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傅雷 | 杨绛

抗战末期、胜利前夕,钱锺书和我在宋淇先生家初次会见傅雷和朱梅馥夫妇。我们和傅雷家住得很近,晚饭后经常到他家去夜谈。那时候知识分子在沦陷的上海,日子不好过,真不知“长夜漫漫何时旦”。但我们还年轻,有的是希望和信心,只待熬过黎明前的黑暗,就想看到云开日出。我们和其他朋友聚在傅雷家朴素幽雅的客厅里各抒己见,也好比开开窗子,通通空气,破一破日常生活里的沉闷苦恼。到如今,每回顾那一段灰黯的岁月,就会记起傅雷家的夜谈。

说起傅雷,总不免说到他的严肃。其实他并不是一味板着脸的人。我闭上眼,最先浮现在眼前的,却是个含笑的傅雷。他两手捧着个烟斗,待要放到嘴里去抽,又拿出来,眼里是笑,嘴边是笑,满脸是笑。这也许因为我在他家客厅里、坐在他对面的时候,他听着锺书说话,经常是这副笑容。傅雷只是不轻易笑;可是他笑的时候,好像在品尝自己的笑,觉得津津有味。
也许锺书是唯一敢当众打趣他的人。他家另一位常客是陈西禾同志。一次锺书为某一件事打趣傅雷,西禾急得满面尴尬,直向锺书递眼色;事后他犹有余悸,怪锺书“胡闹”。可是傅雷并没有发火。他带几分不好意见,随着大家笑了;傅雷还是有幽默的。
傅雷的严肃确是严肃到十分,表现了一个地道的傅雷。他自己可以笑,他的笑脸只许朋友看。在他的孩子面前,他是个不折不扣的严父。阿聪、阿敏那时候还是一对小顽童,只想赖在客厅里听大人说话。大人说的话,也许孩子不宜听,因为他们的理解不同。傅雷严格禁止他们旁听。有一次,客厅里谈得热闹,阵阵笑声,傅雷自己也正笑得高兴。忽然他灵机一动,蹑足走到通往楼梯的门旁,把门一开。只见门后哥哥弟弟背着脸并坐在门槛后面的台阶上,正缩着脖子笑呢。傅雷一声呵斥,两孩子在登登咚咚一阵凌乱的脚步声里逃跑上楼。梅馥忙也赶了上去。在傅雷前,她是抢先去责骂儿子;在儿子前,她却是挡了爸爸的盛怒,自己温言告诫。等他们俩回来,客厅里渐渐回复了当初的气氛。但过了一会,在笑声中,傅雷又突然过去开那扇门,阿聪、阿敏依然鬼头鬼脑并坐原处偷听。这回傅雷可冒火了,梅馥也起不了中和作用。只听得傅雷厉声呵喝,夹杂着梅馥的调解和责怪;一个孩子想是哭了,另一个还想为自己辩白。我们谁也不敢劝一声,只装作不闻不知,坐着扯谈。傅雷回客厅来,脸都气青了。梅馥抱歉地为客人换上热茶,大家又坐了一回辞出,不免叹口气:“唉,傅雷就是这样!”
阿聪前年回国探亲,锺书正在国外访问。阿聪对我说:“啊呀!我们真爱听钱伯伯说话呀!”去年他到我家来,不复是顽童偷听,而是做座上客“听钱伯伯说话”,高兴得哈哈大笑。可是他立即记起他严厉的爸爸,凄然回忆往事,慨叹说:“唉——那时候——我们就爱听钱伯伯说话。”他当然知道爸爸打他狠,正因为爱他深,他告诉我:“爸爸打得我真痛啊!”梅馥曾为此对我落泪,又说阿聪的脾气和爸爸有相似之处。她也告诉我傅雷的妈妈怎样批评傅雷。性情急躁是不由自主的,感情冲动下的所作所为,沉静下来会自己责怪,又增添自己的苦痛。梅馥不怨傅雷的脾气,只为此怜他而为他担忧;更因为阿聪和爸爸脾气有点儿相似,她既不愿看到儿子拂逆爸爸,也为儿子的前途担忧。“丈化大革命”开始时,阿聪从海外好不容易和家里挂通了长途电话。阿聪只叫得一声“姆妈”,妈妈只叫得一声“阿聪”,彼此失声痛哭,到哽咽着勉强能说话的时候,电话早断了。
这是母子末一次通话——话,尽在不言中,因为梅馥深知傅雷的性格,已经看到他们夫妇难逃的命运。
有人说傅雷“孤傲如云间鹤”;傅雷却不止一次在锺书和我面前自比为“墙洞里的小老鼠”——是否因为莫罗阿曾把服尔德比作“一头躲在窟中的野兔”呢?傅雷的自比,乍听未免滑稽。梅馥称傅雷为“老傅”;我回家常和锺书讲究:那是“老傅”还是“老虎”,因为据他们的乡音,“傅”和“虎”没有分别,而我觉得傅雷在家里有点儿老虎似的。他却自比为“小老鼠”!但傅雷这话不是矫情,也不是谦虚。我想他只是道出了自己的真实心情。他对所有的朋友都一片至诚。但众多的朋友里,难免夹杂些不够朋友的人。误会、偏见、忌刻、骄矜,会造成人事上无数矛盾和倾轧。
傅雷曾告诉我们:某某“朋友”昨天还在他家吃饭,今天却在报纸上骂他。这种事不止一遭。傅雷讲起的时候,虽然眼睛里带些气愤,嘴角上挂着讥诮,总不免感叹人心叵测、世情险恶,觉得自己老实得可怜,孤弱得无以自卫。他满头棱角,动不动会触犯人;又加脾气急躁,制不住要冲撞人。他知道自己不善在世途上圆转周旋,他可以安身的“洞穴”,只有自己的书斋;他也像老鼠那样,只在洞口窥望外面的大世界。他并不像天上的鹤,翘首云外,不屑顾视地下的泥淖。傅雷对国计民生念念不忘,可是他也许遵循《刚第特》的教训吧?只潜身书斋,作他的翻译工作。
傅雷爱吃硬板。他的性格也像硬米粒儿那样僵硬、干爽;软和懦不是他的美德,他全让给梅馥了。朋友们爱说傅雷固执,可是我也看到了他的固而不执,有时候竟是很随和的。他有事和锺书商量,尽管讨论得很热烈,他并不固执。他和周煦良同志合办《新语》,尽管这种事锺书毫无经验,他也不摈弃外行的意见。他有些朋友(包括我们俩)批评他不让阿聪进学校会使孩子脱离群众,不善适应社会。傅雷从谏如流,就把阿聪送入中学读书。锺书建议他临什么字帖,他就临什么字帖;锺书忽然发兴用草书抄笔记,他也高兴地学起十七帖来,并用草书抄稿子。
解放后,我们夫妇到清华大学任教。傅雷全家从昆明由海道回上海,道过天津。傅雷到北京来探望了陈叔通、马叙伦二老,就和梅馥同到我们家来盘桓三四天。当时我们另一位亡友吴晗同志想留傅雷在清华教授法语,央我们夫妇作说客。但傅雷不愿教法语,只愿教美术史。从前在上海的时候,我们曾经陪傅雷招待一位法国朋友,锺书注意到傅雷名片背面的一行法文:Critiqued Art(美术批评家)。他对美术批评始终很有兴趣。可是清华当时不开这门课,而傅雷对教学并不热心。尽管他们夫妇对清华园颇有留恋,我们也私心窃愿他们能留下,傅雷决计仍回上海,干他的翻译工作。
我只看到傅雷和锺书闹过一次蹩扭。1954年在北京召开翻译工作会议,傅雷未能到会,只提了一份书面意见,讨论翻译问题。讨论翻译,必须举出实例,才能说明问题。傅雷信手拈来,举出许多谬误的例句;他大概忘了例句都有主人。他显然也没料到这份意见书会大量印发给翻译者参考;他拈出例句,就好比挑出人家的错来示众了。
这就触怒了许多人,都大骂傅雷狂傲;有一位老翻译家竟气得大哭。平心说,把西方文字译成中文,至少也是一项极繁琐的工作。译者尽管认真仔细,也不免挂一漏万;译文里的谬误,好比猫狗身上的跳蚤,很难捉拿净荆假如傅雷打头先挑自己的错作引子,或者挑自己几个错作陪,人家也许会心说诚服。假如傅雷事先和朋友商谈一下,准会想得周到些。当时他和我们两地间隔,读到锺书责备他的信,气呼呼地对我们沉默了一段时间,但不久就又回复书信来往。
傅雷的认真,也和他的严肃一样,常表现出一个十足地道的傅雷。有一次他称赞我的翻译。我不过偶尔翻译了一篇极短的散文,译得也并不好,所以我只当傅雷是照例敷衍,也照例谦逊一句。傅雷佛然忍耐了一分钟,然后沉着脸发作道:“杨绛,你知道吗?我的称赞是不容易的。”我当时颇像顽童听到校长错误的称赞,既不敢笑,也不敢指出他的错误。可是我实在很感激他对一个刚试笔翻译的人如此认真看待。而且只有自己虚怀若谷,才会过高地估计别人。
傅雷对于翻译工作无限认真,不懈地虚心求进。只要看他翻译的传记五种,一部胜似一部。《夏洛外传》是最早的一部。《贝多芬传》虽然动笔最早,却是十年后重译的,译笔和初译显然不同。他经常写信和我们讲究翻译上的问题,具体问题都用红笔清清楚楚录下原文。这许多信可惜都已毁了。傅雷从不自满——对工作认真,对自己就感到不满。他从没有自以为达到了他所提的翻译标准。他曾自苦译笔呆滞,问我们怎样使译文生动活泼。他说熟读了老舍的小说,还是未能解决问题。我们以为熟读一家还不够,建议再多读几家。傅雷怅然,叹恨没许多时间看书,有人爱说他狂傲,他们实在是没见到他虚心的一面。
1963年我因妹妹杨必生病,到上海探望。朋友中我只拜访了傅雷夫妇,梅馥告诉我她两个孩子的近况;傅雷很有兴趣地和我谈论些翻译上的问题。有个问题常在我心上而没谈。我最厌恶翻译的名字佶屈聱牙,而且和原文的字音并不相近,曾想大胆创新,把洋名一概中国化,历史地理上的专门名字也加简缩,另作“引得’域加注。我和傅雷谈过,他说“不行”。我也知道这样有许多不便,可是还想听他谈谈如何“不行”。1964年我又到上海接妹妹到北京休养,来去匆匆,竟未及拜访傅雷和梅馥。“别时容易见时难”,我年轻时只看作李后主的伤心话,不料竟是人世的常情。
我很羡慕傅雷的书斋,因为书斋的布置,对他的工作具备一切方便。经常要用的工具书,伸手就够得到,不用站起身。转动的圆架上,摊着几种大字典。沿墙的书橱里,排列着满满的书可供参考。书架顶上一个镜框里是一张很美的梅馥的照片。另有一张傅雷年轻时的照片,是他当年赠给梅馥的。他称呼梅馥的名字是法文的玛格丽特;据傅雷说,那是歌德《浮士德》里的玛格丽特。几人有幸福娶得自己的玛格丽特呢!梅馥不仅是温柔的妻子、慈爱的母亲、沙龙里的漂亮夫人,不仅是非常能干的主妇,一身承担了大大小孝里里外外的杂务,让傅雷专心工作,她还是傅雷的秘书,为他做卡片,抄稿子,接待不速之客。傅雷如果没有这样的好后勤、好助手,他的工作至少也得打三四成折扣吧?
傅雷翻译这几部传记的时候,是在“阴霾遮蔽整个天空的时期”。他要借伟人克服苦难的壮烈悲剧,帮我们担受残酷的命运。他要宣扬坚忍奋斗,敢于向神明挑战的大勇主义。可是,智慧和信念所点燃的一点光明,敌得过愚昧、偏狭所孕育的黑暗吗?对人类的爱,敌得过人间的仇恨吗?向往真理、正义的理想,敌得过争夺名位权利的现实吗?为善的心愿,敌得过作恶的力量吗?傅雷连同他忠实的伴侣,竟被残暴的浪潮冲倒、淹没。可是谁又能怪傅雷呢。他这番遭遇,对于这几部传记里所宣扬的人道主义和奋斗精神,该说是残酷的讽刺。但现在这五部传记的重版,又标志着一种新的胜利吧?读者也许会得到更新的启示与鼓励。傅雷已作古人,人死不能复生,可是被遗忘的、被埋没的,还会重新被人记忆起来,发掘出来。
《收获》开放书架:傅雷书简

2016-5

《收获》

傅雷

傅雷(1908年4月7日-1966年9月3日)

作家书简

01.

收信人的话

受家父影响,自幼有两个名字不绝于耳,一位是画家刘海粟先生,一位便是文人傅雷先生。

家父刘抗出生于中国福建永春。六岁随祖父母举家迁往马来亚柔佛州蔴坡。后因爱好美术而专门赴上海美专就读,受教于美专校长刘海粟先生。后游学法国,又回到上海美专任教。其间,日军发动全面对华侵略,原本计划暂避马来亚,谁想这一走竟接近四十年没有再踏入中国。抗战胜利之后,父亲坚持绘画至九十岁高龄,被誉为新加坡的先驱画家和南洋画派始祖之一。

家父与傅雷先生的相识始于1928年的法国巴黎,游学时曾同住一个家庭宿舍Pension Famille,朝夕相处,海阔天空,无所不谈,结成挚友。三十年代二人又同在上海美专任教,后因战乱而失散。直到1960年,家父通过朋友得知傅先生在上海的地址,即刻写信过去,从而恢复鱼雁往来。这也成为我生命中非常幸运之事。

那时,我已在澳洲半工半读建筑设计专业。由于新加坡当时是在英殖民政府属下,同时受家庭影响,我眼中的祖国就是中国,中华文化在我心中地位自然不可替代。在1962年撰写毕业论文之际,我就有意写关于中国传统建筑的原则和理论。但是当时的新加坡禁止出售中国出版的书籍,反而在澳洲,我可以读到《毛主席语录》这样的书籍,但是中文书籍还是非常有限。我正惆怅之际,恰好父亲告诉我联系上傅先生一事,我便心存侥幸,请家父尝试联系傅先生可否帮我寻些有关中国建筑的书籍,直接寄到澳洲。没想到傅先生很快便回信,先后为我寄来十余本书籍,包括北京、徽州、苏州的建筑,中国住宅、故宫、圆明园专集,以及营造法原。更使我感动的是他在信中指点我他对中国和世界建筑理论的看法和认识。这对当时身处异乡的年轻学子无疑是雪中送炭,指点迷津。那时的我就有豁然开朗之感,现在回头再看,信中的许多观点仍旧是非常经典,对我影响重大,受益终身。

通过这些交流,资料的阅读和深入的思考,我渐渐感受到中国的建筑布局与欧美的不同,欧洲文艺复兴受到透视学的影响,平面布局善于利用这些透视学理论,增强透视效果,形成深长的视线走廊。而中国传统建筑布局宛如中国国画一般,通过层层铺展,交叠错落的方式来展现空间的深度和精髓。一个有代表的例子就是故宫的轴线空间,从天安门、午门、到太和殿等。我就以此展开,最终完成了我的毕业论文《中国的传统建筑》。

可以说这段时期的思考与研究,为我打开建筑理论这扇大门。澳洲求学之后,我又赴美国读研究所,并就职贝聿铭建筑事务所。回到新加坡后担任建屋发展局局长和市区重建局局长和总规划师,又持续以建筑师和规划师的角度继续研究和体会中国建筑特色。比如,中国建筑门窗的比例与欧洲的黄金比例不同,更为窄长;中国建筑强调阴阳协调,外部形体刚柔并进;中国建筑是砖木体系,而西方是堡垒砖砌;北京同纬度欧洲城市是雅典,而这两个相距十万八千里的城市同采用四合院的形式,这不是巧合,正体现出对地理环境高度科学的合理反应。

傅雷先生引导我进入对中国传统建筑理解的开端,这对我毕生的创作是有巨大影响的。记得我曾谈到中国与日本园林的区别,傅先生说:中国园林诠释自然,日本园林模仿自然。我至今记忆犹新。七八十年代西方国家曾对日本园林一时推崇,这也不难解释,因为日本园林相对比较容易理解,而对中国园林的理解必须在对中国文化有一定理解的基础之上进行,相对较难。

目前我已离开新加坡政府部门多年,加入私人建筑规划公司,亲身参与中国三十余个城市的规划和建筑项目,几乎每个月都会前往中国,力争为中国的规划建设尽绵薄之力。我也注意到在当前中国,有关建筑历史的书籍不少,但是有关中国建筑理论的著作不多。像《红楼梦》里的建筑意境,就是一个很珍贵的研究中国建筑和园林的理论题材。中国的现代建筑也明显受西方建筑理论的影响,鲜有既现代又中国,独具地方文化特色的建筑设计。所谓的历史建筑在当时也是现代建筑,目前中国亟需建造留给后人的历史建筑。我的理解,这种创作要保持现代文明精神,要体现民族文化韵味,也要融入当地地理特色。期待中国有更多的学者们和专业人士,多思考并撰写中国建筑理论,鼓励现代中国建筑师设计出享誉国际的既现代又中国的建筑杰作,为中华民族赢得更高的尊严。

在傅雷先生逝世五十周年之际,仅表达我对傅先生的谢意、敬意,以及无尽的哀思。

2016年6月23日于新加坡

02.

傅雷致刘太格①[二通]

①刘太格,新加坡人,傅雷挚友刘抗之子。一九三八年生,新加坡国家艺术理事会主席,新加坡大学建筑系咨询委员会主席。著名国际城市规划大师,人称“新加坡规划之父”。

傅雷书简

第一通  一九六二年四月二十八日
太格贤侄:
  
尊札在星耽搁近月,至本月十七日方始收到。愚体力目力均苦不济,未能早复,歉歉。吾侄自幼生长海外,而思想感情仍远接祖国传统,来信文字书法又皆胜于国内一般青年;足见令尊教育之成功,而吾侄之天赋学力亦皆非寻常可比,且佩且慰。闻三月一日航寄澳洲建筑书弍包已达尊处,惟同日尚平寄美术书数种(一包),由吾侄收转令尊及令舅,三月三日又航寄建筑书一包,未悉均已收到否?
吾国建筑与自然界之关系,前人虽偶有论及,奈语焉不详,且涉玄理,近于形而上学;欲据以作科学探讨,殊匪易易。惟古人之自然观念,则于礼记及孔孟言论以及诸子(特别是老、庄、列子)百家中流露较多。古诗中(汉魏六朝)亦表现不少。大抵吾先哲脱离自然神教及偶像崇拜极早;所谓天道天意,无非为寄托人类最高理想之代名词,亦为至善至美之极度和谐之代名词。谓“天”代表永恒真理也可,代表永久和谐也亦可。违反天道天意,实指违反自然规律,破坏和谐而言。与古希腊之神明喜怒无常固不相侔,与希伯来宗教中之上帝(旧约中之耶和华)尤无丝毫共同点。中国民族性之中正和平,恬静安详,不若西方人之心情骚乱,常为天堂地狱,灵魂永劫等等问题所苦,均可于早期(先秦)哲学中窥迹象。
中土建筑往往予人以平静、博大、明朗,与环境融和一片之感,既不若西欧中世纪哥德式建筑之荒诞怪异,又不若古希腊庙堂之典雅华瞻,又绝非幻想气息特浓,神秘意味极重之印度建筑风格。反言之,在形式之变化,富丽,线条之复杂方面,吾国建筑均不及希腊,印度。早期建筑偏于朴素淡雅(当然,据文学家描写,秦之阿房宫似已臻于豪华富丽之高峰,但既无遗迹可寻,殊难判断文人夸大手法与实物有多少距离。)后期虽亦趋于繁琐精工(例如苏州园林),但仍可见出中国人之艺术,处处求与自然协调而非欲与自然争雄。即缕刻精工之亭台楼阁,艺术家所表现之意境仍然是安宁恬静,仿佛在享受生活之余,尽量在生活中游戏。而其游戏仍以中正和平,不失理性为主。窃尝谓吾国之传统观念,从来不以人为万物之王,宇宙之主,而只自认为与众生万物在大千世界同占一席地。此可皆于绘画及建筑中复核。敦煌壁画,云冈及龙门之石刻皆受佛教影响,不能指为纯粹汉族艺术;但即以此等作品而论,其宗教气氛已远较印度为淡薄,而世俗气息则特浓。
  
建筑既非模仿实物之艺术,与民族天赋之幻想种类及倾向关系自更密切。但与社会发展之迟速,科学工艺之盛衰,尤其经济生活之演变,自然条件(如山川河流之分布,平原与陵谷池沼之面积比例,土石砖木之生产条件等)之限制,关系亦不为不小。数千年农业社会在科技方面进步极少极慢,因而人民对生活舒适之要求不高,中国人尤以刻苦耐劳著称,更不重视物质享受;而帝皇卿相,名公巨富大兴土木,亦以追求美的成分为远过于追求舒服之成分。
  
惟另有一点,愚始终大惑不解。荷兰为一沼泽平原地区,不产石,而用砖瓦,但其建筑用木不多。吾国无论华北华中华南,平原沼泽固不少,产山亦不少,何以数千年来专重砖木结构?且用木料之部分,比例上比任何民族为多,致损害建筑物之耐用与持久。日人所著之中国建筑史对此点虽有论列,亦未有多大说服力。
  
愚于建筑为门外汉,以上仅就常识及平日感想拉杂写来,不足为贤侄写作之助。国内建筑书籍,除前寄及尊翁原有收藏者外,已无他种出版物。
  
课余来信,不妨迳寄上海,以免稽延时日。草草奉复,即颂
进步
愚怒庵手上
一九六二年四月二十八日
第二通  一九六二年九月十日
太格贤侄:
来信接到将近一月,事冗迟迟未复为歉。从艺术观点研究吾国建筑,国内人士亦极少从事;过去留学生习此一科,徒重土木;近顷大学建筑系亦尚乏对传统风格及古代美学作系统探讨。吾侄远在海外,平生未睹祖国一草一木,欲求短时期内对吾国建筑有一明确概念,自属困难。即国内美术学校,对过去绘画雕塑等等之风格亦复茫然,遑论对古代审美观念之理解。吾侄似应以此为终生事业,目前仅仅为开端。将来若能遍游欧陆,自希腊罗马中古时代(罗曼式哥德式)文艺复兴以至现代艺术风格有一综合研究,于各种美学流派有一大概认识之后,再来中土,遍访各地遗物,再于古籍中爬剔材料,不难为吾国建筑美术作一番铺路筑基工作。
来信提及色彩华丽一点,鄙意先须廓清两个先决问题:一、近人重修古建筑所用之色彩,在调子方面往往过火;二、彩印图片几全部失真。故吾人不能以所见彩印建筑图片为判断色调之根据,即在国内亦不能以新近重修之建筑物色调为准。其次,所谓清雅,不一定排斥工细,亦未必与华丽冲突;要在如何配合成为一个taste极高的总体。中国园林格调繁多,清雅不过其中之一;真正朴素清淡,如《红楼梦》所写大观园中之“稻香村”,纯粹田舍风味,林下气息者,实亦居于少数。鄙意中国艺术的特色之一,即在于工细而不沦于琐碎,富丽而不沦于恶俗,豪华中保持雅,保持书卷气。且中国之单色强烈对比,除近人所谓富于装饰意味外,尚予人以梦幻境界,令人如读童话神话,有身入仙山楼观,缥缈出世之感。(此恐与道家求长生之享乐哲学有关)若能见到古代最佳之界尺画、青绿山水,即可对此略具概念。当然,任何艺术流派皆有成熟过度,入于颓废之阶段,如文艺复兴以后之洛谷谷、巴洛克;中国建筑亦难免有过于繁琐雕琢之弊。但中国人尽管繁琐,亦不致流于哥德式教堂装饰之琐碎凄迷,此则吾民族之中庸和平,理性特强之天性有以致之。至利用空间一点,如配合真山水作屋舍布置之大环境,仅能于宫殿桥梁陵墓寺庙等等大建筑物上实现。民间利用空间,以人力物力环境之限制,只能尽量以曲折幽深,藏头露尾之手法,达到于小天地中见出大千世界,以回味不尽,览之不足的感觉,构成一个无穷与神秘的幻境。——苏州小型园林可为此种建筑之典型。唯其欲于有限中达到无限,故不独假山洞壑极尽变幻,一切窗棂门洞之形态雕刻,游廊之高下曲折,皆力求变化,因处处变化,故少者见多,小者见大。园林布置往往以奇为尚,盖“出其不意”最能造成无穷的illusion,旧诗所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中国建筑即尽量发挥此意。
从另一角度言,中国艺术可谓最长于与自然游戏。Play with nature。英国园林以野趣见胜,法国园林以人工见胜,且局限于对称、明朗、条理分明(纯是拉丁民族的特性)。中国人则于非模仿性的建筑物(建筑大都非模仿实物,故言)中尽量搬运实物,具体而微,置于耳目可触的范围之内。自然界之真山水,移诸国内为假山池塘,甚至叠石筑树为小盆景,置于亭榭几案之间,晨夕欣赏,以作桂林阳朔天台雁荡峨嵋华岳等等名山大川之卧游。英国人追求原始朴素之自然,只有极少数之人工略加整理,纯是浪漫派的意境;法国人追求整齐堂皇,竭尽人工,纯是古典派的理想;中国人则是走的中间路线,以极端的野趣与高度的人工结合为一:一方面保持自然界的萧散放逸之美,一方面发挥巧夺天工的艺术之美,而最成功的在于能将二者统一,成为一和谐之整体。
以上所云,皆系愚个人一偏之见,常识之谈,未必合乎事实,聊当与贤侄闲话片刻耳。国内所出建筑图书,已尽见尊公抄示书目,及敝处前寄各包;倘吾侄有意作终生研究,今后对一切新出建筑图籍当代为留意搜购,但非为缮写论文资料矣。鄙意今日从事任何学问,均须具备世界眼光。闻台从毕业后将遍游旧大陆名城古邑,行见三五年后目光阅历必有猛晋,届时回国观光,收获必多。平时若有感想疑问,得暇通函,愚当竭尽所知共同商讨。倘今后能对建筑以外其他艺术更多注意,尤有裨益。
来书文字有误书者,特为指出于后,吾侄鲜写中文,错误自是难免,幸勿介意,千万千万!草草即候
近好,并祝
进步
愚怒庵手上
一九六二年九月十日
珍贵误作“晶贵”。野心勃勃误作“悖悖”。
穷出不绝非成语,应作“层出不穷”。
日人原著《中国建筑史》二册,用毕请挂号寄还为幸。

2021-4《收获》 

青年作家小说专辑

2021-4《收获》目录

长篇小说

囚徒(李锐)

青年作家小说专辑

冻土观测段(董夏青青)

孔雀(叶昕昀)

再过二十年(小杜)

德里之夜(李元)

缓步(班宇)

宛远是个美人窝(武茳虹)

瀑布旅馆(宋迅)

缝隙腐蚀后的第二十秒(谈衍良)

半篇半调(糖匪)

最后一次变形(路魆)

行走的年代

生命胜利了(余华)

北纬40度

“土木之变”及皇帝和他的王先生(陈福民)

山河入梦

大河至上(王剑冰)

《收获》微店

(0)

相关推荐

  • 真实的傅雷是个什么样的人?《傅雷家书》为什么会入选必读书目?

    前两天,12月28日,傅雷的儿子,钢琴家,傅聪在英国得新冠去世.曾经的是是非非.恩恩怨怨慢慢都归于尘土. 01 傅聪去世在国内引起这么大的反响,不是因为他的钢琴才艺,而是因为<傅雷家书>. ...

  • 每日荐书20210903

    每天推荐一本属于今天的书 <傅雷家书>:翻译家傅雷于1954年到1966年写给儿子傅聪的家信,记录了傅雷父子之间对艺术和音乐的探讨.对东西方文化的分析.对人生的体悟和对人类的思考以及贯穿其 ...

  • 亭是中国园林建筑中的“点睛之笔”

    "亭"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在中国第一部字典-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里,就有"亭"这个字,对亭的解释是:"亭者,停也.人所停集也." ...

  • 译论||杨绛:忆傅雷(附傅雷遗书)

    本文转自:作家经典文库 抗战末期.胜利前夕,钱钟书和我在宋淇先生家初次会见傅雷和朱梅馥夫妇.我们和傅雷家住得很近,晚饭后经常到他家去夜谈.那时候知识分子在沦陷的上海,日子不好过,真不知"长夜 ...

  • 杨绛先生在 《杂忆与杂写》中写道:“人虽...

    杨绛先生在 <杂忆与杂写>中写道:"人虽然渺小,人生虽然短促,但是人能学,人能修身,人能自我完善,人的可贵在人自身." 人要有自知之明,寻常的日子里,我们要学会做寻常的 ...

  • 《一百岁感言》 杨绛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

    <一百岁感言> 杨绛 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 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 我没 ...

  • 杨绛:老了才明白,晚年最亲的人不是老伴儿和子女,是这个人

    仲念念陪你一起读书/书评系列本篇解析:杨绛<走到人生边上><我们仨>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一直在看杨绛先生的书,看完再去找她的相关资料.听着她温柔又优雅地接受采访,内心无比感慨. ...

  • 杨绛《一百岁感言》真伪

    杨绛<一百岁感言>是假的?非杨绛原话,系拼凑而成?杨绛<一百岁感言>真伪到底真相是什么?赶紧一起来看看下面学习啦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杨绛<一百岁感言>真伪,看完本文 ...

  • 推荐大家读一读《杨绛传》

    这就是内心的从容与淡定,遇事不妥协.不慌张.不迷茫的态度着实令人钦佩. 1932年,杨绛在清华园邂逅了钱钟书.钱钟书一句"我没有结婚",杨绛一句"我怕没有男朋友" ...

  • 杨绛:“你可能在一个人面前一文不值,却在...

    杨绛:"你可能在一个人面前一文不值,却在另一个人面前是无价之宝.务必谨记自己的 价值所在,这就是人活着的道理.做你自己,爱你的人自然爱你." 刚经历一段痛苦的感情,杨绛先生这段话我 ...

  • 1988年,钱钟书去世。费孝通见杨绛一个...

    1988年,钱钟书去世.费孝通见杨绛一个人生活,便重拾追求杨绛的想法.没想到,他刚要开始追,杨绛就说:"楼梯很难走,要学会知难而退."费孝通一听,完了,没机会,从此以后只以杨绛朋友 ...

  • 【原创】内蒙古|孙建巧:爱,请深爱——读《杨绛传》有感

    原创作者:孙建巧|内蒙古阿拉善盟 爱,请深爱--读<杨绛传>有感 爱,请深爱,使劲爱,哪怕来生不见,只求今生相守--杨绛随着读书会的节奏,我今天分享了<杨绛传>.这是一本让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