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泛滥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出台后,教育界掀起一股学用“核心素养”的热潮。教育界反应如此之快,跟风如此之紧,实在令人叹为观止,与长期以来形成的“老八板儿”形象截然相反,让人不由得猜测,是什么原因让教育人在一夜之间,变得锐意革新了?
在改革大潮席卷世界的今天,教育是最后一块我自岿然不动的顽石。纵观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发展历程,各行各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惟有课堂“涛声依旧”,惟有教育“痴心不改”。这固然有教育行业自身特点的原因——教育确实不宜变来变去,亦不可否认,教育者超乎寻常的“定力”,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核心素养”从天而降,教育者的“定力”哪里去了?
“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科教学”“基于核心素养的学校管理”“基于核心素养的教研工作”“基于核心素养的班级建设”……各种各样打着“基于核心素养”旗号的研讨活动、培训活动、学术交流活动,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基于核心素养”渐成泛滥之势,难怪有专家断言:中国教育正在进入“核心素养”时代。
“基于”一词用在这里,大致是“依据”或“立足”的意思,“基于核心素养”就是“依据或立足核心素养”,“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即为“依据或立足核心素养的教学”,“基于核心素养的教研”即为“依据或立足核心素养的教研”,“基于核心素养的管理”即为“依据或立足核心素养的管理”。这样一看,问题就来了,教学、教研、管理都要依据或立足“核心素养”开展,“核心素养”能够承担如此艰巨的使命吗?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由北师大牵头,汇集多所高校和众多领域专家,历时三年,形成研究成果。它的科学性和权威性也许不容怀疑,但它的实践性和指导性还有待检验。一个历时仅仅三年的研究成果,何以能支撑一个泱泱大国的基础教育——不能不令人担忧。所以我认为,“基于核心素养”的提法,有些操之过急,甚至有些急功近利。
我们带领一线教师用了十几年的时间,研究制定“三维目标”,整整一代教师为之付出无数汗水和智慧,还有无数孩子默默的充当了我们的实验品,时至今日“三维目标”在课堂上真的得到有效落实了吗?“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仅从表述来看,便是对“三维目标”的冲击,因为在此之前,一线教师的教学是基于“三维目标”的。所以我担心,“基于核心素养”的泛滥,导致一线教学出现混乱。难道我们还要在用十几年的时间转变教师观念吗,还要让无数孩子陪着我们做实验吗?十几年后,“核心素养”深入人心之时,要是再有个新的研究成果出现,那可咋办啊!
“核心素养”究竟是个什么玩意?文件里说的很清楚: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品格和能力吗?这样定义为免使教育狭隘化和功利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最新研究报告《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教育转变?》指出:教育应该以人文主义为基础,以尊重生命和人类尊严、权利平等、社会正义、文化多样性、国际团结和为可持续的未来承担共同责任。在教育和学习方面,要超越狭隘的功利主义和经济主义,将人类生存的多个方面融合起来,采取开放的灵活的全方位的学习方法,为所有人提供发挥自身潜能的机会,以实现可持续的未来,过上有尊严的生活(报告序言)。由此可见,核心素养与教育本质之间,还有相当一段距离。“基于核心素养”的泛滥,很容易导致形式主义的蔓延。
随着大家对“核心素养”研究的深入,“核心素养”的神秘面纱被揭开,有些一线教师会觉得“核心素养”不过如此。这种观念一旦形成,再往下走,那一定是课堂的“涛声依旧”和教育的“痴心不改”。这就是做表面文章的结果。“基于核心素养”的提法,一下子把“核心素养”摆在核心位置,而这恰恰又是“核心素养”所不能承受的,于是,表面文章就会盛行,教育改革又进入另一个怪圈。
“核心素养”的核心是什么?文件中也有明确的表述: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人是“核心素养”的核心。离开人的发展谈论“核心素养”,是学术研究,基于人的发展谈论“核心素养”,是教育研究。用“基于核心素养”的时髦话语,掩盖“基于人的核心素养”的本质追求,会把教育带入为了“核心素养”而搞“核心素养”的误区。
所以,如果非要用“基于”这个词,或是特别钟情“基于……”这种表述,我建议谨慎的使用“基于核心素养”,更不要让其泛滥。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人,这一观点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共识,“三维目标”和“核心素养”都是为了更好的实现人的发展——树立这样的理念,我们就不会迷茫、纠结,就会少些形式主义和表面文章。
“核心素养”会变的,今天的“核心素养”和明天的“核心素养”会有所不同。中国地域如此之大、差异也如此之大,用统一的“核心素养”指导教学,肯定行不通——低收入群体的孩子和高收入群体的孩子,北京的孩子和新疆的孩子,“核心素养”一样吗? 而促进人的发展,实现生命价值,这一点,永远不会变。这也是“教育人生”和“生命课堂”的核心价值观。
郑重声明:我不反对“核心素养”,认真阅读本文的朋友一定能看出来。但我呼吁把“核心素养”置于它应有的位置。素质教育来了,我们说中国教育进入“素质时代”;课程改革来了,我们说中国教育进入“课程时代”;“核心素养”来了,我们说中国教育进入“素养时代”。其实,中国教育最应该进入“人的时代”“生命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