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阴阳概念

阴阳,在中医学范畴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素问·生气通天论》就有“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的论述,可见中医认为人健康的标准就是阴阳的平衡,如果阴阳失去了平衡,就会出现疾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也说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府之明也”;而调整阴阳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关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上面的论述过于深奥了一些,下面我简单来谈谈基于八纲辨证的阴阳辨证的认识在临床诊治疾病中的作用,我主要想从三个方面来谈这个问题:1、阴证与阳证的中医定义是什么?2.目前在临床上对于阴阳辨证的认识存在着什么误区?3.认识阴证与阳证对临床诊治疾病和调理身体有什么帮助?

1. 阴证与阳证的中医定义是什么?

根据《中医诊断学》教材的相关论述:

阴证:凡见抑制、沉静、衰退、晦暗等表现的里证、寒证、虚证;以及症状表现于内的、向下的、不易发现的;病邪性质为阴邪致病,病情变化较慢等,可归属为阴证。

阳证:凡见兴奋、躁动、亢进、明亮等表现的表证、实证、热证;以及症状表现于外的、向上的、容易发现的;病邪性质为阳邪致病,病情变化较快等等,一般都可归属为阳证。

2. 目前在临床上对于阴阳辨证的认识存在着什么误区?

(1)阴阳好坏论:因为阳证一般跟兴奋、明亮等正能量较多的信息相关,而阴证一般跟抑制、晦暗等负能量较多的信息相关,所以,给人造成一种假象,就是阳证是好的,阴证是不好的;其实,这种看法是不对的,中医讲究的是阴阳的平衡,不管是阳多了还是阴多了都是病态的,不正常的,就像阳亢于上的中风病,也是病态一样。

(2)阴阳虚实论:因为阴证一般与虚证的关系密切一些,而阳证一般与实证的关系密切一些,所以,给人造成一种错觉,就是阴证都是虚证,而阳证都是实证,从而在治疗时,如果患者表现出抑制、沉静等状态时,就会首先想到补法,想到用补药;其实,这种想法也是错误的,因为除了虚证以为,阴邪为患的疾病也会表现为阴证,常见的阴邪有湿、痰、水、饮、瘀等,“湿盛则阳微”,湿邪为患会出现怕冷等阴证的表现,“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如掌大”,水饮为患也会出现阴证的表现,“夜间痛甚”是血瘀证的表现,也属于阴证的范畴,所以,阴证中也有实证,不等于阴证都是虚证。

其实,阴阳辨证是八纲辨证的总纲,也是八纲辨证中比较难掌握的,并不像想象的那么简单,如果真的要给阴阳辨证找个标准的话,一般阳时(白天)发病为主或者在阳时(白天)加重的多数为阳证,阴时(夜晚)发病为主或者阴时(夜晚)加重的多数为阴证。

3. 认识阴证与阳证对临床诊治疾病和调理身体有什么帮助?

很多人认为,调理身体只需要吃补药或者补品就可以了,其实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中医调理身体主张“阴阳平衡”,并不是多多益善,否则会“过犹不及”;而了解自己的体质特点是关键,如果不能了解体质特点,调理的方向就会出现问题。

我们可以举“出汗”这个情况来说说对阴证、阳证的认识对临床调理的作用;一般人认为白天出汗属于自汗,自汗的主要病机是气虚,晚上出汗属于盗汗,盗汗的主要病机是阴虚;如果按照这个逻辑,那出汗的原因只有自汗和盗汗两种,只要去补气或者养阴就可以解决出汗的问题了,但很多人用了补气或者养阴的方法调理出汗的情况并没有好转,为什么会这样呢?主要就是对中医概念的认识问题。其实,白天出汗属于汗证的阳证,凡火、热、燥、风、暑等影响人体都会以白天出汗为主;晚上出汗属于汗证的阴证,凡湿、痰、水、饮、瘀等影响人体都会以夜晚出汗为主;有了这样的认识,调理身体才能达到有的放矢,提高疗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