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任何理由降低教育的价值:再读《两个老师的较量》《张二狗的故事》
胡子宏生命日记(1124)
(一)
有两篇文章,以前我们都读过。最近还有人不厌其烦地在自媒体上转发。
第一篇是《两个老师的较量》,标题之外,还加了一句“故事令所有的人深思”。故事的梗概是——
16年前,某中学有两个风格迥异的老师:黄老师、文老师。文老师是老教师,中规中矩。黄老师则刚出大学校门,思想新潮。
两个老师分别担任了重点班一班、二班的班主任。黄老师在班会上对学生说,如果高考失利,那也没有什么关系?条条大路通罗马,在平凡的岗位上,我们照样可以做出不平凡的事业。
文老师在班会上问学生,如果骑自行车的人与开大奔的人在高速公路上相遇,谁应该让给谁路?他给出的答案是,骑自行车的人必须给汽车让路,因为他没有资格在这条路上奔驰。
两个老师在管理班级的理念上产生了分歧。黄老师向文老师提建议,教育学生不能只讲竞争,只论成功。
文老师则反驳说,自然界的规律是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生活不相信眼泪,学生们总有一天要面对残酷的现实,现在就让他们接受这样的事实,未尝不是好事。
两人各执己见,互不相让。他们共同约定,一年之后见效果,十年之后见结果。一年后,高考如期来临,文老师班里重点大学录取了32人,黄老师班里过重点线的只有10人。
人到中年的黄老师不服气,他说,一切都还没有完,几年后,我们再来比较一下。
11年后,同学聚会,二班的毕业生打出风头,有的开大奔过来,有的当了副县长,有的成了上市的副总,还有人读了博士,从美国专程赶来。
而一班,没有什么大款,职务最高的是某报社的编辑部主任。不少同学是骑着自行车从城市的四面八方赶来。
显然,文老师的班里32个重点大学的毕业生,走上社会后,境遇要好得多。黄老师依然不服输,他说,再等几年看。
又过了5年,高中毕业16年后,同学们再次聚会。两个班同学的处境变化了。二班的副市长买凶杀人,身陷囹圄。上市的副总触犯法律,进了监狱。而一班,那位大记者因曝光和社会团伙被人暗杀,以身殉职。某个修自行车的同学,因为技术精湛,去了德国做高级技工。
黄老师对文老师说,不是所有的人都必须成为英雄,平和的生活和工作是大多数人的人生状态。他认为,英雄不是建立在将对手踩在脚下的基础上,英雄不是打出来的。
作者讲完这篇故事,想表达的主题是——在功利教育下长大的多数孩子,一出生就在功利的路上狂奔,早早失去童真,失去了灵魂。我们的教育,应当将目光放长远,比起培养出一个考试机器,我们更需要的是一个有原则有思想的人。
(二)
《张二狗的故事》的主人公张二狗学业无成,但在事业上是成功者。
文章的原标题是《成绩第一名和最后一名的两个男孩,长大后竟然在干这些....... 》,内容梗概是——
“我”从小就品学兼优,而张二狗则神情呆滞语无伦次,是倒数第一名。初中毕业后,我进入了重点高中,张二狗则辍学,进入了社会。
初中毕业那天,门卫李大爷指着“我”教育大孙子,一定要像我这样好好学习,将来做个受尊敬的人。他还指着张二狗教育大孙子,千万不要像他这样惹是生非门门红灯,一定是个受鄙视的人。
命运从高中三年开始分化。“我”继续学有所成,考入了名牌大学,打工的张二狗则在奔波中淘金,赚取了丰厚的人脉关系,并且注册了公司。
“我”在大学苦读的时候,张二狗却为公司招聘硕士学历的员工(此时张二狗才22岁),“我”大学毕业了,张二狗(此时不到25岁)却在市长、区长陪同下物色工业园区的选址,还开着保时捷。
“我”重点大学毕业后,四处找工作,张二狗则成为老板,招聘研究生作为麾下的职工。十几年过去了,“我”落魄成了学校的反面典型,张二狗成为企业家返乡,县长亲自接见。
时光变幻,当年成绩最好的和最差的两个学生,成为正反方面的两个典型。老师感叹,要是所有学生都像张二狗一样该有多好,这就是中国教育的悲哀。
春节“我”回家,没人理睬,路过当年就读的初中,听说里面在办校庆,想去看看却被拒之门外,门卫李大爷指着我教育小孙子,不要学习这个人,读了这么多年书还是一穷二白,连自己都养不活。
春节时张二狗回家,县长接驾,还参加当年就读的初中特意举办的校庆。张董在校庆上砸下巨额赞助,门卫李大爷指着张董教育小孙子,你要像主席台上的这个人学习,白手起家,富甲一方,连亲戚都沾光。
故事讲完了,作者写出两个人命运的迥异,一巴掌一巴掌地扇着当年那个成绩优秀的学生的耳光。貌似,成绩越好,将来的生活越会窘迫。貌似,上学时越是成绩倒数,越是调皮捣蛋,越是蔑视规则,将来越会出人头地。
(三)
改革开放初期,确实有一批人抓住了商机,成为暴发户,迅速淘得了第一桶金。因为赢利的机遇较多,创业的胆量和勇气貌似比文化程度更加重要。于是,有些人会认为,挣钱与读书可以脱离开。甚至,读书多了,挣钱的能力反而下降。
于是,才有了《两个老师的较量》《张二狗的故事》。故事在宣扬一种谬论,读书好,考试成绩高,不代表成功。《两个老师的较量》制定的成功标准是,平凡人过着本分的生活,敢于平凡,也是成功。《张二狗的故事》制定的成功标准是,挣钱,买豪车,受人尊重。
毋庸置疑,上述两个故事的作者,肯定都是在应试教育中败下阵来。他们根本感受不到那些闯过高考后的佼佼者所在社会圈层的价值,于是想用另外一个标准,来埋汰当年那些刻苦学习的学生。
读了上述两个故事,你会相信它们是真实的吗?就像我们经常提到的龟兔赛跑的故事,我们虽然会得到某些感悟,但是,现实中有几个兔子会在途中打盹呢?你愿意让孩子成为那个打盹的兔子,还是做那个孜孜不倦的乌龟呢?
如果故事在现实中没有普遍性,那么,故事想表达的所谓主题思想,无意也是假的、没有价值的。
就像《两个老师的较量》中的黄老师,他的班里只是考上了10个重点大学,无论怎么评价,都不算成功。即便是16年后,那个修理自行车的学生被德国聘为高级工,也只是小概率的案例。文老师班里有32个学生进入名牌大学,即使有2人身陷囹圄,还有30个名牌大学生在顺利成长。
故事的作者在胡编乱造。高中毕业11年,4年大学,7年工作,就做了副县长、副总裁,数年后又身陷囹圄,这肯定是信口开河瞎杜撰。 尽管时下“老虎”“苍蝇”被逮了很多,但依然是小概率事件。
我不相信,一个班有32个学生考入重点大学,另一个班只有10人进入重点大学,前者的教育竟然是失败的。
我不相信,在高考的独木桥上的成功者,在人生的发展中,会全盘落后于那些没有闯过高考的人。
我不相信,开奔驰的毕业生,在幸福指数上,会全部低于骑自行车的人。
至于《张二狗的故事》,更是胡编乱造。一个当年傻乎乎的孩子,靠着做“混混推销员包工头,积累了一条又一条的人脉,攒下了一笔又一笔资金”。20多岁,他就有了自己的园区,还开着保时捷。
哎呀,这是忽悠谁呢?谁信呢?做推销员还能积攒人脉?做包工头能结交高层次的朋友呢?甭吹牛了,莫非,张二狗的创业,比俞敏洪还轻松顺利?
(四)
吃不上葡萄就说葡萄酸。总是有些人,自己或自己的孩子没有在高考中脱颖而出,就竭力贬低大学的价值,把“包工头”的赚钱视为成功的楷模。他们往往否定社会公认的普遍的价值取向,编造出另辟蹊径的谋生方式。
他们把低概率的事件,视为普遍的经验和价值。他们这么做,无非在否定知识的价值、掩盖自己的无能。
考不上大学,就意味着生存的绝路吗?当然不是。我的两个初中同学,没有考上重点高中,就选择了回家务农。我考上了大学,他们脱离了土地,也做起了老板。
跟我关系最好的初中同学就是包工头,他在建筑工地上摸爬滚打,早在十年前就有百万家财。不过,他只是开着一辆面包车,麾下也仅仅是村里的闲散民工。他靠着建筑业,赚取了一些差价,有了一些物质积累,但生活的舒适度远远比不上大学毕业生。他创业时那种忍辱负重的程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至少,他不是我这样的大学毕业生所羡慕的。
我四十岁之后结识了几位创业成功的企业家,彼时,他们被视为创业明星,事业有成,也蒙上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光环。他们都是高考落榜生,比及当年考上大学的同龄人,确实要成功,要辉煌。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也在思忖,如果我高考落榜,是不是也会赢得他们的创业辉煌呢?想来想去,我终于明白了,他们的成功,其实跟高考落榜没有什么直接联系,彼此没有因果关系。我们经过苦读考上大学,他们经过拼搏开办了自己的企业,都是靠自己的心血赢得了成功的果实。
在我的同龄人中,考上大学事业有成的,要数倍于高考落榜者。千万不要以为,考不上大学就必然成为成功的企业家。时至今日,行行业业的发财的路子已经人满为患,在“知本家”时代,靠做包工头成为商业大亨的机会,基本不存在。
所谓的文老师、黄老师、张二狗,真的存在吗?根本不存在。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早已不会给读书不认真的人,留下任何投机取巧的机会。如果社会上给高考落榜者留下如此大的成功空档,又怎么会出现全民对教育的重视,又怎么会出现高考那两天的“全民皆兵”?
时下,那些脱离开应试教育的素质教育,还有什么市场呢?还有几个相信张二狗之类的奇迹呢?
不知道哪个混蛋编出了这两篇文章,违背逻辑,以偏概全,牵强附会,拼凑了一个“读书无用论”的故事,把考上名牌大学的优秀学生贬得一文不值。
我猜,作者肯定不希望自家的孩子考上什么名牌大学,肯定会让孩子早早辍学去打工,自己享着清福去做“张二狗他爹”。
如果张二狗成为孩子们钦佩的榜样,如果一个班主任培养不出几个重点大学的学生,却自称学生素质高,那才是中国教育的悲哀。当然,这种担心是多余的,这种畸形的事例,当今社会从来没有过。
胡老师编写的学习资料
《看图作文不发愁:小学低年级看图范文123篇》
《语文每天学一点(1—6年级)》
《360篇分类范文迎中考》
《值得模仿的150篇小升初作文》(校对修正新版)
《衡中家长给孩子推荐的120篇励志美文》
《孩子,你为什么必须刻苦学习(学生版)》
《孩子,你为什么必须刻苦学习(家长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