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史氏的认祖归宗
盐城史氏的认祖归宗
溧阳侯六十世南京史洪禄
盐城史氏宗谱编辑委员会
根据盐城史氏宗谱记载:一世始祖史守志在明朝末年从苏州迁到盐邑(也称盐渎,盐城)范公堤西侧,即今天盐城亭湖区伍佑镇落户,成为盐城史氏的始迁祖。史守志保存有崇祯十四年地契,伍佑镇北面有“史家巷”,204国道上还有“史巷桥”,这些地名都与今天苏州仍然沿用的地名完全相同。
明朝崇祯三年(1630年),天下已经大乱,张献忠、李自成先后归附高迎祥农民起义军。高迎祥称闯王,张献忠、李自成号闯将。崇祯八年(1635年),起义军将领就攻略问题,召开了河南荥阳会议。之后,张献忠、李自成因小事不和分裂。自此,张献忠率部进军长江流域,李自成领兵转战黄河流域。明王朝统治政权已经风雨飘零,摇摇欲坠。
位于长江下游的江南商业重镇苏州,此时山雨欲来风满楼,市井人心惶惶,商业凋敝。战争将至,有钱人以及普通市民,纷纷变卖财产离开苏州,远走他乡。为了避难,史守志携家人离开姑苏北渡长江,来到了当时还不很发达但却远离战祸的盐城。
逃离故乡的人,总希望战争很快过去,早日重回故土。史守志客居苏北盐邑,只是权宜之策。可是战争年复一年,距离结束遥遥无期。盐阜大地生存和发展的机遇,加之从江南带来的全部身家积蓄,坚定了史守志留在苏北的决心,同时在盐城伍佑镇北面的范堤西侧购地置业,时间是崇祯十四年(1641年),有地契为证。盐城史氏宗谱《史氏谱引》:“有明崇祯故契一纸,祖讳守志”。“史氏头门族谱”:“由明创业以来,崇祯十四年,有承买沈槐基地一契之纸存焉。土肥民乐殆爰得我所之宜,集厚流光宜永扩忠正之业,几经寒暑而家道成,几阅晨昏而世业立。”这就为盐城史氏的后人,考证认祖归宗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线索。
从此,这片盐城史氏始祖自己购买、赖以生息的地方,照搬了一个远在江南苏州城里的街名——史家巷。当时,伍佑镇北面范堤两侧还是农村,人们以农桑为生,不能称呼为“街巷”。因为史守志及其子孙世代居住此地,才有了地名“史家巷”。《史氏谱引》:“自吾先人奠居史家巷以来,巷以史,名是史氏之开其光也可知。”另外,盐城史氏世代相传的“来自苏州阊门”的传说,冥冥中都在告诫后人,记住盐城史氏始迁祖的由来:史家巷。苏州市区人民路上,有个至今还在沿用的街名史家巷。苏州是盐城史氏始迁前的故乡。世代居住在苏州及周边地区的史氏,属于吴中史氏分支。
史氏的起源,根据我们多年以来收集的资料,以及采访过的一些史氏宗谱,有关史姓的发源,说法不一。其中,西周文王的长子伯邑考,被商纣王杀害,遗留下年幼的儿子尹佚。尹佚与太公,周公(文王的第三子),召公,共同成为后来周成王的四大辅臣,任史官。后尹佚以官为姓,史书上称史佚,为史姓人的得姓始祖。现存留下来的各地史氏宗谱,都是他后人的繁衍记录。
东周平王时,分封诸侯鲁国国君要用天子礼郊祭。“郊祭”是人们每年对天地日月的普通祭祀活动,分封诸侯国君行天子礼郊祭,就意味着要跟天子平起平坐,属于大逆不道。平王派遣史佚的后人史角,到鲁国去阻止这件事。史角不辱使命,维护了天子朝廷的尊严。因此,他也被鲁国国君赏识重用,留在鲁国做了相国。史角的后人在卫灵公时有史鰌(qiū同鳅,音秋),字子鱼,在卫国任大夫,居于鲁国的济北地区。他就是史姓家族中,流芳百世的成语“直躬如矢”的名臣史鰌。孔子在《论语》中称赞道:直哉,子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说史鰌在政治清明时象箭一样直,政治黑暗时同样像箭一样直。史姓自诞生到春秋时名人辈出,为史姓后来的繁荣发展打下了深厚基础。从史角到史鰌的世系不详,后人尊史鰌为济北史氏始祖。据古豫章谱记载,从得姓始祖史佚到史鰌,共传承了十七代人。
自史鰌传至十三代,已到了西汉的史恭。西汉末,东汉初年的史崇,是史恭的第四代传人。史崇帮助光武帝刘秀驱逐王莽,平定天下。他文能治国武能安邦,因辅佐光武中兴而封溧阳万户侯,从京兆长安迁居宣州溧阳,又称溧阳壮侯。《后汉书》载有“始祖汉侯对萧王问”,也从一个侧面充分证明了史崇的文韬武略。这里“汉侯”指史崇,“萧王”是光武帝刘秀即位前的封号。史崇为刘秀治理国家大政解难答疑,出谋划策,被拜为内相。光武帝所有的政治事务,都向史崇咨询请教。“王又为内相,凡政事悉諮之”。史氏后人尊史崇为溧阳一世祖。
今天全国乃至世界各地,都分布有溧阳侯史崇的后裔。在两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史崇的后代共传承了68代人。要是从西周的史佚算起,至今已有三千年的历史,史氏已经延续了102代。史佚的后人除史角一支外,肯定还有别的分支。史角的后人除了史恭分支外,也一定还有别的支系。可惜,我们没有发现相关分支家谱,因此就不能主观臆断,硬扯进溧阳侯世系。今天,全国各地57世至68世的史姓人,都属于溧阳侯后代。在宜兴、溧阳、泗阳一带史姓人过年的春联中,还保留“汉侯世家,京兆家声”字样,以及京兆堂口的,都是溧阳史氏的传人。
溧阳侯史崇的后裔,传承到五代十国的后晋天福四年(939年),兄弟书法名家30世史惟则和史怀则,从陕西咸阳迁往浙江嘉兴思贤乡(后改称史家村)。后来,史惟则的儿子史成迁往浙江宁波,其后人在南宋时发展为当地的名门望族,即“四明史氏”。史怀则的后人,在明朝时分迁于苏州、湖州、吴江、嘉善和江阴等地,成为吴中地区的名门望族。36世史惟型从浙江史家村迁苏州,是最早迁入苏州的史氏家族,迁居时间为南宋时期。此后才有其他史氏宗亲陆续迁居苏州。元末明初时,40世史慎迁住苏州弦歌里绣花巷,绣花巷后改名为史家巷。42世史昌自吴江黄花溪迁至苏州阊门,称阊门房。史昌的孙子44世史铨、史鈭、史鋆,分居在苏州中街路等地方,47世史羊生迁居苏州葑门等等,不胜枚举。尽管他们所属门第不同,但都是吴中史怀则的后人。同一时期,从其它地区迁进苏州的史氏较少,时间一般也都在明末以后。
36世史惟型的后代世居苏州,经过南宋,元,明,清不同的朝代兴替,部分人特别是45世,有几位兄弟情况待考,他们的名字已经不在谱上,确已失传。盐城史氏相关直系,通过吴中史氏宗谱比对,明初41世史景良居住在苏州石桥,称石桥房。史景良的后人,明末时期在谱上的只有48世的史守成、史守道、史守德、史守义和史守信五人,其他“守”字辈的人则不在谱上,或者外迁,或者先后离开了石桥。吴中史氏的所有分支,凡是有谱可以查考的,在明末时期的苏州,只有48世是“守”字辈份。除吴中分支以外,扩展至同时期的其它史氏分支,再没有发现“守”字排辈。所以,史守志应该属于苏州石桥房中的一支,世系为溧阳侯史氏48世。盐城史氏归宗至溧阳侯吴中史氏分支,完全符合朝代和时间世系。最后确认断代,盐城一世始祖史守志为溧阳侯48世。因此,盐城史氏宗谱所有后辈世系,应按照溧阳侯48世史守志类推。
溧阳史氏后裔另外三个大的宗族,一个是河北真定史氏,其中21世史拱在唐朝担任过国子监祭酒,镇守河北真定。元朝时,史拱的后人37世史天泽,为左丞相封镇阳王,史称真定史氏。另两个是,溧阳世守宗庙的31世史庭祚,以溧阳埭头为中心,后人发展为当地的名门望族,成为大宗。31世史庭允的后人,以溧阳夏庄一支为中心发展起来的名门望族,称为小宗。
二千余年的历史沧桑,溧阳侯史氏世代繁衍,最终发展成为四明史氏,吴中史氏,埭头大宗,夏庄小宗,真定史氏五大宗族。全国各地的史氏后代,大部分有宗谱的,基本上都是溧阳侯史氏五大宗族的后人。
由于受时间因素限制,该篇短文难免有遗漏和错讹之处,恳请史氏宗族中的贤能之士,以及所有后辈宗亲,社会各界人士,能以更加翔实的采访和考证,对拙文予以指正。不吝赐教,是以谢意。
2009年10月 苏州 盐城 南京 溧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