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佳原创】俞大维与陈新午——姑表联姻金婚情

俞大维母亲曾广珊(曾国藩孙女)

陈寅恪的妈妈,是俞大维的嫡亲姑姑。

大维在哈佛读书,与长他七岁的表兄寅恪,相依相伴。

寅恪自13岁起,就随大哥师曾留学日本,后又去了德国。

如今,与初出国门的大维相比,寅恪早已轻车熟路。

哈佛求读,寅恪与吴宓、汤用彤并称“哈佛三杰”。

大维也是出类拔萃,大学毕业三年,获博士学位。

他一拿到奖学金,就请表哥下馆子。

哥俩点上爱吃的菜品,异国他乡,大快朵颐。

此后,两人共赴德国柏林大学苦读。

杨步伟与夫君赵元任,来到德国,不见大维。

相问之下,才知大维夜里读书,白天睡觉,是为省俭伙食费。

可叹!

陈新午与儿子俞方济

1926年1月,寅恪回国。

自德国柏林启程,至法国马赛港乘邮轮,通过苏伊士运河,要经印度洋,回到上海。

此行亮点,是寅恪带着一男童。

三岁男童(后取名俞扬和),是大维与一德国女子的结晶。

女方父母,始终不肯将女儿嫁与这个身材矮小、貌不出众的中国留学生。

于是,两人劳燕分飞。

寅恪建议,将男童带回国,交与妹妹新午抚养。

此时的新午,已过而立之年,三十有二,待字闺中。

那个时代,算是大龄剩女。

虽然陈家书香门第,家世显赫,但要觅得如意夫婿,门当户对,也还不易。

这时,寅恪开口,代妹求婚,对象就是表弟大维。

异国他乡,相濡以沫,兄弟情深。

寅恪深知,大维为人平和、忠厚善良,而新午爽朗要强,心直口快。

两人婚配,最是互补。

就此传说,寅恪几番晓之以情,动之以理。

史学大师,热心为妹觅得好夫君。

1928年8月31日,寅恪上海结婚。

扬和充当纱童,不枉准舅舅独自一人,带他回国的千辛万苦。

1929年6月大维归国,之后与新午成亲。

姑表联姻,亲上加亲。

俞大维与陈新午

大维是俞家长子,新午成为俞家长媳,至此,担起长房责任。

新午较大维,年长三岁,大维仍称新午“九姐”。

抗战胜利,寅恪女儿流求、小彭,留在南京读中学。

新午九姑,成为监护人。

一次,新午带流求购物。

流求发现,九姑总在寻觅减价商品,为表弟方济、小济买的裤子,明知褪色,价钱合适,也会买下。

有时,俞家女仆也会感慨:我们家的少爷,穿的一点儿都不像少爷!

俞家是世家,亲朋好友,迎来送往,络绎不绝。

又逢物价飞涨,新午主政内务,处处都要精打细算。

当时,流求未解九姑难处。

后来慢慢懂得,大维姑夫,廉洁奉公,与发国难财的贪官,完全不同。

当然,大维还要有妻子鼎力支持,否则绝难办到。

前排左起:陈新午、俞大维、俞祖声(孙子)、蒋孝章(儿媳,蒋经国的女儿)

后排左起:俞扬和(与蒋孝章为夫妻)、俞小济、俞方济

时局变换。

大维新午一家,定居台湾,后大维担任国防部长。

谈及俞部长,诸多军人,无不翘起大拇指,称他是了不起的弹道学家,中外学识渊博,平易近人,而且清廉正直,不搞派系,清清白白,高官之中凤毛麟角。

而俞府官邸,就在台大已故校长傅斯年的宿舍,朴朴实实的日式板房。

大维从美国到台湾后,暂住新寡的妹妹家。

一住几十年,直到台大翻盖宿舍,才搬家。

试想,若部长夫人,总是闹着住高大宽敞的新居,断不能久居于此。

新午出身钟鸣鼎食之家,自有世家的优雅与矜持。

当然,夫妻相处,也要讲求策略——

书店推出《王国维全集》,价格不菲。

大维要求购买,新午佯作不悦:“今天下午要打牌,你一个劲儿要“书”(输),真触霉头。”

没想到,两天过后,全集送至家中,大维开心。

蒋方良、蒋经国夫妇(左二、左三)与陈新午、俞大维夫妇(左四、左五)

新午晚年,长期住院。

大维每天早晨一定前去看望,数年如一日。

两人牵手,金婚已至。

九十舒怀,大维自道——

日常生活,我遵循和平的原则,从来没有发过脾气,不交个性暴躁的朋友,也不聘用得大吼大叫才能做好事的人。在家中,我既是个温和的丈夫,也是慈祥的父亲,我的小孩不曾挨过骂,道理是我认为骂多了的小孩子是长不成器的。至于夫妻间的小吵是常事,劝架的人才是多事。这个原则使我九十年来始终保持愉快的心情来做事,和我接触的人也都能濡染到我的乐观心性。

由此可见,妻兄寅恪,慧眼有功。

写到此,不禁伤然,陈师五十六岁目盲,后又膑足……

但新午嫁与大维,他是欣慰的。

俞大维(中),蒋经国(右)

俞大维为人通情达理,不近人情的事不做。

本文由佳易博览出品
公众号转载务必注明来源
版权声明:我们尊重原创。文字、图片、视频、音频和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有些文章在推送时因某种原因与原作者联系不上,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原作者联系我们。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