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相如老师学习《伤寒论》40年经历和感悟,娓娓道来,备受启发

我是肖相如,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是,怎么才能学好《伤寒论》,我先跟大家分享我学《伤寒论》的经历。

备考伤寒专业研究生

我是1984年考到湖北中医学院伤寒论专业的研究生,我的导师是湖北中医学院的李培生先生和梅国强先生。

福特锐界PLUS 豪横实验室

广告

我们湖北中医学院最早是1978年开始招中医研究生,那时候主要的专业就是伤寒和内经。因为刚开始招研究生,一是专业很少,二是招的名额也很少。

84年,我考研究生的那一年,湖北中医学院的伤寒专业招2名研究生,那一年有两百多人报考。而且那一年湖北中医学院78级的还有一位学生,他是在中南五省的联考中,伤寒论得了满分。湖北中医学院给他的承诺是,如果你报考湖北中医学院的伤寒论专业的研究生,你的专业是免试的。

大家想一想,如果他要是报考的话,我们就只有1个名额了,后来,这个同学就真的是报考了,我们那个时候这种形势是多么的严峻。

展开剩余95%

那我准备考《伤寒论》的研究生,我怎么准备的呢?在这之前,也就是有三年的时间,我每天主要的任务就是背伤寒论。每天早上一般都是五点多钟起床,先去跑步,跑完步以后,就是背伤寒论,早上必须要背,然后有时间那就背。

背到什么程度呢?就是这个伤寒论,你随便说哪一条那就可以背出来,也可以倒着背,也可以横着背。总之,就是你要把它背的很熟,大家以后可以去试啊。

如果你的原文没有背熟之前,你是很难入门的。因为说原文你不知道在哪里,也不知道这条原文是什么。一旦你的伤寒论的原文背熟了以后,你就会觉得你已经产生了一次飞越了。

就是我们在讲伤寒论的时候,第一,你知道这条原文是什么,你知道这条原文在说什么。这个时候,你的理解就会要容易的多,所以背伤寒论是必须的啊。

因此,我在上研究生之前,就是自己背伤寒论,背了三年的时间。除了背伤寒论,我们还要去理解,背是基本功。

理解怎么去理解呢?就是将伤寒论里面的主要的方、证、药进行归纳整理。比如说,伤寒论里面的小便不利有多少?大家想一想,有五苓散、有猪苓汤、有这个柴胡桂枝干姜汤、有真武汤等等。就是说要把这些有小便不利的方证进行归纳。

因为考试的时候很可能就要考到方证的,就要考到归纳,就要考到比较的。

所以就是将伤寒论里面的这些方、这些药一个一个的进行归纳,那时做的笔记有好多本。

比如说伤寒论里面的咳嗽,伤寒论里面的发烧,伤寒论里面的下利,伤寒论里面的小便不利,伤寒论里面的头痛等等。一个一个的进行归纳。

再就是将这个方、证的条文进行归纳。比如说,伤寒论里面有多少条文是用小柴胡汤的,这些小柴胡汤的用法上面,它们有什么区分。伤寒论里面有多少条文是用桂枝汤的,有多少条文是用麻黄汤的,就是要将这些进行一个一个的归纳。

你只有把这些东西掌握清楚以后,你考试的时候你才能够很清楚了。我们先要背,然后就是对它进行归纳、整理。

那一年我们湖北中医学院招2个研究生,我们有两百多人报考。最终的结果是,我们有3个人,老师觉得他应该要。第一个,是他的总分是第一名的。第二个,就是我的总分是第二的,但是呢专业分是第一的。还有一个呢,就是我说的我们还有一个专业免试的一个同学。

那就是说我们伤寒这次招生,有3个人考试很好的,是老师希望要的。但是呢,我们只有2个名额。所以这个时候,我的导师梅国强教授和李培生教授就去找我们的研究生科去商量。

那一年,正好我们有一个专业的没有招到人,另外一个专业的有一个指标可以空出来,但是我们这个专业呢,我们导师原来只有两个名额,现在说想招3个。为什么呢?因为3个学生都不错啊,所以就跟我们的研究生科去商量。研究生科也觉得这3个同学是不错的,很不容易。然后研究生科说呢,还要去跟省教育厅,高教司的高教处去报告,然后他们批准了,才能够多招一个学生。

最后呢,我们的报告送上去,省教育厅的高教处的批准了。所以那一年,我们是扩招了一名。就是从两百多人里面,我们招了3个学生。要是不扩招呢,很可能我就上不了这个研究生了,这就是我考研究生的时候这个过程。

研究生伤寒专业3年学习

我们考上研究生以后,又跟李培生教授,跟梅国强教授,认认真真地在他们门下,又学了三年的伤寒。

那个时候李培生教授和梅国强教授他们每个星期会给我们进行一次答疑。就是我们在读伤寒的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提出来,李老师和梅老师他们给我们解答。这个我们叫答疑,就是研究生的答疑,我们平时主要的时间就是在读经典,然后上研究生的专业课程。

在这个答疑的过程中,是督促我们去读书,督促我们去发现问题,督促我们去提出问题。否则,你不读书,其实你是很难真正地提出问题来的,所以这就是我学伤寒的这个时间,整整的就是六年的时间。

84年之前,我为了考伤寒论的研究生,就自己学伤寒论,学了三年。考上湖北中医学院的研究生以后,又跟随李培生先生,梅国强先生,在他们的指导之下,又学了三年的伤寒,专门的学了六年的伤寒。

跟随时振声教授攻读肾病博士

那你的伤寒学好了吗?当然没有学好啊。事实上,从这之后,我的主要的时间精力,其实都是跟伤寒论在打交道。为什么呢?我是84年考到湖北中医学院,读的伤寒论专业的研究生。我86年又考到中国中医研究院,跟时振声教授学肾病,攻读肾病的博士学位。

那时振声教授是著名的肾病学家,大家都知道他是研究肾病,治肾病的,但是呢,时振声教授还是著名的临床伤寒学家。他在中国中医研究院的研究生部是给中医研究院的研究生上伤寒论课的。他对伤寒论的理解研究,绝大多数都来源于临床实践。

所以大家有机会,也可以去看一看时振声教授关于伤寒论的论述,那都是来源于临床实践的,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非常非常的宝贵,在临床实践的伤寒学派里面应该是首屈一指的。大家只要有机会去读了时先生的著作,你们就能发现时先生对伤寒论,那水平是相当相当之高,功底是相当深厚的。

因此,我跟着时振声先生的三年,虽然我也学肾病,但是呢,因为时老师他看病大多数的时候用伤寒方、用金匮方、用温病的方。很多时候,他会跟我们讲伤寒、金匮、温病,这些方怎么用。

所以治疗肾病的方里面,大部分就是我说的这三类方,金匮、伤寒的方,温病的方,还有一部分是他自己的方。因此,我读博士的时候学的虽然是肾病,但是没有离开过伤寒论。

教伤寒 用伤寒

我博士毕业以后,我留到中国中医研究院,在研究生部,也是西苑医院的肾病科。一方面是看肾病、研究肾病、学习肾病,一方面我也在中国中医研究院的研究生部,给他们教伤寒,给研究生教伤寒。

所以,我工作以后的主要工作其实是教伤寒论。大家想,教研究生的伤寒论,那我们就得要学习,否则这个课你怎么上。学生能不能爱听你的课,这必须要你的课能够给学生带来新的感受,否则这个课你也没法上。

再后来,我就调到北京中医药大学,也是在伤寒论教研室的教伤寒论,一直到现在。那我学习伤寒论、教伤寒论、用伤寒论,也有几十年了。那现在是不是说水平就很高了呢?不是。还有很多问题,我们也还不明白。所以,即使是现在,我每一次上课之前,我也得要备课。我也要讲伤寒论的这些发现的问题,进行思考,进行研究。

所以,大家事实上现在也能经常看到在我的公众号里面,还有关于伤寒论的这些认识。以前可能有的认识是不对的,现在可能我们会慢慢的去进步、去发展,去进行新的思考。

这就是我和伤寒论,可能这一辈子就要跟伤寒论打交道了,主要跟伤寒论打交道了。所以我现在的工作也还是如此,在北京中医药大学教伤寒论,然后临床看肾病。那看肾病也主要用的是伤寒、金匮、温病的方。

成名医必须学好伤寒论

事实上,我们古今中外比较成名的医生,他们都不能离开伤寒论,他们也都必须学伤寒论。我已经反复地不知说过多少次,告诉大家,不学好伤寒论,你将不可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医生。那还不要说你是名医了,你根本不可能是一个合格的医生。

所以中医必须读经典,经典里面的重中之重的就是伤寒和内经。内经奠定了中医的基础理论、思维方式,伤寒开启了中医临床医学的模式和方式。

学不好伤寒论不可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医生,更不要说是名医了。凡是比较有名的医生,他们首要的任务就是学伤寒论,一辈子地学伤寒论,没有止境。

如果你没有伤寒论的基础,你不可能真正的有疗效,所以伤寒论对中医来说是不可替代的。这也是为什么将近两千年的时间里面,伤寒论最终具有不可替代的学术地位。

所以我现在再告诉大家这么一个概念,我们中医的书可以叫做汗牛充栋,也就是说多如牛毛。在这汗牛充栋的著作里面,被所有的人认可的,我们必须要读的书,那就是四大经典。四大经典里面,重中之重的就是黄帝内经和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

从它们的学术价值和学术地位而言,只有黄帝内经可以和伤寒相提并论。但是大家现在想,黄帝内经它不是同一个时代的产物,是不同时代、不同的作者,就是说它是一个集体的著作。

而伤寒杂病论是明确的,是张仲景写的,而张仲景的这个书,给我们奠定了中医的临床治疗的基础。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发现有哪一本书能够替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这就是它的重要性。

所以说,从个人的学术成就而言,无论是谁,古今中外的医生,没有人能够跟张仲景同日而语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将张仲景称为医圣,我们必须要学张仲景的伤寒论的原因所在。

学好伤寒的基本方法

那我们现在再跟大家简单的介绍,学习伤寒论的基本的方法。这是我摸索出来,也基本上得到大家公认的方法。

1

背原文

首先第一个,那你就是必须背伤寒论的原文,不背原文是不可能的,仅仅背原文是不够的。

首先要告诉大家的是,不背原文你就不要说你想学中医。不背原文你就不要跟我说,你把伤寒论学成怎么样了,那是不可能的,所以背原文是基本的功夫。

对于伤寒论,你首先得记住了,有一些条文你记住了,你基本上就可以用了。比如说379条“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你记住了这条原文,其实你就学会了小柴胡汤的一个用法。

什么意思?就是发烧、呕吐并见的时候,用小柴胡汤它就好了。因此,背会了原文,很多方你就已经会用一部分了,基本的用法你就会了。你会用了,你用的有效了,你学习中医就有了信心,就有了基础。

我们很多医生,他们都是从背原文开始,用原文提示的方治好了病,开始建立信心的。

山东中医学院的李克绍先生,那也是比较著名的临床家。他说他学中医,其实最开始就是因为背了金匮要略的痰饮病篇的第一条,“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他就是碰到一个短气的病人,他记住了这条原文,然后他就试用苓桂术甘汤,这个短气的病人真就被他给治好了。因此,他就确信伤寒金匮那就是行,那就是要学这个。所以李克绍先生在伤寒界是很著名的,以临床疗效好而著名,他学医就是这么开始的。

所以,你不记住原文,也就很难说你把伤寒论学好了。记住了原文,你就有了基础、奠基。所以凡是说要考我的研究生,要跟我当徒弟,或者说我教的学生。我对他们的基本要求就是,你必须要先背会伤寒论,背会金匮要略,背会温病条辨。否则,你就别说想来跟我学习。

我的意思很明确,如果你将伤寒论,将金匮要略,将温病条辨,你真正的背会了,其实,你这个医生就不会差的。如果你金匮、伤寒、温病都不会,你说你是一个好的医生,没有谁相信你。

到现在为止,我所教过的很多学生,他们有的已经工作了十几年、几十年后,现在又重新想回来再找我学伤寒。跟我说,我们非常非常地后悔,当时没有听您的话,伤寒论没有背会,现在在临床上才知道这个重要性,所以现在有很多学生就重新再开始,再来背伤寒论。就在我们线上书院里面,也有很多学生,就是为了这个目的而来的。

所以我告诉大家,你不背伤寒论,那是不可能的,不背会,你将不可能真正的理解。但是,只要你记住了。你是可以理解的,你最终是可以理解的。如果你没有记住,你说我能理解,那是不可能的,你说我把书一打开,看到这条原文我就会了,我就知道了,那书一合上,那我又忘记了,我又记不住了,那有什么用呢?

所以我反复的跟大家强调,医学,它确实是很辛苦的一门学问。在我们所有的学科门类里面,医生大概是最辛苦的。为什么呢?它需要记忆的东西太多,无论是西医中医都一样。你想一想,西医的解剖你得记,药理你得记,对不对呀,这些基本的指标你得记,对不对呀,基本的疾病的诊断标准你得记,对不对呀,不记,你怎么当医生啊。

好,我告诉你了,你四大经典你得背对不对呀,中药你得背对不对呀,方剂你得背对不对呀,然后经络你得背对不对呀,穴位你得背对不对呀。这些东西不背,你怎么当医生啊。

我们现在有很多人看不上,说您怎么天天就搞这么笨的事情呢,就是死记硬背那行么?当然仅仅死记硬背不行,但是不死记硬背那就更加不行,对不对。我们现在有很多人,以为我们有个电脑,有个手机,里面什么东西能没有啊,我立马分分钟我都给你找出来了对不对呀。但是大家想一想,您能拿着手机天天去翻?去看病去?您能就天天让病人等着您,我从电脑上给你找出来看病去,这都是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告诉大家,背伤寒论是第一步的功夫。不背伤寒论,你不可能真正学会伤寒论,你也不可能真正地去理解伤寒论。那你也不可能真正地成为一个合格的医生。这是学伤寒论的第一步的功夫,你必须给我背啊。

所以大家不要有为难的情绪。你要想学中医,连背会伤寒论的信念和决心都没有,那你就趁早改行。

所以,现在我们这个中医读经典的团队里面,有背伤寒的这个班,就是为了帮助大家克服这种为难情绪的。大家一起,现在我看效果是很不错的。所以大家一定要建立信念,如果你连背会伤寒论的信念都没有,那你要重新的再思考、再来问你自己,你是真的想学中医么?你是真的热爱中医么?

2

抓“特异性”方证

不背伤寒论的原文是不行的,仅仅背会原文是不够的。所以第二步,我们要抓伤寒论里面的重点的内容,就是方证。

伤寒论里面,我们上一次课讲特异性方证,已经跟大家举例了,比如说第12条太阳病“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第35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等等。在伤寒论里面,它主要都是由这样的一些条文构成的。

而这些条文里面绝大部分讨论的是方和证的问题。它的格式基本是相同的,就是前面叙述证,后面是方,只要你有前面的证,就是用后面的方。

所以,伤寒论的核心内容,大家回去看,主要讨论的是方证。方证里面有主之,有宜,有可与,有不可与。还有最后的就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我们上一次在特异性方证里面跟大家强调了这个问题,大家要抓住这些主之的条文,就是有方证的条文,弄清楚这些方证之间的关联程度。特别是要牢牢地掌握主之的这一部分条文,是伤寒论里面的最精华的部分,最核心的部分。

如果学伤寒论,你连这个主之的条文都没有学会,那就坏了,没有抓住重点。那伤寒论主要在讨论方证,但是我们伤寒论的学习和研究,其实现在是出了一些问题。

本来伤寒论讨论的是方证,但是到成无己的时候,也就是金元时期的成无己,他开始对伤寒论进行注释,就是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它是对伤寒论进行全文注释,而且,他有一个很重要的特色,就是叫做以经解论。也就是他完全依据内经的理论对伤寒论的条文进行注释,进行解释。所以大家学伤寒论说有什么参考书要学呢,那这个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大家肯定是需要看的,他是第一个对伤寒论进行注释的,而且是用以经解论的方式,就是完全根据内经的方式对伤寒论进行注释。他注释成就了他的名声,就是他是第一个注解伤寒论的,也给我学时学习方和研究的方式。所以从成无己之后,注解伤寒论,就是对伤寒论进行注释成了一种热门的活动。

所以,成无己以后的很多著名的医生都会有伤寒论的著作,都会对伤寒论进行注释,这个注释是有好有坏的。好的是它可能会给我们提供一些思路,对不容易理解的可能它会给我们一些理解的方式。但是坏的是什么呢?坏的就是把这个张仲景的以方证为主的伤寒论变成了一种以内经为主的,以思辨为主的伤寒论,以注释为主的这种伤寒论。所以伤寒的整个学术里面,不同的医家对伤寒论进行注释,每一个医家提出自己的一套一套的理论,结果把伤寒论弄得面目全非了,已经完全背离了伤寒论基本的意思。

现在大家说,那伤寒论讨论的就是辨证论治,伤寒论不是在讨论方证,为什么呢?因为大家学的伤寒论就是辨证论治的,我们早期学的时候,认为伤寒论就是辨证论治的,对不对啊。那现在大家再认真的回去看,伤寒论真正讨论的是方证。在我们中医的历史上面,真正理解方证的人并不多,但是这些人那都是非常非常著名的人。

在研究伤寒论的过程中,著名的医生是很多的,但是真正的将伤寒论的方证能够理解的人并不多。我跟大家举例,比如说,唐代的孙思邈,他就认为伤寒论主要在讨论方证,他说伤寒论是方证同条,比类相附的。孙思邈很厉害了,除了张仲景以外,我看能比孙思邈水平高的人还真不多了,这是唐代的孙思邈,他认为伤寒论就是讨论的方证。

比如说徐灵胎,也叫徐大椿,这个徐灵胎可能是我们古今的医生之中,最博学的一位。我们原来上海的程门雪先生有一副名言,他写的是说“徐灵胎书续五千卷,叶天士凡更十七师”。这是程门雪先生心目中最崇拜的两位医家,徐灵胎他读了有五千卷的书,那大家想一想我们读了多少书,叶天士他拜了十七。所以这两位在明清时期,以及在医学界是很著名的。

这个徐灵胎他就认为,伤寒论主要是在讨论方证。因此他有一本书就是叫《伤寒论类方》,是根据方来进行归类的,那这个徐灵胎很厉害对不对呀。

在清代还有一个研究伤寒论很著名的医生柯韵伯,柯韵伯他的书叫《伤寒来苏集》,《伤寒来苏集》其实也是以方类证的。可以说,在伤寒论的注家里面,柯韵伯是独领风骚的,他受到了绝大多数的人的这种尊重和敬仰。

我们读书的时候,李培生教授就要求我们要学柯韵伯的《伤寒来苏集》,学尤在泾的《伤寒贯珠集》,学钱潢的《伤寒溯源集》,再就是学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足见他们几位在学术上的地位是很高的。

再比如说,我们现在的医家里面,刘渡舟先生在伤寒论,伤寒界很著名,他晚年认识到了伤寒论主要是方证。他八几年的时候发表了文章,专门讨论方证。然后,他还出了一本《新编伤寒论类方》。所以他晚年的时候认识到了伤寒论主要是方证。还有就是大家都现在很熟悉的胡希恕先生,他也认为伤寒论最重要的是方证。

这些医家都是顶尖的,所以他们都能够认识到方证,但是我们一般的大夫很难去认识这种问题。

所以现在大家都认为我们看病就是辨证论治,跟方证没什么关系。我要告诉大家的是,伤寒论它主要的核心的内容是方证,在方证里面最宝贵的是特异性方证,就是这些主之的,能够药到病除的这些方是我们的基础。所以我们一定紧紧抓住这些方证,这是第二步的问题。

3

理解仲景的原意

第三步就是要理解仲景的原意,这里涉及到了理解的问题了。我在前面讲到了仅仅背是不够的,不背是不行的,你背会了,我们还要去对它进行理解。

我们先跟大家看一个病例,我曾经治疗一个患者,就是因为受凉以后发烧,体温37点8度,无汗,恶寒,头后部疼痛明显,就是头项部的疼痛明显,脖子难受,鼻酸,流清涕,大便不成形,嗓子不疼,口不渴,舌质淡有齿痕,苔薄白,脉浮弱。而且平素大便溏,容易拉肚子,这个病人用的是什么方呢?用的就是桂枝汤的原方,按照桂枝汤的原方,煎服方法,一副药好了。

大家要听清楚了,这个病人是无汗的,对于无汗的人,那我们怎么可以用桂枝汤啊?因为大家学的太阳中风是汗出的,那这个病人为什么无汗要用桂枝汤呢?

这里我们就需要弄清楚张仲景的原意。桂枝汤究竟是干什么呢?张仲景究竟是怎么用桂枝汤的?在伤寒论的第16条,张仲景说“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张仲景说桂枝的功效是解肌,那解肌是什么意思呢?解肌显然它跟麻黄汤的发汗是不一样的。那么,这个解肌是什么意思?我们要弄清楚这个意思,这个解肌其实到现在为止没有定义。我现在给大家一个定义,解肌是什么呢?解肌是通过补脾胃调补营卫,协调营卫关系,恢复营卫功能,而汗出邪去的方法。

所以这里的解肌的肌就是肌肉的意思,桂枝汤叫解肌,麻黄汤叫发汗。解肌的肌就是肌肉,肌肉它和麻黄汤证比较,它的病位要比较深。麻黄汤在表,在肌表,在皮肤,所以麻黄汤叫发汗解表,其实麻黄汤也叫宣肺解表。什么意思呢?告诉你,麻黄汤的脏腑病位是在肺的,因为肺主皮毛。而桂枝汤的脏腑病位在哪里?是在脾胃的。因为脾主肌肉四肢对不对呀。所以,桂枝汤真正的意义是在于补脾胃,通过补脾胃而达到祛除外邪的目标。

那我们有什么根据说桂枝汤是补脾胃的呢?大家再看一看桂枝汤的组方。桂枝汤的主药是桂枝,桂枝的性味功效是辛甘温,除了解肌祛风,还可以补脾胃,强壮胃气。在神农本草经里面记载的桂枝,大家听一听,“主咳逆上气,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桂枝的性味是辛甘温的,除了可以解肌祛风,神农本草经认为它还可以补中益气,这是桂枝。

桂枝汤里面的另外一味药是芍药,我们说它可以收敛营气,可以缓急止痛,可以这个治疗自汗。好,那在神农本草经里面记载的芍药,大家看“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大家看,桂枝辛甘温的,可以补中益气。芍药虽然是酸苦微寒的,但是它可以益气。

那大家想,益气益什么气啊,益气主要是补脾胃之气。桂枝补中益气,芍药益气。生姜,大家看一看,生姜的性味功效是什么?辛温,是温胃化饮,降逆止呕。所以它也主要是健胃的药。

甘草,大家看一看,甘草性味功效是什么?甘平,主要的功效是补中益气。大枣性味功效是什么?甘平偏温,补中。

所以桂枝汤的五味药,桂枝辛甘温,补中益气;芍药酸苦微寒,益气;生姜辛温,健胃化饮、温胃止呕,甘草、大枣甘平偏温,补中益气。所以整个一个方,五味药全部都是补脾胃的,这是从它的组方。

另外大家记得桂枝汤怎么服?桂枝汤是要求服了桂枝汤以后“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热粥干什么呢?补脾胃,资谷气以补脾,资助汗源。粥是什么呢?粥是谷,五谷是养胃的。

我们常说五谷杂粮它养人、养胃,大家想一想,为什么我们必须吃五谷杂粮。五谷杂粮我们可以一辈子的吃,我们能吃别的东西吃一辈子么?是不可能的,就是因为五谷杂粮它是养胃的,它是补脾胃的,谷气是补脾胃的。

所以大家看,麻黄汤为什么不需要啜粥呢?因为麻黄汤的问题不是脾胃的虚弱,麻黄汤是肺气郁闭。

所以,桂枝汤它的本质是补脾胃,通过补脾胃而调和营卫。它是在补脾胃的基础之上,在胃气强健,气血充沛的基础之上,用桂枝通调卫气,则腠理开而汗出邪去。用芍药收敛营气,则营内守而不致过汗伤正,营卫和而开合有度,腠理开而发汗祛邪,邪去则腠理合而汗自止。

事实上,桂枝汤是通过补脾胃恢复了营卫自身的功能,恢复了营卫的协调关系。所以我们说桂枝汤其实它是又可以发汗,又可以止汗的。就是有邪,它通过发汗祛邪,邪气没有了,它要关闭,就是收敛营气,又不致过汗伤正。

我们人体的营卫本身它是自己有调节功能的,大家想一想,我们人体是不是会出汗呢?什么时候会出汗呢?天热的时候会出汗。那我们的汗是老出么?不是,如果天一凉,或者我们衣服穿少的时候,我们的汗孔就闭塞了。营卫本身它有一个自我调节功能,它可以根据需要来决定出汗和不出汗。而中风,事实上就是因为我们人体的脾胃虚弱,我们营卫的功能虚弱,又加上感受了寒邪,这个自我的调节功能就丧失了。用桂枝汤调和营卫,事实上就是补脾胃,恢复了营卫的功能,使营卫的功能正常了,那它就可以发汗祛邪了。

因此,我们有很多人认识桂枝汤,但是绝大部分人认识的不得要领。章楠章虚谷在《伤寒论本旨》里面有一段很精彩的论述,他说桂枝汤是“此方立法,从脾胃以达营卫,周行一身,融表里,调阴阳,和气血,通经脉”,这个抓到了实质。

所以告诉大家,桂枝汤的功效是解肌,解肌的实质是补脾胃。因此,桂枝汤的适应症其实是什么呢?是脾胃虚弱又感受了寒邪,而脾胃虚弱的人感受寒邪以后,他很容易表现出,或者说一般他表现出的就是恶寒、发热、汗出的,就是所谓的太阳中风证。太阳中风的本质是脾胃虚弱的人感受了寒邪。

如果我们理解了桂枝汤的本质是补脾胃,中风的本质是脾胃虚弱的人感受了寒邪,我们是可以反过来用的。在临床上,凡是虚弱的人,感受了寒邪,他就是桂枝汤证。即使这个时候他并不是典型的太阳中风,即使他是无汗的,只要你能够确定他是脾胃虚弱的。比如说,脾胃虚弱有消化道的症状,比如说拉肚子,或者说这个病人平素是一个脾胃虚弱的病人,平素就爱拉肚子,平素大便溏泄,动不动就拉肚子。这样的人感受了寒邪以后,他即使不是典型的中风,即使他是无汗的,那也是桂枝汤主之。

大家要回去再复习伤寒论里面的第42条,它说“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什么意思呢?“太阳病,外证未解”治疗原则应该是发汗。“脉浮弱”,显然不适合用麻黄汤发汗,用桂枝汤解肌更为妥当,如果是脉浮紧,那当然要用麻黄汤,这是根据脉象来判断病机,选择治法的事例。

我们还应该注意的是,如果脉浮弱与恶风汗出并见,用桂枝汤就是毫无疑问的,因为这就是太阳中风的典型表现了。但是呢,即使是脉浮弱与恶寒无汗并见,它也提示人体的正气不足,用麻黄汤是应该慎重的,用解肌那就更加稳妥,这就是第42条的意思。

那理解了张仲景的解肌的意思,理解了第42条原文,我们就可以真正的学会用桂枝汤,也就是我上面所说的这个病人,病人即使他并不是典型的太阳中风,即使他是发热、恶寒、无汗的,但是他是一个脾胃虚弱的体质。所以我们就可以用桂枝汤主之。这个病人就好了。大家想一想,如果你不透彻的理解张仲景解肌的意思,这个病人你能治好么?

好,我们总结一下:学好伤寒论要背原文;第二,我们要抓住伤寒论里面的方证,特别是特异性方证;第三要透彻的理解张仲景的原意,然后我们再拓展伤寒论的用法。

好,这就是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内容。仅供大家参考,也希望大家讨论。谢谢大家。再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