般塔都有一定的高度,最低的也三层以上,与周围建筑相比更加庞大,用来供人仰望和登高。佛塔顶部都有塔刹,这是佛寺最显著的标记。塔刹象征着佛的头部,作为信徒仰望的标志,同时塔刹朝向上天的方向,有解脱、通向极乐世界之意。

塔作为相当长时期以来寺院的主体,是其他类型的建筑无法取代的。作为修行者,见到佛塔时,怀着崇敬之心观仰佛塔,发如是愿:

见佛塔庙,当愿众生,
尊重如塔,受天人敬。
敬心观塔,当愿众生,
尊重如佛,天人宗仰。
顶礼佛塔,当愿众生,
得道如佛,无能见顶。
右绕塔庙,当愿众生,
履行正路,究畅道意。
绕塔三匝,当愿众生,
得一向意,勤求佛道。

作为普通人,见到佛塔时,如果能怀着虔敬心和恭敬心观仰佛塔,乃至礼拜、忆念诸佛的功德,依着三宝、佛塔的殊胜境缘,也能获得无量功德。

愿一切众生,都如佛塔一样尊贵;愿一切众生,都能成就佛的功德,受到诸天及人的瞻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