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毛氏先祖中被黑的较惨的一个,被宋儒考证的连姓氏都丢了
【天哲按】清华简《祭公之顾命》篇中的毛班,即“班簋”之器主,亦見《穆天子傳》。《穆傳》又有“畢矩”,不知是否與此篇“畢貆”有關。“畢貆”今本作“畢桓”,疑畢公高之後。清华简“乃召畢貆、井利、毛班。”於今本《尚书》作“乃召畢桓於黎民般。”盖古人校書不知这是三人名,把“毛”誤認作“民”,“利民”讀爲“黎民”,“班”被讀爲“般”,訓爲“列”,顺此理解即把“井”字臆測成“於”字了。看來古人校書也就那么回事,沒資料誰都沒輒。所幸清华简出,毛氏族先祖毛班於文献可徵又添一例。
无独有偶,汉代毛莫如亦被宋儒误考误证,差点连本姓氏亦丢了。此乃继毛班史迹被《今古文尚书》隐匿数千年后,毛氏先祖史迹被人误读误传又一例也。
《汉书·儒林传》整理汉代易学之传承脉络时记称:“鲁伯授太山毛莫如少路。”[唐]颜师古注曰:“姓毛,名莫如,字少路。”
北宋有宋祁《宋景文公笔记》引《风俗通·姓氏篇》“混屯,太昊之良佐,汉有屯莫如,为常山太守。”而疑“此莫如姓非毛,乃应作屯,字音徒本反。今人相承呼为毛,忽闻为屯,惊怪者多。但毛屯相类,容是传写误耳。”
宋祁 著 《宋景文公笔记》
又有南宋王应麟据《沟洫志》“自塞宣房后,河复北决于馆陶,分为屯氏河。”而引颜师古注:“屯音大门反。而隋室分析州县,误以为毛氏河,乃置毛州,失之甚矣。”而证,认为“以此语之,则屯、毛之相混久矣。屯之为氏,于此可考。”又引《广韵》有“后蜀录有法部尚书屯度”以自证(见《困学纪闻》)
然哲以为,宋祁、王应麟既死抱屯毛易混之见,曷不怀疑东汉应劭之眼误否,屯既然能误为毛,毛焉能不易舛为屯乎。
南宋王应麟_困学纪闻
汉蒙学《急就篇》姓氏备具,皆无载屯氏名焉。况史籍载毛莫如事历历在焉,如《汉书》杜钦传:“幸赖陛下至明,遣使者毛莫如先考验,卒得其奸。”又有李寻传:“光录勋平当、光禄大夫毛莫如与御史中丞、廷尉杂治。”概可知毛莫如为汉光禄大夫,曾任常山太守,且从鲁伯授受周易并传之。
《急就篇》有解莫如,颜师古注曰:“解,地名也,在河東,因地爲姓,故晋國多解氏焉,解張、解揚、解狐皆其族也,漢有解光、解延年。莫如,言無有能如之者也,漢有毛莫如。”颜师古注《汉书》《急就篇》均未言“毛莫如”为“屯莫如”之误者。
诚如师古博洽多闻,既知屯毛易舛,焉会一误而再误哉。
自可知应劭必有误也,奈何宋祁诘问:“应劭解《汉书》,世人皆用,何为《风俗通》而不信。”然以《汉书》、《急就篇》校雠,应劭所言“汉有屯莫如”,显然是“屯”为“毛”之讹,以悖解不悖,又可乎。
宋祁、王应麟二人未曾遍览群书,导致一叶障目,以不悖为悖,是为悖也。
亦难怪清代考据大家多尊崇汉儒而诋毁宋儒,以此观之,宋儒的考据水平实在不敢恭维!
附录:清华简《祭公之顾命》_毛天哲释读
来源:騰訊空間 作者:毛天哲