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电池的终极形态是什么?

炒股买基的朋友想必都对新能源如雷贯耳,但你只知道电动汽车是新能源汽车,其实还有一种氢动力车,也是新能源车,而且国家对它的重视程度,丝毫不比电动汽车低。因为氢能才是能源的最终载体。

氢气作为世界上最小的分子,注定了相同质量下,它能储存最多的能量,用氢气作为燃料的汽车续航自然不是问题,轻轻松松就能达到电动车的两倍,另外,相比电动车充电最低也要半个小时起,加氢和加油一样快,完美解决了电动车的短板,为什么很少见私家车用氢呢?

两个原因,

一个是目前加氢站不普及,不普及的原因主要是成本太高,建一个最低也要1500万,而普及加氢站的前提,还要完成输氢管道大范围的铺设,又是几亿甚至几十亿的工程。

另一个就是氢燃料电池车价格贵很多,最低配也要11万,普遍价格四五十万,它有两个成本降不下来,一个是反应用的催化剂铂,一辆车少说得用100克,一克181块钱,没有其他东西能替代,一个是储氢罐,氢气很轻,压缩产生的压力很大,所以储氢罐就必须做得很厚,还要用到很多特殊的材料,导致一个高压储氢罐成本就要6万,合计起来8万,够买一辆北汽新能源了。

所以目前主要是大货车,客车和公交车用氢气作燃料。私家车用的不多。未来氢燃料电池车想要普及,还需要靠国家力量一手抓基建,一手放补贴才行。

目前我国也正是这么做的,光是2020年,我国就规划建设了200座加氢站,预计到2025年全国累计能达到1270座左右,2030年达到2200座左右。

对氢动力车的补贴力度也很大,一辆乘用车补贴上限有20万,货车和大中型客车更多,能达到30万甚至50万每辆。这背后巨额的财政支出,也只有我国能烧的起,日本曾经也把氢能源布局视为国家战略,但最终因为成本过高,销量入不敷出,众多公司,日产本田都纷纷放弃了这条长期赛道。

而我国反而是有电动车了,还要砸钱去普及氢动力车,一个是因为我国电力生产太过发达,发出去的电用不完,不制氢储存下来,就只能白白流失掉,另一个是我国化工工业具有强大的制氢基础,光是生产造成的副产氢,2015年就产生了38万吨,够190万辆燃料电池车用一年。你说这不用起来,是不是太可惜了。

再来说说电动车。电动车的未来就看电池,那目前电池呢也有两种,钠离子电池和锂离子电池。

为啥还有两种,不都是用锂的吗?现在是都用锂,以后不好说。

对我国来说,布局钠离子电池更多出于战略意义。我国锂资源储量虽为世界第四,但大多难以开发,目前使用的锂80%都依赖进口。而钠资源就随处可见了,平时吃的盐,就有一半是钠,而且钠离子电池与锂离子电池,工作原理相似,结构相似,能够兼容已有锂电设备,只需要投入电池研发制造成本,不需要再另造一套体系,就可以降低对锂资源的依赖,防止他国资源封锁,战略上非常划算。

对于用户来说,虽然钠离子电池相同重量下,续航能力更低,但也已达到磷酸铁锂离子电池的水平,比不过三元锂电池,但更安全,充电速度也更快。

当然锂电池也在进化,未来锂电池的终极形态是固态电池,锂电池之所以会爆炸,就是在特殊的情况下,电解液发生反应迅速产生了大量的气体没能及时从排气阀排出导致的,如果全部换成固体的话,没有电解液,就彻底解决了爆炸问题。

目前固态电池研发也取得了不菲的成果,固态电解质对湿度非常敏感,而且造价很高,之前每平方米的成本是23.05美元,但就在前几天,中科大马骋教授课题组发布了一种新型氯化物固态电解质—氯化锆锂(Li2ZrCl6)。不仅把成本降到了每平方米1.38美元,更能在湿度高达5%的环境下保持稳定,这意味着我们向着全固态电池的商业化又进了一步。

而无论是布局氢能源还是钠离子和锂离子电池,我国最终的目的,都是彻底实现能源获取自由,使用自由,这背后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平衡,效率和安全之间的平衡,牵扯的是一个十年甚至数十年的工程,这样的工程,小国无力去建,资本不会去做,非是一个大国政府主导,才能实现。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