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为何如此迷人?

“他”为何如此迷人
李广生

如果你把写作仅仅视为文字的游戏,即便能够熟练的驾驭文字,写出让人羡慕的作品,那也不能从中获得真正的快乐。阅读也好,写作也好,在我看来都是一种对话,与自己内心的对话。所以,在“创意读写联盟”微信群,我提出一个观点:读写是寻找迷失的自己。创意读写第二课《他是谁》,即秉承这一宗旨,用这个“他”唤起参与者心中的那个“他”。或许是这个作业有些难度,目前提交留言的人并不多。仅从并不太多的留言可以看出,本课的教学目标基本达成。

一个三年级的小童鞋这样写到:一位身躯高大的男人,他是我们的体育老师,他那个常常微笑的面孔使我无忘记,每当他来上体育课时,总是会面带微笑,认真地教导我们正确的姿势。 他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散发着坚定的目光,给了我们活力。当他教我们怎样做体育运动时,那副紧张的神情使他眉头紧皱,眼神中坚定的目光也越来越强,每当我们学会一种体育运动时,他的眼神里就充满了一份快乐和骄傲。

我们还用费劲巴拉的指导孩子如何写作吗?他紧紧抓住了教师的目光,从教师的目光中发现了坚定、快乐和骄傲,把一位教师的形象刻画的如此生动,而他仅仅是个三年级的小孩子呀。这是对教师的喜爱。

这应该是一名高中生的习作: 他是谁?年代感的发型和黑白大头照暴露了相片中人现在的年龄。唇齿微张,欲言又止,眼神中有难以掩盖的兴奋。这是爷爷第一次照单人的大头像。那时候流行分别之际互赠照片,背面附上一首小诗和画中人的名字。这是最后没有送出去的照片,于是爷爷写了一首给自己的诗,那诗却因为时隔多年不再看得清。照片上的青年却依旧笑得阳光。那时候爷爷还是个读书的学生,后来当了老师,后来被下放,再到后来被……他的脸上渐渐有了愁容,渐渐多了担忧……很久没回家了,孩子们和她不知道怎么样了……远在那头的奶奶,看着手中心心念念的他的照片,不禁漾起嘴角,心间默念祝福的话,手中依旧没有放下给孩子们补鞋的针线活儿。

虽然这个故事有不和逻辑的地方——明明是爷爷没有送出去的照片,最后怎么拿在奶奶的手里?但是,作者营造画面感的能力令人佩服,而画面中所蕴含的复杂的情感,也值得品味。“唇齿微张,欲言又止 ”,仅仅这八个字,就把照片上的“他”写活了。这是对亲人的思念。

这应该是一个成人的作品: 他是谁?是那个在月光下闪烁着两双大眼的羞涩男孩,此时的他,因为是夏季出汗的缘故吧,浓密的头发紧紧贴在脑门上。高高的鼻梁上也渗出了一层密密的汗珠。最有意思的是那些黑黑的胡子了,不相称地宣誓着一个男孩向男人的转变。他看着我笑着,在月光下,目光如炬,嘴里一直在絮叨,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我接受他送我的礼物……

作者把“他”置于一个特殊的情境中,月光之下,情窦初开(不知道我这样理解是否合适),既羞涩又大胆,那么的可爱。我敢保证,作者写下这段文字时,心里一定偷偷地笑。这是对青春的怀恋。

对教师的喜爱也好,多亲人的思念也好,对青春的怀恋也好,“他是谁”中的这个“他”,不是正在唤起人们心中那份美好吗?打开情感之门,你所收获的,绝不仅仅是美丽的文字。我们真的应该感谢“他”。

和“神奇的铅笔”相比,“他”为何没有引起大家的积极参与,难吗,难在何处?难就难在一个情字。让思绪流动起来,大家可以随心所欲的想,似乎想的越离奇、越荒诞越有意思,很多朋友写着写着就hold不住了,居然搞起了连载。而当文字一旦触及到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便不再流畅、自然,便会犹犹豫豫、字斟句酌。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我们太习惯用自己的笔写别人的话,久而久之便真的把自己弄丢了。

在本课中,我让大家赋予这个“他”一个身份,但暗示大家这个身份是与自己有关系的身份。这个时候,要把“他”写出来,就必须动用自己的情感,即:打开情感之门。问题就此出现,有些人打开自己的情感之门后,却发现里面空空如也;还有的人发现,里面乱麻一团,剪不断、理还乱,无从下笔。其实,只要换一种方式,由我赋予这个“他”某一身份,比如教师、军人、父亲、朋友等,大家就一定能够很快写出来,而且会写的很精彩。因为这些身份在大家心目中都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化的形象,很容易上手;还因为这是我赋予的身份,与你无关,你可以肆意的打扮“他”。

但我不会那样做。因为“创意读写”的主要目的并不在于阅读和和写作,而在于唤起每个参与者内心深处的某种东西,从而实现与自己的对话,逐渐的找回或不断的澄清那个真实的自己。

“他是谁”这个作业的背后,隐藏着这样的追问——“我是谁”。“他”为何如此迷人?因为与“他”对视时,我们强烈的感受、真实的体验到“我”的存在。

请大家积极参与“创意读写”学习,并请您邀请更多的朋友共同开启这段好玩的学习之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