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璧美文】禅堂湖轶事之禅堂"一百二十七孔桥"

禅堂湖轶事之禅堂"一百二十七孔桥"

文/胡桃夹子

禅堂街东头与大杨庄隔河相望。这里曾经有一座木石结构的“大桥”。


后来“灵双”公路改道,才废弃了此桥。


这座桥始建于何年,已说不清楚。只听老辈人说,很早很早以来,南来北往要经过禅堂,除了水路,就只有这一条旱路通道。


早年间灵璧地区闹匪患,遍地都是“马子”。禅堂街凭此桥,硬是没有让“马子”抢过一回。


这有一个说法,可足以说明此桥对禅堂街的重要性:铁打的禅堂,纸糊的冯庙。什么意思?是说当年冯庙四面旱地,无险可守。“马子”想什么时候去抢,就什么时候去抢,来去像走大路的一样。 咱禅堂街在此桥上放“几棵枪”,就可以挡你“万夫莫进”了。


当年禅堂街四面环水,来去的路就凭仗几座桥。晚上把所有的船都停靠在圩子里边,在每个桥头都放上“几棵枪”,派人轮流值守。你说保险不保险?


闲言少叙,咱还回头来说说这东头大桥。


这东大桥,桥墩是石头砌筑,石头的缝隙间据说是用糯米汤和石灰浇铸。经得起常年的水流冲击和腐蚀。多少年来桥墩纹丝不动,稳如磐石。


桥共七孔,桥长近二十丈(五六十米),桥宽一丈五尺(近五米)。桥面用楠木搭就,桥面上再铺了二三十公分的土层。任你人行车压。


据说此桥解放后还通过大汽车来。可见桥的结构牢固。


这就是禅堂有名的“一百二十七孔桥”。


那位不由要问:一座普通老桥,怎么起了这么一个“高大尚”的名字呢?


要说起这个故事。就不得不说说当年禅堂街有名才子“王德仁”。


在下曾在一篇写“司庙”的文字中,提到过出口成章的“王德仁”就是此翁。


王德仁自幼家境尚好,家里送他上了学堂。因天资聪颖,过目不忘,常被老师夸奖。小小年纪在上学之余,回家常帮家里记帐,算帐。过年时亲邻都央其给写“对子”,王德仁来者不拒,宁愿贴笔墨红纸。十八岁离了学堂,可谓是饱读诗书,满腹经纶的大秀才了。可是科举已废,所以这“学而优则仕”就没在王德仁身上应验。


当年正值兵荒马乱,有人来请王德仁去兵营任参谋当文官,他的家人是坚决不让去。有人后来说:王德仁如果当年参加队伍,以他之才,之貌,现在起码是个军区大员。听到这些,此翁不置可否,只是笑笑。就这样一个饱读诗书的才子,就在家里当起了二掌柜(当年家里开杂货铺,至解放后也一直干着。他去世后,他儿子继续经营,现在还集集出摊摆点)。


话说这有一天,吃完早饭。闲来无事,王德仁就从家门口遛到了这座桥的西头。看着桥下河水奔流,船来船往,不由诗兴大发,一会随口吟出一首诗文来:
千年古桥今犹在,
默迎客商南北来。
物是人非又新朝,
唐河依旧入我怀。


这时桥头已是围了好多来观景的人。(当年这“桥下流水”,也可算是一景)众人听完,竖大拇指,齐赞王德仁才思敏捷,胸阔江湖。有一好事者向王德仁道:王大才子,这座老桥也没个名字,你就趁兴给起个名字吧?好一个“王大才子”,一会举目细观,一会闭目静思。众人皆不敢出声,怕扰了他的思维。待王德仁再次开口,众人只有“目瞪口呆”的份了。


王德仁说:大家看,这桥有七孔,桥头两边有两座石狮,这桥头旁又有一个石碑。就叫“一百二十七孔桥吧!众人纳闷:怎么就叫一百二十七孔桥了?你细说说。王德仁笑道:这座石碑可能算一百?这两座石狮可能算二十?加上那七孔。你算算?


众人这才恍然大悟。静了有好大一会,才想起来给大才子鼓掌贺彩。那个刚才提问题的人,又领头开口道:王大才子﹗我服了您了,您怎弄么有才呀?


从此禅堂有了一个“一百二十七孔桥”。
这美誉,不胫而走,名传四方!


(原创灵璧禅堂湖人陈长柱。)

注∶“马子 ”土匪的意思。
“对子”即春联。
“几棵枪” 是当地老辈人的口语,不是确数。可代表几条,十几条,也可以代表几十条。

【图文无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