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文物精品鉴赏(二)

泥塑人面像 北魏

1980年洛阳永宁寺塔基出土

这件造像出土于北魏皇家寺院永宁寺塔基遗址,北魏皇家寺院永宁寺于北魏熙平二年完工。寺中心有标志性建筑永宁寺木塔,这座木塔共九层。据《水经注》记载,木塔高四十九丈,折合成今天的尺度为136.7米。但在永熙三年,也就是公元534年,这座佛塔不幸毁于雷电所引起的火灾,大火持续燃烧了整整三个月,昔日高耸入云、宝铎和鸣的佛塔就这样灰飞烟灭了。

原本供奉在永宁寺木塔中的佛像也随着佛塔的覆灭而毁于一旦。新中国成立以来,考古工作者对残存的永宁寺塔基遗址进行了科学的考古发掘,在发掘过程中,也出土了一大批塑造精美的造像,为研究古代美学和佛教造像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而我们看到的这件泥塑佛面像则是永宁寺塔基遗址中出土最精美的一件,它原本是一躯完整的佛的立像,但经过大火的洗礼,佛像不仅只留下了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这些部分,而且原有的彩绘也损失殆尽,但这些却丝毫没有影响她的美丽,每当我们看到这件妙像庄严的佛像,瞬间会心生欢喜。她的两个嘴角微微上扬,这个笑容是如此的神秘而又美丽。佛家的圆融、宁静、慈祥和大度尽显无余。道家思想认为,大圆若缺。如果说残缺也是一种美的话,那么我们可以相信,是这场大火为这件佛像带来了涅槃,也恰恰是这场大火,使这件造像重新焕发出迷人的魅力,巧然天成。

三彩黒釉马 唐代

高73厘米

1981年洛阳龙门安菩墓出土。

马能役善战,又较易驯养,在古代军事、农业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唐代尚马之风极盛,三彩艺匠的熟练的技术和灵巧的刀法,塑造出各种骏马形象。这匹黒釉马膘肥雄浑,造型矫健有力。黒釉马极为少见,是难得的珍品。

安菩,唐朝定远将军。从小就习文练武,他继承了父亲的勇敢和果断。在担任定远将军时,安菩骁勇善战,他率领军队纵横大漠,为保卫唐朝边疆浴血奋战,史书描绘安菩是:“以一当千,独扫蜂飞之众”。公元664年,安菩在今天的西安去世,时隔40年,他的妻子何氏在东都洛阳病逝。他们的独生子安金藏为了孝敬父母,把安菩的尸骨迁到洛阳与母亲合葬,建造了安菩墓。

1981年4月,河南省洛阳市的龙门啤酒厂要修建新厂,厂址就选在了洛阳市南部的龙门山。这里场地宽阔,山清水秀。一天,人们正准备对一处山壁进行爆破,只听“轰隆”一声巨响,浓烟散去之后,人们惊奇地发现爆破处竟然有一个山洞,大家小心翼翼地走进山洞,眼前呈现出一座颇具规模的古墓。  

通过考古工作者的发掘,这座古墓共出土文物129件,其中最珍贵的文物是墓室中有一方石质的墓志,它让我们知道了这座墓的主人是唐朝的定远将军---安菩及其夫人。安菩是什么人呢?让我们穿过岁月的长河,一起回到一千多年前的唐朝…… 唐朝时期,西北边疆有一个邻国叫安国,又被称为安息国。安国有一个大名鼎鼎的人物叫系利,是六狐州的首领,他英勇善战,体恤百姓,很受将士们的爱戴。可是当时的安国是一个比较弱小的国家,它隶属于突厥族,每年都要向突厥纳贡。突厥族野心勃勃,他们屡屡骚扰唐朝边疆,这成为唐朝政府一块挥之不去的心病。公元630年,唐朝政府发动了平定突厥的战争。战场上杀声震天,系利早就不满突厥对安国的残暴统治,他率领部队趁乱归附了唐朝政府。唐朝政府为了奖励系利的忠诚,敕封他为五品定远将军。

三彩载丝骆驼 唐

高81厘米

1963年洛阳关林唐墓出土

骆驼昂首嘶鸣,背垫黄、白、绿花毯,双峰间搭兽面驼囊和丝绢。这件载丝骆驼再现了中亚人到中国内陆经商满载丝绢归途中的真实情景,也是当时中西方文化交流盛况的实证

镶嵌绿松石铜牌饰 夏代 二里头遗址出土

近似盾牌形,两侧各有穿孔钮,用以固定在织物上。凸面由许多不同形状的绿松石小片粘嵌在青铜器牌上,排列成饕餮纹,这是已知用绿松石镶嵌成饕餮纹的最早青铜器。精心磨制的绿松石小片互相吻合,非常精巧,历经三千年未见松动,更无散落,足见其镶嵌技术之高超。

彩绘百花灯 汉代

高45厘米

1987年洛阳吉利区出土

造型独特,体现了实用功能和优美造型的完美结合,整个灯台像棵仙树,仙人、瑞鸟和树枝构成了一个富有浓厚神话色彩的意境。

彩绘乐舞陶组俑 唐代

1991年9月,一组文物精品在孟津县送庄镇西山头村岑氏墓出土,这是唐代的彩绘乐舞陶组俑。这组彩绘乐舞陶俑造型优美、栩栩如生,一经面世即引起广泛关注。彩绘乐舞陶组俑现由洛阳市博物馆收藏,共计10件,其中乐俑6件,俑高19.5厘米;舞俑4件,俑高28.7厘米。

细细观察,组俑胎质细腻坚硬,粉白色胎体,虽经千年时光,俑身彩绘犹有存留。6件女乐俑,均呈跽坐状。俑头梳双髻,粉面朱唇,眉心间饰紫色花钿,身着半臂衫,长裙铺地,表情专注,作吹奏或弹奏乐器状。在乐俑的伴奏下,4件女舞俑翩翩起舞。乐舞俑表情温婉,面部丰满圆润,形体优美异常,突出表现了人体形态美,折射出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是唐代陶塑艺术的典型代表。

岑氏墓墓志表明,墓主人是唐代武周时期三品官刘广宗的夫人。岑氏出身名门,但20岁丧夫,一生郁郁寡欢。岑氏死后,其子刘敦行于唐大足元年(公元701年)将其迁葬于有“人间苏杭、地下北邙”之称的洛阳邙岭上。

镶嵌琉璃六山纹镜,洛阳博物馆藏。战国中晚期的铜镜发展很快,山字纹镜就是其中的一大流行式样,山字有3-6个不等,其中三山、六山纹镜不可多得,屈指可数。这件六山纹镜,还镶嵌了琉璃珠。这种铅钡琉璃胎体厚重,颜色绚烂,在当时即是珍贵之物。“随侯珠”与六山镜的结合让此镜的珍贵程度不言而喻。

1981年伊川水寨出土的银高足杯,杯身满布錾刻鱼子纹底衬,中间杂以卷草缠枝纹,是唐代西域诸国的物品,具有伊朗系金属工艺的特色。它是中亚一带的日常生活用品,被称为“叵(pǒ)罗”,意为“碗”“杯”。这种饮具在洛阳的出现,与汉唐之际西域胡人纷纷内徙,西域葡萄酒在中国流行密切相关。

齐侯宝盂鉴 春秋

1957年孟津县平乐公社的邙山坡出土

此鉴是1957年修建洛阳中州渠时,在东距汉魏故城的金镛城约三公里的孟津县平乐公社的邙山坡发现的,——由于它正好出在东周成周城附近,所以与当时的周王室有着密切的关系。铜鉴巨大雄伟,高43.5、口径75、最大腹径207厘米,重150斤。为敛口,卷沿,鼓腹,圈足,身有四个对称的套环兽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