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最南,海鲜无双

▲  摄影 / 胡通

- 风物君语 -

最近南方都在下雪

不过多在江南

在更南的地方仍温暖如春

比如

湛江

你也可以把它理解为

中国这只雄鸡的脚踝

它没有广州、深圳那么出名

但“慢”的湛江

刚好是快惯了的广东省的另一边

搭乘火车,沿着纵贯南北的京广线,可以从华北一路来到华南。到达广州后继续向西,火车一直驶到雷州半岛。在漫长的时光里,此处就是大陆铁路的终点,去往海南的旅人,只能下车登船,继续南下。

世纪之交,粤海铁路通车,结束了岛上铁路与大陆互不沟通的历史。尽管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坐飞机去看海南的碧海椰林,但还是有很多慕名而来的旅行爱好者,想要亲身试一试列车渡海的奇景。

很多人说,中国的轮廓像一只公鸡,海南和台湾是两只鸡爪。那么连接海南的脚踝,无疑就是湛江。大陆延伸向海洋的半岛,隔着窄窄的一湾海峡,守候了对岸的岛屿千年万年。

 1 

湛江,南国的海(chi)鲜(ji)圣地

三面环海的湛江,水产自然也就丰富。

▲  摄影 / 蓝汉明

由于湛江地处北回归线以南的低纬地带,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让这里一年中气温高于15 ℃ 的日子超过 300 天,它给鱼、虾、贝等水产提供了更长的生长周期。三面环海的湛江天然就是水产的养殖场。

一月白鲳、二月生蚝、三月龙虾……十一月骨鳝、十二月沙虫。每个季节都有新鲜的水产,“海鲜”几乎也是湛江的代名词。

它滋润了这里的居民,也出口给其他国家。2017 年湛江水产出口数量达 13.7 万吨,其中有 6000 吨是出口给美国的,那里是它最大的水产出口市场。

▲  在湛江吃海鲜,便宜也新鲜。摄影 / 黄全

湛江人端上桌的正菜更有一个响当当的名头:湛江鸡。

在大街小巷的餐馆食肆前,招牌上的白切鸡前常要大大突出“湛江”两个字。生长在这里的鸡拥有鲜美的肉质,而白切鸡又恰好是最能保留鸡肉原始美味的烹调方法。

颜色清浅微黄的鸡肉,配一碟本地特有的沙姜酱油,清淡的口味却有浓郁的香气,白切鸡凝聚了粤菜的精髓。在名鸡林立的广东,湛江白切鸡能闯出名头,也足见其美味。

对于酷爱吃鸡的人来说,生活在湛江是一种幸运。但对一只鸡而言,生在这里恐怕就是一种不幸。纵然有一只志存高远的湛江鸡,能够逃脱屠刀,南渡海峡,不远处也有擅长做文昌鸡的海南人,正磨刀霍霍等着它呢。

 2 

     大陆之南的桥梁

南来北往都刻在口音里了

展开地图,你会发现湛江的雷州半岛像是一座海上栈桥,它缩短了海南岛和大陆的距离。

南下,北上,湛江是大陆和海南之间的必经之路。站在桂、粤、琼三省交界的位置上的湛江,也成了这片大陆的一个出口,南来北往的人聚集在这里,于是湛江有了变幻莫测的口音。

自认正宗的珠三角广府人,听到湛江人的粤语往往大摇其头,直呼听不懂,反倒不远处的广西人听来,也许更加亲切。湛江南部的雷州半岛上,流行雷州话,和远在广东东部的潮汕话同属闽南语系一支。至于不少渡海北上的海南人和他们的后裔,还世世代代操着一口海南话。

▲  这里有中国最大的菠萝产地,是名副其实的“菠萝的海”。红江橙、荔枝、龙眼、甘蔗、香蕉……这些水果都是湛江名产。在这块濒临南海的土地上,能找到大多数热带作物的踪影。摄影 / 黄全

多元口音的湛江是因为它长久以来的移民史。湛江虽地属广东,但填入这块领地的却不只有广东人。

最早以前这块被叫作“岭南之南”的地方人烟稀少,生活在那里的是俚、僚等少数民族。

大量汉族移民涌入那是唐宋时期的事了。早期到湛江的移民大多数来自福建南部。他们从福建的港口出发经台湾海峡来到雷州半岛,所以雷州人说起话来听起来像闽语。闽南的血液因为移民被注入到了这里。

流传下来的不止口音,还有那里传统的农耕风俗。

“过火海”这个来自闽南的习俗如今还被保留在雷州半岛上的有些村子里。每年到了元宵,“过火海”是表演的最高潮。村民们这天夜晚会在一块空地上叠好柴禾,点燃木条,窜起火苗,火光冲天。

人们围在火场外围,等时辰到时,会有一个头裹红斤身披红袍的汉子冲入人群,从炭火中拔出一柄犁头,用牙咬住犁尖,绕场三圈,再跑去不远处的神庙里,将其摆在神像前。这是为了祭祀神灵,祈盼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到了明代,海路拓宽,近海的广东省的商贸兴起,紧跟着来这里做生意的人也多了起来。客家话、粤语也填进了湛江的版图。跟着广东人一起来湛江的,还有做生意的头脑。做生意的广东移民集中在雷州半岛北部的城镇商埠。

生意,让粤语成为湛江市区里主要的口音,它也影响到了更多地方。雷州半岛上口音也受到粤语的影响。

如今在湛江,雷州半岛上大部分人说的是雷州话,客家话和粤语区分布在湛江的北部,因为他们从北边南下,走陆路更方便。

 3 

“北有青岛,南有湛江

到19 世纪,湛江就像它多元的口音一样散漫,没有凝聚成一座中心城市。直到19 世纪末法国殖民者侵占这里后建立了“广州湾”。

广州湾这个名字,曾经并不属于南粤省府广州,而是湛江的旧称。

雷州半岛和东海岛之间的一湾海水被陆地环绕,对于常年经受强台风正面冲击的湛江而言,是一处静谧的天然港湾。1701年,法国船只“白瓦特号”遭遇台风,停泊在广州湾避风,热衷殖民的法国人暗暗记住了这处台风中的良港。

一百多年过去,法国人终于在十九世纪末得偿所愿,他们强租广州湾,并把这座城市命名为“白瓦特城”。这个原本来自一艘船只、带有异域风情的名字,是湛江人心里长久的伤痕。

提起“七子之歌”,人们一下子就会想起那句写给澳门的“你可知Macao不是我的真名姓?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却不知道七子之歌中还有一首写给广州湾。

“东海和硇州是我的一双管钥,我是神州后门上的一把铁锁。”1925年,还在美国留学的闻一多遥想沟通桂粤、南望琼海的广州湾,写下如此伤痛的句子,将它比作中国南方陆海交接的一把锁。

  广州湾法国公使署旧址在霞山区海滨路,建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混凝土结构,门窗仿哥特式,建筑面积800平方米。建立后至1945年,广州湾租借地法国公使署均设于此。

直到抗战结束,被法国和日本侵占四十七年的广州湾才告光复,回归中国怀抱,从此正式更名湛江。

殖民时代的扰攘纷争终究散去。

  法国租借湛江时期,建城于此,大肆修建了很多法国风格的建筑和设施。

只是在湛江市中心的霞山区海滨路一带,还保留着许多法国人留下的建筑。几座西式风情的小楼,矗立在今日的车水马龙之中。南海之滨耀眼的阳光和咸咸的海风,穿过高耸的现代化楼宇,混合着这些历史建筑身上散发的遥远的法国气息,共同构成湛江人复杂的记忆和气质。

上世纪60 年代,曾留学法国的周恩来到湛江视察,粉瓦黄墙的建筑风格和建在树林里的房子,让他想起巴黎。于是“小巴黎”成了湛江的标签。相似的殖民历史和建筑风格,让它与青岛齐名。“北有青岛,南有湛江”也是邓小平在1960 年提的。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相比青岛,湛江的名气和经济都远不及前者。就算放在广东省内,它也不是世俗意义上一座成功的城市。

不过生活在这里的人似乎并不在乎GDP 要名列前茅。对于他们来说,生活不止有上进这一条路,早茶可以吃到中午,因为临海,小鱼小虾这些水产可以吃到当季最新鲜的。

 湛江流行的一种传统棋戏,名“回字棋”,取材简单,变化万千。

上进的城市有很多,也应该允许有的城市天生慢。

文丨苏炜

编辑丨逸骁

图编丨鲸鱼

点击下方图片,看看我们还游过哪些地方?

🕗

风 物 精 选

在地·城市

贵安延吉襄阳蒙自徐州义乌汉中

美食·物产

肥肠羊肉生蚝猪油辣椒烩面螃蟹藏面

手艺·工匠

藤编乐高砖雕古建彩绘敦煌壁画紫砂旗袍

地道风物长期招募新媒体作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