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稚丨家长怎样才能淡定(三):承认自己不是万能,相信孩子的生命力
鲁稚:作家,亲子教育专家。著有《正能量让孩子内心强大》《三年能走多远》等十余部家庭教育著作,及《你不来我也等》《正在消失的物品》等十余部非虚构文集。
上面说的是,我们不要和孩子捆绑太紧,不要为对方焦虑。下面想说的是,我们都是凡人,决定不了孩子的未来,不要为结果焦虑。
其实,很多人之所以焦虑,是因为怕耽误孩子。童年只有一个,成长是不可逆的,怕万一错过就永远无法弥补了。
这种想法有它的合理性。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曾经说过,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获得优越感。“优越感”这个词,并不单指那种高高在上的感觉,而是说我处于一个优势地位,既有骄傲感,也有安全感、成就感。
在任何一个社会,竞争都是客观存在的,每个人都需要占据一个对自己有利的位置,获得自己希望获得的东西,这是人的天性。当人意识到自己有可能失去这种优势的时候,他就会焦虑,就会有危机感。
现在的家长容易焦虑,是因为现在这个社会竞争激烈,资源比较匮乏,机会又不均等,最现实的问题,孩子能不能进好学校,进了好学校能不能进好班,进了好班成绩能不能排在前面……每天都在竞争,处处都在竞争,有竞争就有输赢,有输赢就必定会焦虑,谁愿意当输家呢!
所以,焦虑是合理的,也是必然的。
但是,焦虑有用吗?
我们父母往往没有意识到,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他有自己的生命轨迹,父母是左右不了的。孩子自己的生命意志,必然会抗拒任何人的左右,包括父母的左右。我们的意志越强烈,孩子越不可能遂我们的意。这就是为什么强势的家长往往事与愿违的原因。
而且,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世界这么复杂,社会发展这么快,父母也未必能够准确地预测未来,为孩子决定一个正确的道路。你尽管很想帮助孩子成功,想去为他规划设计,督促他按你指引的方向走,但你可能做不到。
对此,我自己也有很深的体会。
记得我高考之前,那时候的高考比现在竞争还要激烈,只要考上大学,铁饭碗就端定了,可以说真正是一考定终身。高考要分文理科,我父亲让我学理科,将来报考医学院,说女孩子学医好,这个职业可以吃一辈子,越老越吃香。但我自己喜欢文科,坚决不去理科班。我父母商量了很久,最后同意了我的选择。
高考下来,我的分数不理想,勉强上线。我爸又给我建议,让我填报省内某师范学院的历史系,因为他在那个大学的历史系有熟人,可以关照我。但我不想学历史,我想学中文,并且我想去大城市上学,不想去那个虽有人脉却偏处一隅的学校。父母又商量,最后还是尊重了我的选择,我就被另一所师范学院的中文系录取了。
以后在我的人生中,经历了很多次的变故,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从一种职业到另一种职业,这些既是我自己的选择,也有时代的机缘。对于我这些选择,父母有的同意有的不同意,但是他们改变不了我,更改变不了时代,最终,我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不管好与不好,这就是我。
几十年前,我的父母能想到今天吗?恐怕不能!那时候他们连电视都没见过,更别说电脑、手机、机器人。那时候单位就是安身立命之所,他们怎敢想象女儿能够离开体制生存?那时候他们把美国称作美帝国,哪里想得到孙子有朝一日能去美国留学!
每一辈的父母其实都一样,世界变化太快,并且越来越快,我们的孩子还这么小,我们真能够看清他几十年以后的事吗?我们有什么能力把握他一生的方向,保证他每一步都走得正确?所以说,我们还是要谦虚一些,不要把自己当上帝,不要想去决定孩子的未来。
孩子都有天然的生命力,我们想象一下,一个婴儿,他生下来什么都不会,然后在一岁的时候学会了走路。这个走路并不是我们大人推动着他,每天把他拎起来,掰着他的腿,先迈左脚,后迈右脚,教会他走路的。我们可以完全不教他,只是扶着他不要摔倒,他就可以自己学会走路。他学说话也是一样,我们大人学一门语言多困难呀,那么多的词汇、语法,但是孩子他不需要我们刻意去教他,只要他身边有人在说话,他自己就会观察,模仿,然后在两三年当中,他就学会了一门语言。
每个人天生都是向上的,没有人喜欢落后,每个人都会奋斗,都会为自己的成功而满足,而自豪。这就是成长的动力,我们家长只需要保护好这种动力就行了。
不仅是学习上如此,心灵的成长,人格的养成,也是如此。
我记得儿子李鲁小时候很腼腆,不好意思招呼别人。但是到了四五年级的时候,忽然就变得大方了,经常主动招呼别人。我开始觉得很奇怪,后来看到他的一篇作文,才找到答案。
他作文里面写了一件事,有一次他和好朋友阳阳出去玩,遇到了一个阿姨,阳阳主动招呼这个阿姨,阿姨很高兴,夸奖了阳阳。李鲁在一边很受刺激,“这个阿姨我也认识,我也可以招呼她呀!”于是他也招呼了一声:“阿姨好!”,结果他也得到了阿姨的夸奖。他很有成就感,觉得主动招呼别人也不是那么难呀,从此以后他就有了这个习惯。
孩子天生都是向上的,向好的,向善的,只不过每个人成长的节律不同,有的快一点,有的慢一点,有的在这方面有优势,有的在那方面更突出,家长没有必要太焦虑。你只要真正相信孩子,他内心是好的,他本来就有动力,你就可以慢慢等待他自己成长。
孩子他就像一棵树,只要种下了,他的根就在向下伸展,他的枝也在向上发育,我们所要做的,只是给他一个尽量深厚的大地,尽量广阔的天空,让他自由地舒展,尽可能地爆发出生命的能量。
未完,明天继续 》》》
本文为原创,所获赞赏将转给作者(连同明细截图)。欢迎转发到朋友圈、微信群。公号转载请与本阳台联系获得授权。投稿邮箱:lzdyt@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